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是什么意思_王朝的起源及演变
有个“街拍”短视频,主播随机问路过的年轻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哪个朝代?答案五花八门,有说秦朝的,有说汉朝的,也有反问般说出“唐朝”、“宋朝”甚至“明朝”,终于,有一个姑娘不太肯定地答曰:夏朝吧……主播很欣慰地说“答对了”!
不对!没答对!
也是类似“街拍”随机访问,问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哪位?这回,答对的人比较多——秦始皇、嬴政。当然也有答错的:汉武帝、唐太宗、汉高祖……还有——朱元璋!
作为稍微知道点儿“历史”皮毛的长者,个人认为,这种采访没什么意义。知道怎么样,不知道又能怎么样?知道那些,可以减房租还是能涨工资?不知道,是该怨他们“无知”还是该指责他们所经历的基础教育在某些方面太过“缺位”?
(一)到底什么是“王朝”?
所谓“王朝”,到底是个什么东东?这问题,要是去问应该在基础教育中承担相关教授任务、通常被称为“老师”的那帮人,再是“全国视角”,我敢打赌,至少一半儿以上是答不上来的!另一半,能真正说清楚的,恐怕也不会太多。果真如此的话,就是“连老师都不知道”!老师之所以“不知道”,是因为“教参”上没写或者就便写了也没置于“必读”范畴。
我们这代人,在还没“遭遇”很可能并答不上、说不清“王朝”到底为何的“老师”之前,更年幼的时候,第一次听到“王朝”二字,是在一个词组中,那个词组是——蒋家王朝。
显然,蒋家的那个,并不是真正“历史学”意义上的“王朝”,而是宣传式的“合理夸张”,意指“蒋”也就是蒋介石“为主”的年代、国家,具有“王朝”般的独裁、暴虐。
所以,由此,我们这代人中的一部分,脑海中“王朝”二字就意味着“旧社会”、“解放前”、“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总之要多糟糕有多糟糕。我们中除去这部分人的其余更多者,则早就把这俩字儿忘了,跟许许多多同龄人、同代人一样,只要考试一“过”,就迫不及待地要把所学的一切忘掉。因为,聪明的他们普遍觉得,那会让他们保持固有的聪明。相比而言,包括我在内的多少还记得课堂上“老师”教了什么的“一部分”人,就成了“时代的分母”,年过半百才稍许醒悟:人家、他们,这“一部分”之外的那些人,是真的聪明!
醒悟不等于改变。就像很多人明明知道“那是道理”却偏偏不去“讲”。所以,还是继续不开窍地矫情——王朝,到底是什么?
表面看,很简单,这是个“偏正词组”,王、朝,由“王”统治的朝代。那么,接着就是第二问——王,又是啥玩意儿?
“王”这个字,在最古老的时候,大约三千多年前吧,按今天的发音规则,可以相应理解地认为其读音是第四声,同“旺”;词性也不是今天通常理解中的”指代名词“,而是动词,“教化”的意思,即通过“教”或以“教”为主而达成“化”。
化,意为“本质的形成或改变”;教,以上对下、涉及精神或说“意识形态”的引导、灌输;教化,可以理解成“以对意识形态的引导、灌输而导致、成就本质的形成、改变”。作为对统治方式、模式的形容,教化,古老的、读四声的“王”,必定是涉及意识形态的,甚至应该是主要针对意识形态的。
教化,在远古时期,曾是统治者的“愿景”。后来,在某一个特定、微妙的时间段,有了实现的机会,并很快就被具有当时来讲算得上“思想先进”统治者抓住了机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就成了所谓“王道”;“王”这个字,也就由动词变身成了形容词;成功实现“王道”统治的统治者,又把“王”字戴在了自己头上,将其再变身,成了指代名词;其所统治的“朝代”,也就被称作了“王朝”——行“王道”之“朝”,或者,干脆就是,“王”的“朝代”。简单说,在统治中涉及以至渗透了意识形态“教化”的朝代,才可谓“王朝”。
(二)到底谁是最早的“王朝”?
本文开头讲的“街拍”,主播问路人我国最早王朝是哪个朝代,有人答出了“夏朝”,被“判对”,而其实并不对。夏朝,我国迄今可考的最早的朝代,不能叫做“王朝”。因为,那时候“王道”的概念就算有了,也最多只是“概念”,自然,也就没有指代名词的“王”。
严格来讲,夏朝,可以“定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再细点儿,也可以说成是“以奴隶制为基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和自治部落组成的政治联合体”。
那时候,四千多年前,生产力、生产技术很落后,部落、部族高度分散,各自必须以适应自身的方式生产、生活,一切“秩序”的产生、遂行、改变的最根本因由,都还更局限于维持个人以及所处群体“众人”的生理存在,也就是“得活下来”。
在这样相对低下的生存状况下,意识形态尚处初态、边缘地位;生产力、生产技术只要领先一点点,就会呈现明显优势,具有优势的部落/部族,就会“领先”地实现“国家化”,并以或强硬或怀柔的多种方式,“收编”周遭相对落后的部落/部族,形成关系较为密切的“联合体”,使得土地、人口等基本资源得以扩大、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巩固领先地位。再向外扩展,还会吸引更多部落/部族“加入”;但由于相距较远,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决定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源,会更加不同,优势的“带动力”较弱,但还是强过没有带动。
于是就形成了以领先的、具有“国家”形态的政权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或紧密或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如果能“穿越”到那个时代,所见闻的,一定还是看上去“各自为战”的很多只是名义上“归附”于“中心国家”的小政权,而不是一个今天概念中更“形象”的完整国家。
夏朝“中心国家”也就是“华夏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后”,就是后世赋予最尊崇女性的那个“后”字,跟“前后”的“后”即“後”不同。那时候,没有“王”,甚至连动词读四声的“王”的概念,都最多也就是很模糊很遥远的“理想”。所以,夏朝,按照咱的历史观和历史情感,可以算“朝代”,但的确不宜称作“王朝”。
夏之后的商(中期后也称“殷”),“享国”五百多年,建立之初,就是“以武立国”的强悍、较完善的“国家”,具有比“夏”强得多的国家机制和扩张性。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长足发展,及至“垄断”,有了“殷”的“小名”的商,演变或说“进化”成具有强烈扩张性的崇尚、迷信武力的“帝国”,其最高统治者,称“帝”,是为华夏大地上的第一个“帝国”;照笔者看,也是这片土地上唯一“名符其实”的“帝国”——以力服人、不行“教化”、强者为尊、开疆拓土、极权独裁……到“帝武丁”(武丁大帝)中后期,这个高度崇尚“巫鬼”的强悍帝国,抵达了“洪水猛兽”式的“顶峰”!随即,伟大的殷商帝国,就走上了内忧外患的下坡路。
“帝武丁”之后几代“帝”,不管怎样努力,都被本质还是奴隶制的社会构架和愈演愈烈的抽象而黑暗的巫鬼文化局限在“死循环”中,直到一个弱小、不起眼、“偏安一隅”的农业部族“周”,富于极大开创性地倡导起“以德教化”的“王道”,被帝国阴影笼罩得窒息的华夏大地,才迎来真正的“人文曙光”!
最终,周,温顺的农业部族,以小博大地战胜了殷商帝国的末世君主(帝辛、纣),并乘着其实很侥幸的军事胜利,把温暖平和的“以德教化”,最及时铺展开,在相当广泛的地域,迅速构成“行王道”的政治条件,其君主,以“王”自称;中华民族从此迎来了“王道教化”时代。周朝,也就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第一个“王者之朝”即“王朝”。
(三)皇帝们的“王朝”
自“周”而始,我们正式进入了“王朝”的历史。
周王朝建立之初,除了“以德教化”的根本国家理念,在治政上,还因势利导地推出了“封使建之”的统治理念,并借重战胜强悍“殷商帝”的余威,干脆利落地在短时期内大体落实,形成“封建”为基底的“分封制”国家联盟。
不同于夏朝的“政治联合体”,周朝的“分封制”,充满了意识形态的引导、灌输,并以之为根基,确立了三个方面的“根本法则”:
其一,确立完备(不是“完美”)的、适合农业生产的基本社会伦理,即“宗法”。
其二,确立“王”也就是“周天子”的绝对统治权威,最突出体现,就是那至今还耳熟能详的十六个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其三,确立了以“人”为基础和“最主体”的意识形态尊崇逻辑或说“信仰链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三大招”,奠定了后面近三千年的“王道”基础,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也还是毫不改样儿地尊崇并理论上“奉行”着!
不过,周王朝本身,真正的“王道”,却只延续了二百多年,就是自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到公元前八世纪前页、被史家称为“西周”的时代;之后,原本很可能只是作为“临时应对”却被后世“诸王”视作不可动摇“法则”的分封制,由于多重原因,显出“问题”,并愈演愈烈,华夏大地陷入长达五个半世纪的政治割裂和军事角逐(春秋、战国),终于在公元前三、四世纪交迭之际,达到“不可逆”的“极值”,引发空前规模的残酷战争,最终由武力强悍的诸侯国“秦”,以纯粹武力方式,彻底终结了绵延八百多年的“分封制”,形成政治上完全“大一统”的“后封建”国家。
新生的、统一的“秦帝国”君主嬴政,为使自己区别于之前“三代”(夏、商、周,被习惯称“三代”、“上三代”)君主,彰显其在华夏大地上创建的前所未有的“定于一”的政治大格局的伟绩,集传说中“三皇五帝”称谓,自称“皇帝”;又因其为“皇帝”之“始”,更自称“始皇帝”,开创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治政策略、方式,并为不重蹈周朝覆辙,曾一度很倾向于“废王道”,但很快因方方面面现时困难以及“秦”在“人文”方面的“短板”(有人说“秦文化”是“华夏文化之根”,很不敢苟同)再加单纯武力的“统一”所遗留的诸多“安全问题”,一定程度改变了策略或说对“王道”做出了“妥协”。
其以后长达四百多年的汉朝,则在秦的制度基础上,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并基本上是以“周”为模板,即所谓“秦制周礼”相结合,在时长很可观的几个阶段,“王道复归”,并为后世建立起属于“大一统”的“皇帝”的“王道模板”。
再后来,改朝换代,历朝历代统治者,不管真的假的,都标榜“行王道”,也都坚定地称“皇帝”。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必然,历朝历代皇帝们的“王道”,大多偏离了周朝的“初始版”,以德教化,也因为不断被赋予各式各样更加有利于统治阶层的延伸、变革、具象化、程式化,而逐渐走样,从最初的“解放人性”、正向推动的先进,陷入禁锢人性、阻滞发展的“逆向”。
自周而始,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八大朝)以及间隙中的众多“局部”政权,按咱们国家历史研究的习惯,都可称“王朝”;但真正在“初始含义”上完全符合的,可以说没有;相对接近或在一些时段接近的,大抵也就是汉朝、唐朝、宋朝,其余朝代,都是“走样儿”为主。这么论起来的话,依笔者浅见,只说哪哪“朝”就可以了,不用非戴上那个“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