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制始创于哪个朝代_一文解答
三公九卿,这个称呼是古代社会里一些中央顶层官员的职务。夏商周时代即有记录。
《尚书·周官》中说“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韩诗外传》曾经记载:“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一. 对于三公九卿有着明确记录的是秦朝。
秦朝对之前的三公九卿制度进行了变革,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其中,丞相为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是协助皇帝管理军队的最高长官。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相当于副丞相。
九卿职责如下: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安全的侍从警卫;少府是掌管专供皇室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即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
二. 西汉时期延续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但是随着皇帝更换,以及不同岗位的职责需要,对这些官职的名称和职务内容进行了一些改换。
汉文帝时罢太尉官,其职责归属丞相。汉文帝还下诏让御史大夫成为全国最高监察官。
汉景帝把“奉常”改为“太常”;把“卫尉”改为“中大夫令”;把“廷尉”改为“大理”;“典客”改为“大行令”;“治粟内史”改为“太农令。
汉武帝时,进行了大的改革。汉武帝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突出了皇权,削弱了权位过重的丞相权利,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有些改名是实际的需要。如“大司马”一职,因田蚡被免,太尉一职长期没人,另一边则是霍去病、卫青两位大司马常年征战,手下将士极多,所以时间一长,“大司马”就代替了太尉。另外,武帝还把“太农令”改为大司农,把“大行令”改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汉哀帝时,“丞相”被更名为“大司徒”。
三.东汉时期光武帝的改革:
光武帝即位后的改革。先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后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如此,三公最后确定为司徒、司空、太尉。司空的职能已从监察“改行”去管修城墙池沟等建筑之事。
原先西汉时皇帝的秘书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由此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且三公往往因小事而被辞退。东汉沿西汉旧制同置九卿。其职能也与西汉大同小异。
除三公、九卿、尚书台以外,东汉还设有各级将军。有大将军,其次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其中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在三公之下。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董卓、曹操分别掌握过中央政权。董卓曾经集太师、大将军、相国为一身。曹操掌权时,罢去太尉、司徒、司空,又置丞相和御史大夫,曹操自命为丞相。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继承魏制,但西晋在中央官制的变动上改革更大。虽然还有三公九卿,但西晋已经逐渐继承并发展了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
皇帝为加强皇权,拼命地扩大三省权利,扩充三省机构,因此三公九卿制被严重冲击。三公之中除丞相省尚有点实权外,九卿已徒有虚名。到了东晋后,九卿就只剩下了三卿充充门面,三公九卿制度名存实亡。
至此,在中国朝廷政治制度上,实行了800年左右的三公九卿制,终于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