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与住持是什么级别_方丈与住持的区别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这是一句经典的佛教语录,常被用作小说或电视剧中主人公的台词,主要用来劝说坏事做尽的人改恶从善。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扬光大,并在唐朝时期发展到巅峰状态。
佛教主张一切皆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只有时刻保持安稳平和的心态,才能获得幸福与安乐。阿旺嘉措金刚上师曾说过:“信仰佛教后,欲望很大的人也慢慢会减少。”由此可见,学佛可以让人忘却烦恼、打开心量,同时也能降低物欲,远离现实中的金钱利益纠纷。
众所周知,佛教的标志性建筑是佛寺,我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建于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余年的历史。白马寺又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还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洛阳白马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寺院门口坐落着一匹白马雕塑。
不仅呼应了寺名,也象征着古代白马驮着佛经将佛法传入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从古至今,每逢初一十五,全国各地的寺院都会迎来源源不断的人流量。广大信佛之人相继来寺院虔诚拜祭、烧香礼佛、祈求安康。
众所周知,管理寺内一应大小事务、统领一整个寺院的主僧称为方丈,例如现如今知名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然而,影视剧中时常出现方丈与住持混用的情况。那么何为住持,何为方丈,两者有何区别呢?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别再弄错了。
住持
住持的含义广泛,在众多佛教经典中,“住持”拥有安住、维持、传承佛法之意。在现代汉语辞典中,“住持”被译为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意在指住持可以普度众生、传播佛教。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住持”逐渐演变成寺院内最高领导者的称呼。
“住持”一词最早可以追溯至佛家经典,例如,《七佛经》中“住持教化,宜说法教”;《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善男子等,若修般若波罗蜜多,不欲住持一切佛法”等。由此可见,自佛教诞生之初,“住持”一词已然出现,只是这一时期的“住持”大都指的是维持维护、传承佛法之意。
佛法需要众僧来传播与教化,将佛教的真谛发扬光大,因而佛教中也有“住持僧”的说法。据谢重光教授考证,在唐朝前期,“住持”便已作为寺院内部的僧职而存在。不过,此时大多数的基层寺院还未将“住持”设置为专门的职务。
然而,在部分佛教文献中曾出现僧人被派遣或延请去“住”在某个寺院的记载。五代十国时期,“住持”已经正式成为寺职,甚至出现了以“住持”作为前缀的组合词,例如“住持院主”、“住持沙门”等。
到了北宋,“住持”已经完全从动词演变成了名词,且“住持”也成为了寺院首脑的代名词。北宋以前,寺院的掌门人通常被称为寺主或院主。但在宋徽宗年间,寺院主被改称为“管勾院门事”,直到南宋,为了避开宋高宗赵构的名讳,便用“住持”来称呼寺院首脑。
方丈
“方丈”一词最早出现于道家学派著作《列子》。据《列子》记载,中国东海有五座仙山,且都漂浮于东海之上。其中一座名为“方壶”,又称为“方丈”。后来,两座神山飘至北极,融入汪洋大海,仅剩方壶、瀛洲与蓬莱三座还处于东海之上。
据说,此三座仙山乃仙人处所,山中灵芝遍野,食用便可得长生不老。历代帝王终极一生追求长生,因此屡屡派人遍寻仙山。例如,秦始皇曾派遣徐福出海求仙,为表虔诚之心,徐福还特地携带童男童女出海寻山,只是一去便不复返了。
汉武帝也曾派遣术士李少君前去寻山,而在李少君离世后,汉武帝还坚信李少君并非死去,而是仙化了。由此可见,不论是仙山还是长生不老之术,终究是人们可望不可及之物。后来,我国本土的道教全真派将“方丈”视为道观的最高精神。不过,“方丈”并不具备统领一整个道观的管理权,只是被作为精神以及道法的模范人物。
著名道家经文《庄子》曾记载“方,道也。丈,长也。”由此可见,方丈具有传播道法、普度众生弟子的职责。此外,成为方丈的条件也极为严苛。只有受满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能够严格遵守戒律清规、约束自身道德品行且得到所有道家弟子拥护与爱戴的人方可当选为“方丈”。
佛教传入中国后,便引用了道家学派中的“方丈”一词。在佛教中,方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方丈”指的是寺院首脑住持的住所;侠义的“方丈”包括住持住所在内的所有寺内建筑设施,诸如寝室、茶室等。
住持与方丈的区别
综上,“住持”与“方丈”二词的来源不同。“住持”一词来源于佛教,但在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并未有“住持”的概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才衍生而出“住持”这个新词汇,而后在寺院里开设“住持”一职。
“方丈”一词则来源于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早在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方丈”一词便已存在。只不过随着“住持”的地位逐渐神圣化,佛教便将仙山的名称“方丈”作为寺院住持的住所,以此来衬托住持的神圣性。由此可知,“住持”与“方丈”二词同时被佛教所使用。
无独有偶,除了“方丈”外,道教也吸纳了“住持”这个词汇。除此之外,住持与方丈日常所掌控的职务亦不相同。住持是一个寺院的最高领导,主要负责管理一整个寺院的运作。住持掌管着寺院内“弘法”的事务,大到在法堂讲演经法,小到日常诵经巡视,全部都在住持的管辖范围之内。
不过,方丈则不需要负担起管理寺庙的职责,方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开坛传戒与教化弟子。因此,只有德高望重、修行水平高的僧人才能成为方丈。这些高僧的修行时间极长,在信徒中拥有崇高的威望,对教义也有深刻的理解与研究。
结语:
因此,就权力而言,方丈的权力与等级略高于住持。住持只是寺院的领导者之一,而方丈却是经过层层严苛的选拔、经多方认可的高僧,其身份与地位不容小觑。综上,“住持”与“方丈”虽然常被人混用,但二者的含义、地位与职能截然不同。
这两个词汇的诞生与演变也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融合。作为一名合格的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