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吗_一文解答
在1998年的电影《荆轲刺秦王》中,秦王嬴政在得知自己并未嬴子楚的儿子,而是吕不韦的骨肉后,痛苦地问吕不韦为什么不说出来,要隐瞒他这么多年?
得到的回复却是,吕不韦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统一六国的霸主,成为天下的王。
吕不韦悬梁自尽后,秦王向着已成为尸体的吕不韦,喊了一声父亲。
2001年的香港电视剧《寻秦记》,更是在前人影视剧的基础上再做突破,直接将秦始皇塑造成了穿越人物。
通过影视剧的解读大家会明白,古往今来,秦始皇的身世一直都是个谜,否则又怎么会有那么多影视剧的创作来映照那些论点。
有人相信秦始皇非嬴子楚亲生儿子的说法,也有人坚持秦始皇的确是嬴子楚嫡出的肯定,前者被认为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后者就一定是不刊之论的事实吗?
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历史背后,又有多少被隐藏着的历史真相?等待我们去发掘,对于秦始皇的身世之谜,河南大学文学教授的王立群老师曾在一期百家讲坛的历史解读中,有过系统化的分析。
2011年11月22日,百家讲坛邀请王立群老师进行《史记》的解读,在这一期中,王立群向人们讲述了如何从众说纷纭的两种观点中,精准解读秦始皇的身世,如何通过逻辑推演查明事物背后的真相?
公元前249年,嬴子楚通过吕不韦的运作,获得了燕昭王和赵武灵王的军事支持,又加上秦国内部华阳夫人的保护,这位在赵国做了多年人质的阶下囚,一跃成了秦国的王。
但继承王位的嬴子楚,却在登基三年后撒手人寰,留下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儿子嬴政,和如日中天的秦国。
当少年嬴政走上皇位时,因为年纪过小,只有十三岁,加上生母赵姬曾经做过吕不韦的小妾,所以很多人说吕不韦当上秦国丞相,是“父凭子贵”。
嬴政究竟是吕不韦和赵姬所生?还是嬴子楚和赵姬所生?这位千古一帝始皇帝的身世之谜,不仅在当时被人们所议论讨论,更是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一道历史谜题。
为什么秦始皇的身世会有这么大争议?原因是在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中,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
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关于秦始皇的身世之谜,用了“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来概括。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在赵姬成为嬴子楚的姬妾之前,隐瞒了自己怀有身孕的事实,后来成为嬴子楚的姬妾后,才生下了儿子嬴政。
仅仅十二个字的描述,就将秦始皇的身世之谜一笔概括。
通过背景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赵姬的身世,除了是赵国邯郸的绝色歌姬和吕不韦的爱妾外,更是偷梁换柱地在怀有身孕时嫁给了嬴子楚,做了一回攀龙附凤的野心家。
《史记》中所记载的这段话,虽然不能完全肯定嬴政是吕不韦的亲生儿子,但却用肯定的口吻告诉人们,嬴政不是秦国人,更不是嬴子楚的亲生儿子,因为在赵姬嫁给嬴子楚之前,就已经怀有身孕。
对于这一说法,同为正史的《后汉书》,与距离秦朝一千多年后的《资治通鉴》都肯定了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秦始皇非亲生的说法。
而且《后汉书》中,更是加入了人物对话和情节描述:
“吕不韦见异人无子,意欲有秦国,即求好女以为妻,虽知其有身,而仍献之王,后产始皇帝。”
这段文字虽然比史记中的描述要多出一些字,但意思却更加明确。
吕不韦见嬴子楚没有子嗣,所以将怀有身孕的赵姬送给了他,于是后来嬴政降生,成了始皇帝。
对于这些写在各家正史上的说法,王立群老师则认为,这些判断还有一些待商榷的地方。
因为同样是出自司马迁之手的《史记》,却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论述: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曾于赵时,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政生于邯郸,姓赵氏。”
这句话从年岁的时间上,肯定了嬴政确实是嬴子楚的亲生儿子,以秦历四十八年正月的时间线着手,直接从“怀胎十月”这个理论基础上,杜绝了嬴政是吕不韦儿子的可能。
嬴子楚纳赵姬为妾,是在秦昭王四十六年的时候,而嬴政的出生日期则是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
为什么司马迁写的《史记》,对于嬴政的身世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司马迁为什么不在《史记》中统一口径?
《史记》中的两种说法,在王立群老师看来,并不是司马迁的笔误所造成,这是因为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手里有着两种不同的资料。
一个说嬴政是嬴子楚亲生,一个说嬴政不是亲生。
虽然《史记》的记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作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它自身的客观性还是不容置疑的。
正因为《史记》有着官方的客观性,所以引起了后世对于嬴政身世之谜,长达两千年的猜测。
可以说,《史记》是造成嬴政身世之谜的源头。
无论说法有多少种,但真相却只有一个,正史的书写并不能成为言之凿凿的不刊之论,在书写帝王家史的正史背后,王立群老师提出了质疑。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过,赵姬是嬴子楚在一次参加吕不韦的宴会上偶然发现的,吕不韦在对方向自己索要爱妾的时候,并没有表态,仅用嬴子楚的“悦而取之”作为吕不韦的情感表达。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夺人所爱”这件事,吕不韦是心生不悦的,但因为对方是自己的政治资本和握在手里的筹码,无奈也只得答应。
虽然史书上记载了嬴政的出生年月,和赵姬在被送给嬴子楚时的怀有身孕后,生下嬴政的日期对不上,还是有一些后世人,站在吕不韦的立场上,进行了大胆猜测。
其实赵姬和嬴子楚的相见是吕不韦提前安排好的,为的就是使出美人计,来牢牢抓住在手中这张可以让自己平步青云的底牌。
吕不韦让出赵姬时的不悦,只是为了让嬴子楚认识到赵姬的“奇货可居”,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引出嬴子楚的“悦而取之”。
被送给嬴子楚的赵姬怀有身孕,如果嬴子楚可以做秦国的王,那么吕不韦的孩子就是秦国继任的王。
这个阴谋论中,充满了吕不韦对于人性的驾驭,和攀登权力巅峰的野心。
对于吕不韦来说,通过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入秦宫,可以直接达到平步青云的目的,儿子是秦王,那他吕不韦就成了太上王。
但王立群老师,对于这一猜测提出了两方面的质疑。
首先第一点,如果吕不韦将自己子嗣送入秦宫的计谋得逞,那就说明赵姬那时候已经怀孕,之所以瞒过嬴子楚,是因为肚子里的孩子还没有显怀。
对于只是一个胚胎的孩子来说,即便用今天的医疗技术进行诊断,也不能判断出孩子的性别,那吕不韦是怎么确认赵姬肚子里的孩子就一定是男孩?
如果是女孩,吕不韦的如意算盘岂不是要落空?吕不韦是个商人,他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亏本买卖。
第二点是吕不韦这么做的风险很大,对于普通人来说,戴绿帽子是一件奇耻大辱,更何况是身为一国之君的秦王,如果嬴子楚一旦发现赵姬生的孩子和自己长得不像,从而猜疑其生父的话,那第一个被猜疑的肯定是吕不韦。
这种以下犯上,带有羞辱的欺君之罪,在当时的秦国,是要被满门抄斩的。
对于吕不韦来说,扶植嬴子楚只是一项投资,而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收益,他不可能人为地为自己制造一些导致失败的风险,即便是赌注,在投资学上,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
如果有,那也只能是赌徒,而吕不韦做商人时做到首富,做官时做到丞相,本就是人中龙凤的他,怎么可能犯这种错误。
之所以会出现嬴政身世之谜的原因,绝大部分在于古时候的技术手段,和认知方面的局限性。
站在科学角度的王立群老师,用了简单的生物胚胎学和投资学作为基础,奠定了嬴政是嬴子楚亲生儿子的事实。
抛开历史观不谈,单从医学角度来说,嬴政也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的那句“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如果单从妇女怀孕到产子的时间上来说,根本不成立。
“期”在古代中指的是事物的发展到了约定的时间,而大期的意思则是十个月或者十二个月,生孩子一般都是十月怀胎,如果超过十个月,腹中的胎儿会因为难产而死亡。
也就是说,赵姬在怀有身孕的十个月后,生下了嬴政,但民间约定俗成的说法,并不能成为判断事情真相的强有力证据。
为此,王立群老师特地询问了自己当医生的朋友,咨询了关于怀孕生产的一系列问题,想通过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嬴政的身世之谜。
女性的怀孕计算方法,是从下一次月经不来时开始计算,一般的时间是266天,但排卵期是在生理期来临之前的十四天,因此人们常说的十月怀胎,按照科学的方式计算,是280天。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百分百的280天,也有极个别的例外,所以现代医学会在此基础上再做推断,孩子降生在预产期的前三个礼拜或后两个星期,都是正常的。
如果过了预产期,胎盘的生长周期会面临老化,用来保护婴儿的羊水也会慢慢减少,无法为体内的婴儿输送营养,也就产生了因难产导致胎儿死亡或者胎死腹中的可能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某个人因为气愤,骂另一个惹自己生气的人为二百五,指的就是在娘胎里没待够天数所造成的愚笨行为。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论证发现,如果赵姬怀有身孕,就不可能在嫁给嬴子楚之后,到了“大期”才生下嬴政,史记记载的“至大期时”也不可能发生。
就算是真的怀有身孕嫁给了嬴子楚,那么出生后的嬴政,也会因为超长的预产期而导致残疾或者脑瘫。
但嬴政却用行动证明,他可以用祖上所遗留下来的基业,通过武力的方式兼并和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全部消灭,从而使自己成为了千古一帝的始皇帝。
这些成就,是一个脑瘫做不到的,也是一个才能平庸的普通人做不到的,然而嬴政之所以能成为秦始皇,靠的正是他那远超于常人的智慧和毅力。
到了百家讲坛节目的最后,王立群老师推断,吕不韦和赵姬可能有性关系,但在嬴政的生父问题上,绝对不可能有血缘关系。
另外赵姬怀有身孕的事,如果是事实,在理论上也只可能有赵姬、吕不韦知道,嬴子楚和嬴政这爷俩知不知道,还得看嬴政长得像不像他爸,或者赵姬愿不愿意对儿子说。
身为知情人的赵姬和吕不韦,更不可能将这件事情说出去,因为赵姬的自保和吕不韦的智慧,不会让他俩做出这种愚蠢的事?
连当事人都不愿意说的事情,外人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秦始皇非嬴子楚亲生的流言,会像绯闻一样闹得全天下都知道呢?
王立群老师从历史观、价值观、生物知识和现代医学等各个角度,剖析了嬴政不可能是吕不韦儿子的事实,但很多人宁愿相信野史也不愿相信正儿八经的史学家分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关注嬴政的身世呢?
这个原因还要由两个历史典故说起。
第一是嬴政登基时,朝中反对者所捏造出来的诽谤,在嫪毐图谋篡位时,向外界宣布嬴政非嫡出,而是赵姬和吕不韦的儿子,并言之凿凿地说这些事情是赵姬和他说的。
但事实的结果,读过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嫪毐被乱刀砍死,与赵姬所生的一男一女被嬴政指使手下摔死,而赵姬本人作为嬴政的母亲,虽然没被处死,可后半生都被囚禁在深宫之中。
借着这个由头,有了嬴政是吕不韦儿子的言论。
第二是秦灭六国后,逃亡的六国权贵们所捏造出来的阿Q言论:“其实不是秦灭六国,而是六国灭秦,因为嬴政不是秦人所生,而是卫国人吕不韦和赵姬所生,而吕不韦经商游走六国,嬴政又在赵国出生,所以是六国灭秦。”
基于这种精神安慰,加上此前嫪毐谋反时散播出来的谣言,嬴政的真实身世自此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后来的秦朝,统治天下时残暴无道,致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后世代替秦朝的汉朝,更是不遗余力地将抹黑秦始皇形象的行为进行到底,甚至连太史公司马迁都形容秦始皇是一个“眼睛凸出,塌鼻子,鸡胸驼背,有气管炎”的昏庸无道的家伙。
如果从理论和事实上打败不了对方,很多人会从外貌入手,进行“相由心生”的诋毁,司马迁这个描写虽然以前人描述为准,但在事实上,却经不起推敲。
历史上像秦始皇被诋毁的事迹并不是孤例,大清灭明,对于明朝的历代皇帝都有诋毁,更是将同为千古一帝的朱元璋描绘成了一个鞋拔子脸,不论功过,单从长相上着手的评价,属实有些不那么高雅。
历史上朱棣和朱允炆的人物画像,在今天的故宫中仍有保存,如果朱元璋是鞋拔子脸,那他的后代为什么长得堂堂正正?
看来太史公的文笔并没有成为“史家之绝唱”,司马迁对于人物的精准塑造,还是有很多后世之人继承了他犀利的文风。
鲁迅曾经说过,历史是帝王的家史和任胜利者装点门楣的小丑,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在这份家史和脸谱化的历史中,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相,并通过事实和证据的推演,来论证那些存在于猜测之中的推理。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兴亡成败,成了人们今天谈笑之间的往事,古时候的长城还在,但古人却早已化为云烟与泥土。
长城上的砖头虽然破败,但斑驳颓圮的城墙,仍为我们描绘勾勒着那些存在于历史中的更迭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