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没有当皇帝_多尔衮没有当皇帝的缘由
清朝小皇帝登基时都要设立一个摄政王,摄政王一般拥有很高的权力,他们的权力基本上是有实力可以当皇帝的,但很多摄者辅助的大臣都没有能当上皇帝,其中的缘由很多。这些人中有个人曾经伸手就可以触摸到皇帝的宝座。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多尔衮,而且多尔衮也是当时皇权的最大竞争者,手中还拥有着兵权,还有很多的支持者,但为什么多尔衮没有选择自己当皇帝呢?其中又有什么样的内幕呢?
一、清朝制度
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叫做嫡长子继承制,老皇帝去世后,一般会立皇帝的长子来继承皇位,但很多朝代都会打破这一传统例,如清朝就有几任皇帝都并都不是嫡长子。因为清朝是满族人的部落统治,他们通常都会推荐出来自己的首领一般被称“大汗”。
努尔哈赤当时就是大家推进出来的“大汗”首领,政策抉择时也是通过开会决策的方式,而他手下儿子们又有四个大贝勒,他们也会参与正事的讨论中来,期间最出名的就是大贝勒豪格,二贝勒爷代善,而皇太极的排名还很靠后。
因为当时是推荐制度,后来努尔哈赤去世后,也没有留下遗嘱,而是通过大众的选举,通过激烈的争斗,推荐出了当时的皇太极,而皇太极也不是嫡长子。当时和皇太极一起竞争当选的人也非常的多。
皇太极出当皇帝的那几年经常和四大贝勒一起参议决策,后来为了避免皇权被分割,皇太极掌权之后将几个大贝勒的实权相继削弱,真正做大了大权独揽的状态,等到皇太极去世的时候,他却没有吸收前人的教训,也没有立下遗嘱。
皇位的继承人问题再次成了当时各方势力角逐竞争的胜利品,其中主要有这么几个人,一个是被皇太极曾经剥削实权的豪格,另一个就是一直活跃在政治前线的多尔衮,曾经多次征战沙场的政治势力。
而豪格则拥有前朝的一批忠实死党,双方都很有势力,各方争执不下时,另一个小股势力也在悄然生长,这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正应了那句俗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场政治斗争中最大的赢家就是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的母亲就是孝庄太后,面对其他势力的斗争僵持不下的情况,孝庄站出来要立自己六岁的儿子做皇帝,孝庄首先是找到了支持豪格的其他亲王指出豪格为人豪横,若是豪格当选必定会采取削弱各大亲王实权的政策。
这使得各大亲王动心,决定听从孝庄的建议。转而支持福临。紧接着孝庄又找到了当时一言九鼎的多尔衮,提出如果让福临当皇帝,可以压制另一方的势力,就这样,多尔衮也同意了孝庄的要求立了六岁的小皇帝福临,这才有了日后的顺治皇帝。
二、幕后交易
作为当时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多尔衮为何会选择答应孝庄的要求?真的只是想压制另一方的权力吗?古代的政治斗争在中途选择撤出的还是不多见的,很多人即便牺牲流血也要爬到权力的顶峰去看一看,多尔衮为何就放弃了呢?
很多书上有着不一样的记载,而孝庄和多尔衮之间的关系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纯粹,有些野史还传出两人曾经在清宫中举办过婚礼,而是电视剧《孝庄秘史》当中更是将两人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成情侣,不过从后来多尔衮的不得善终,想来事情也不简单。
历史当中孝庄究竟是如何说服多尔滚的,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得而知,不过对于当时权力正胜的多尔衮来说,是非常有实力当皇帝的。可惜他错过了一次好的机会,此后却也一直按着和孝庄的约定。
多尔衮在清朝打破山海关达到全国统一的过程中,多尔衮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对于清朝的发展史来说,多尔衮也是一位有功之臣。当上摄政王的多尔衮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
面对顺治这个小孩多尔衮总是不经意间的流露傲慢的神情,显示出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却不知他这样的行为早已将自己日后的恶果悄悄地种下,顺治表面上屈从于多尔衮权势的压迫,听从多尔衮的安排。
却不知道顺治皇帝的内心当中早已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多尔滚的结局却非常凄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要求除去多尔衮一切封号和爵位,并将挖穴掘墓这是古人十分忌讳的事情,是有多大的不满才会这样的决绝。
可见顺治皇帝对多尔衮是十分憎恨的。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嫉恨也可能是多方面的。总之孝庄为了自己儿子能够顺利登上皇位,和各方势力较量,并且参与了一些幕后交易,使得六岁的小皇帝能够顺利继位,不得不承认孝庄是一位十分有政治手段的女强人。
三、总结
摄政王在清朝算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位置,他的权力甚至一段时间都大过了皇帝,这也是皇帝为何要除去这些辅助大臣的原因,而多尔衮在权倾一时的时候,却没有选择自己来当皇帝,并不是实力的不允许。
多尔衮经历了两次政治斗争,一次是皇太极成功登基,那时他还小,不具备实力。第二次具备实力的时候,他再次与皇权失之交臂,政治斗争一向都是残酷的,选择一方就要承担相应的结果。
多尔衮和孝庄二人在政治的斗争当中有多种的幕后交易。这让多尔衮放弃了自己当皇帝的想法,然而死后的凄惨下场,可能也是多尔衮史料未及的,若是早可以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当初会不会选择放弃自己当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