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法宪是谁_吴法宪个人资料
我们的成长之路上,遇到很多阻碍,正是这些困难历练了我们的意志,锻炼了我们的能力,让我们才有足够的资本走向成功。遥想百余年前,我们的祖国也曾落后于世界的脚步,被世界强国侵略欺辱,是那些英雄先烈不忍看着自己国家的满目疮痍,挺身而出,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解放而战斗。
几十年的战争生涯,无数英烈牺牲在革命路途中,也有很多先辈几经生死,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功勋赫赫的开国将军,但人无完人,这些开国功臣的晚生也会犯下错误,但这不能遮盖他们曾经辉煌的过去,今天所讲述的吴法宪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位。
1915年,吴法宪生于江西兴国,幼时跟随父亲来到永丰县的铁元村,这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有着他童年的美好回忆,所以建国后参加授衔时,他的籍贯被定为永丰。
1930年15岁的吴法宪参加了红军,参军前他就是共青团员,比其他新战士起点要高,参军后他表现得非常积极,很快被列入重点培养对象,17岁时被送入红军学校进修,毕业后入了党,还成为广昌独立师的政治部青年科科长。
1933年,广昌独立师编入红一军团,吴法宪也由此进入林总的视野,最初他只是红六团的青年干事,此后经历第五次反“围剿”、长征,1935年9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吴法宪已成为主力团——红一军团红二师第二团的政委。
抗战时期,他担任685团政委,与杨得志是搭档,1938年底,685团改称苏鲁支队,向苏鲁边境挺进,经过三个多月的发展,部队就达到13000余人。1940年,苏鲁豫支队(原苏鲁支队)与几支兄弟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全军2万多人,当时由支队黄克诚下令,任命吴法宪为纵队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后,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吴法宪仍担任政治部主任。
抗战胜利后,吴法宪调任东北,1946年与刘震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抗战时期,刘震率领的第10旅从1941年就归属新四军第三师,所以说两人共事多年,彼此间很熟悉,当时的刘震称得上我军的一员虎将,打仗很有一套,军中威信很高,但他对政委吴法宪很尊敬,军中进行军事会议时,他讲完话,都要征求政委的意见。
两位主要领导者合作密切,配合默契,二纵的战斗力自然很快就提上来了,在东北战场上,二纵享有跑得最快、打仗最多、功劳最大、伤亡最大、缴获最多的好名声。解放战争时期,二纵从东北打到广东,四野几乎所有大型战役都有参加,功勋赫赫的刘震也被称为“四野第一虎将”,他光辉的背后,也有政委吴法宪的付出。
1955年授衔时,两人都为副兵团级,不过一个上将一个中将,建国初期,吴法宪一直在空军工作,历任空军副政委、政委,他与空军司令刘亚楼的关系处理得很好,红军时期刘亚楼就是吴法宪的上级,所以吴政委对他一直很尊敬,除了工作上,两人私交也很好,当时刘亚楼出国访问,带回的礼物,只要他的孩子有的,肯定也有吴家孩子的一份。
1965年刘亚楼将军病逝后,空军司令就由吴法宪接任,老将军一生功勋赫赫,晚年却因走错路,在1971年被撤了一切职务,1981年1月被判17年,鉴于老将军曾经的贡献和身体状态,几个月后保外就医安置在济南,当时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组织要求老将军改名,他就改成“吴呈清”,这是以前他用过的名字。
当年9月15日,吴将军在妻子陈绥圻、女婿金平原的陪伴下来到济南,当时住所还没有安排好,他就在女儿吴巴璀家里住了十几天,后来搬到七里山小区的一个小二居室,地方不大只有40多平,但家具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将军夫妇对此非常满意,一个月后儿子吴新潮又送来一台彩色电视机,这是用他的复员费买的。
老将军平日在家干干家务、练练书法,陪同爱人上街买买菜,或者看看电视,生活得很充实,到了90年代,将军一家又搬到一栋独门独院的小楼,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对于政府的安排,老将军一直非常感激,但心里还是有一个遗憾。
原来将军自15岁离家,只有1960年回去一次,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他也想回去看一看,但觉得愧对乡亲,无颜相见,这个心愿直到去世也没实现,2004年10月17日,将军病逝于济南,临终前嘱托儿女,希望自己去世后,骨灰能够葬于家乡。
为了实现父亲的临终遗愿,安置好父亲后事后,儿女联系永新当地政府,没想到家乡人民听到这个消息后,倘开了胸怀,热情地迎接将军魂归故里。
几个月后,儿女将父亲骨灰带回江西铁元村,葬在村边的一个小山头上,将军魂归故里,了却心中40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临终唯一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