司马欣怎么死的_司马欣的死因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采用对比,一面讽刺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另一面侧面肯定了一世枭雄项羽,其为秦末为群雄之首,率领诸侯灭亡秦国,定鼎天下。只是项羽开创的时代太过短暂,像极了夜空中的流星。
公元前202年,楚军在垓下大败,项羽自刎于乌江,将天下拱手相让。传统观点认为,项羽之所以在楚汉争霸中失利,主要原因是恢复了秦国统一以前的割据局面,但分封不均导致了各路诸侯的不满,纷纷倒戈。
实际情况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采取了各种措施打击六国贵族势力,但不并彻底,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张良倾家荡产“求客刺秦皇”,均表明了仍有相当一部分躲过秦国追捕的六国贵族隐姓埋名,蓄势待发,以期恢复往日的故土。
公元前209年,不堪忍受暴秦的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借着这股东风,六国贵族之“遗珠”或加入义军,或振臂高呼拉起军队,一时间“燕、赵、齐、魏皆自立为王”,这批人加入项羽的军事同盟,在灭亡秦国中立下汗马功劳。
可见,在六国贵族是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割据局面只是隐而不现,对此项羽不得不有所顾忌,一旦采取了秦国的郡县制,相当于将全国疆域纳为己有,势必引起众怒,双拳难敌四手,搞不好就“交待”了。
如此,采取分封制并不是倒退。这样的局面持续到了西汉的建立,当时,刘邦也深感无力在政治和军事上掌控全军,从而选择了分封“异姓诸侯王”,也说明了项羽的分封恰恰是统一条件不成熟之下的权宜之计(具体分封如下图)。
总体而言,项羽将秦(除去刘邦之外)、齐两地一分为三,赵、燕、魏三地一分为二,以达到坐镇彭城,支配各路诸侯,并且控制“函谷关—荥阳”这条入关中的交通要道的目的。那么,如何确保“函谷关—荥阳”的畅通呢?
项羽安排了两“司马”,殷王司马卬和塞王司马欣,其中司马欣因对项氏家族有恩,项羽特别器重,将其分封在入关中的咽喉要道渭南,这样一来,哪怕关中有事,项羽都从彭城迅速入关。
对于“劲敌”刘邦,项羽特别“关照”:将秦地分给三个秦国降将(司马欣、章邯、董翳),监视分封至汉中的刘邦;另外分封的九江王英布属于项羽的嫡系部将,而临江王共敖则是楚怀王重臣,以此防范刘邦势力从南阳出兵。
终极目标自然是统一,所以项羽可谓是煞费苦心,在分封过程中打了“斧头”,削弱诸侯实力,如魏地分封了西魏王、殷王,但却截留了昔日魏国国都大梁,而田都封王时,也仅得到被分割的临淄郡。
同时项羽也留了充足的后手,分封时故意制造出地区矛盾。臧荼原为燕王韩广的部将,项羽却在分封之时让韩广“挪窝”,封其为辽东王,将燕地给了臧荼。韩广怎肯去往更苦寒之地?于是臧荼便解决了韩广,将辽东纳入版图。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三齐。田荣为齐国宗室,项羽因其不肯出兵救援楚、赵,分封时,直接略过,分封的田安、田巿也就算了,前者是齐国贵族,后者是田荣堂兄田儋之子。
但田都是什么玩意?其原本只是田荣的副将,这不是故意让田荣难堪吗?
再者,田荣资格更老,齐国被灭后,其便与田儋率先扛起了复国大旗,担任相国。三个后生晚辈又怎么能镇得住场面呢?随后田荣便将田安、田巿、田都一一收拾,将三齐收入囊中。
但项羽的如意算盘却未能如愿。三秦未能锁住刘邦阵营,韩信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司马欣、董翳降汉,章邯被杀,让汉军突出重围,整个局面马上不一样了,魏豹、申阳、司马卬、张耳、吴芮、臧荼,甚至连嫡系英布都纷纷降汉。
究其原因,诸侯们不满足项羽给的“三瓜两枣”,刘邦比较大方,给的实惠更多,转投汉军阵营。更重要的是项羽不得人心,这才是其失败的真正原因。巨鹿之战,项羽坑杀了20万秦国降军,入咸阳后,烧毁秦国宫殿;灭田荣后,又在齐地屠城,不论降卒,还是老幼妇孺,一个不留。
至于诸侯的最终结局,其中司马卬被楚军所杀,赵歇被韩信所杀,而魏豹、司马欣降而复叛被杀;张耳、吴芮、臧荼、英布成为了西汉初期的“异姓王”,但只有张耳、吴芮得以善终,臧荼、英布先后背叛,遭到刘邦捕杀。
值得一提的是韩王韩成和临江王共敖。其中虽为战国七雄,但韩国实力弱小,其上党郡又在长平之战划归赵国,到了韩成时期真是难以为继。
项羽暂时不敢对其他诸侯动真格,对韩成可以,专挑软的柿子捏嘛。随后项羽以无军功为由,加之张良“助纣为虐”,不让韩成就封,并废为侯后杀之。而临江王共敖倒是坚挺,没有倒戈相向,病逝于楚汉争霸对峙时期的荥阳之战。
综上所述,项羽的分封是迫于当时各路诸侯割据的暂时妥协。基于此,项羽在分封上做了“手脚”,意在限制各路诸侯的实力,以便于完成最终的统一。由此引起了诸侯的严重不满,加之项羽秦、齐两地大肆杀戮,不得民心,所以当刘邦的“横空出世”之时,诸侯们大部分选择了倒戈,但得到善终的人并不多,毕竟这些诸侯是统一路上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