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在哪_青铜文化的发祥地概况
湖北省,简称“鄂”,省会武汉,与湖南省相对应,湖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湖北连安徽,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北接河南。该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楚文化。2020年,湖北省下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有26个县级市、35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常住人口5927万人。其中,就县级大冶市的历史来说,人口超90万,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湖北“冶金走廊”腹地,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和鄂州、咸宁相邻,西部和省会武汉市接壤。地跨东经114°31′—115°20′,北纬29°40′—30°15′。在历史上,北宋在该地区设立大冶县,名字取“大兴炉冶”之意。对于大冶市来说,是青铜文化的发祥地。
一
首先,大冶,湖北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由黄石市代管。大冶市地处幕阜山脉北侧的边缘丘陵地带,地形分布为南山北丘东西湖,南高北低东西平,海拔高度为120—200米,最高点海拔839.9米,最低点海拔11米。大冶市主要山脉有大同山、天台山、龙角山、云台山、茗山、黄荆山等。全市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境内中、东、西、北部,占境域面积的67%,南部偏东以山地为主,占15%。大冶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9°C,极端最高气温40.1°C,极端最低气温-10°C,年均无霜期261天,年均降水量为1385.8毫米。
二
大冶是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3000多年前华夏先民在大冶采矿炼铜,创造了青铜文明。境内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和“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获评“持续开采时间最长的古铜矿”基尼斯记录。就县级大冶市的历史来说,春秋时期,该地区属楚国的疆域。到了战国时期,今湖北省大冶市一带先属楚国,后成为秦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县制下,今黄石市大冶市一带属南郡这一建制。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改鄂县为武昌县,并割鄂县之南部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等六县为武昌郡。彼时,该地区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城)、阳新两县境内。三国魏黄初四年(223年),孙权将其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该地区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三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又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鄂、阳新、沙羡等七县为属地。彼时,今县级大冶市一带分属武昌、鄂、阳新三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阳新为富川,不久,改富川为永兴,今县级大冶市一带分属武昌、永兴两县。唐天佑二年(905年),吴国在武昌郡永兴县建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冶炼,该地区属吴国鄂州。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三乡与之合并,始建大冶县。县名取“大兴炉冶”之意。因此,对于大冶县这一建制,始于北宋初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升永兴县为永兴军,次年改永兴军为兴国军,大冶县属之。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兴国军为兴国路,隶属于江西行省。
四
最后,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年),兴国路划归湖广行省,大冶县属兴国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改兴国路为兴国府,大冶县属之。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大冶县属武昌府。到了1914年,大冶县属江汉道。1928年,大冶县直属于湖北省。1959年1月26日,大冶县从黄冈地区划出,改属黄石市。1959年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1962年6月1日,恢复大冶县建制,仍属黄石市。1994年2月18日,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县级),1995年1月1日,大冶市正式成立,由黄石市代管。截至2019年底,县级大冶市总面积达1566.3平方千米,下辖5个街道、10个镇、1个乡,总人口约为91.5万人。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