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怎么回事_焚书坑儒的历史真相
人们称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为他实现了秦国扫六合,实现大一统,又有着开创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等诸多功绩;
人们也称他为暴君,是因为他依照《秦律》,导致“天下苦秦久矣”,为了实现他的大一统,使用雷霆手段,甚至不惜控制思想,焚书坑儒。
然而真实的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在“焚书坑儒”这件事上,后世史学家对其大书特书,却让秦始皇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
01“焚书”
司马迁《史记·卷121·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这是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说法最早的来源。
要知道,司马迁生活在汉朝,他所修的《史记》客观性和权威性属于史料中权威最高的,他记载的“焚诗书,坑术士”确有此事。可到底像不像后世所理解的那样呢?不一定。首先焚诗书——
由于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原本分裂的六国心都不一,即便是面对秦帝国大一统的局面,他们也想着回到原本的六国生活中去。秦始皇居其位,所面临的难度,无异于“今天中国统一了世界各国,该如何让欧洲其他国家迅速服从”的难题。
而秦始皇“精准很”地意识到,要想快速统一,重点在于思想。
原本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于文化多样性是有利的,对于帝国统治却百无一利。秦始皇采取法家思想,重用李斯,为了让百姓万民归心,就要在法家思想的体系下,建立起属于秦帝国的国家机器,而“焚诗书”则是其表现之一。
值得考究的是,在《史记》中,司马迁并未提及“焚诗书”数量有多少,“焚”的又是何种类型,而“六艺从此缺焉”所“缺”的程度又是怎样,都没有具体的解释。
只是后人在引用司马迁这句话时,总是自动联想到公子扶苏进谏触怒秦始皇的那句话——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这句话说得很清楚明白,公子扶苏崇尚儒家仁义,反对秦始皇只采取法家思想、而压制儒家思想的行为,尤其是一句“皆重法绳之”,让矛头直接指向了儒家。
秦始皇因为公子扶苏的劝谏龙颜大怒,下令将他派到上郡去协助蒙恬修长城,也要继续坚持自己的“计划”。
这事让很多后人听起来义愤填膺,认为秦始皇损毁了无数儒家经典,罪无可赦。可实际上,秦始皇烧毁的,只是儒家思想浓厚的部分“诗书”(也有一说,秦始皇从未“焚书”,只是禁书),其余的都被列为“禁书”,陈列在阿房宫中,不允许大众浏览,只让专门的学者进行研究。同时,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医学、农牧等书籍,从未被烧毁。
被太史公指控“焚诗书”这一罪行的秦始皇,实则没烧毁多少经典,反而秦朝灭亡,楚汉之争后,项羽一把大火烧了阿房宫,那才是无数“百家”经典都被付之一炬,化作浓烟,悉数散尽。
02“坑儒”
说完“焚诗书”,再来说说“坑术士”。
现在说起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仿佛已经板上钉钉,怎么都洗不掉了。可一开始,司马迁只是说秦始皇“坑术士”——术士是什么?晚年秦始皇痴迷修仙,派人出海寻找长生药,集结众多术士炼丹、修行,在这群术士的建议下,反复来回折腾,仍然没有任何效果,甚至这群人还带着修仙专用资金出逃,秦始皇才知道,原来这群术士不过是骗自己的。
回过神来,秦始皇赐他们死刑,要将其坑杀。然而信奉儒家思想的公子扶苏心怀仁义,认为此举过于残忍,就为“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求情。或许是太史公“以史为鉴”,身处汉朝无法对武帝直言,为了起到劝谏的效果,便将扶苏“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的原话放进了《史记》中,重点强调。
然而在后世的发展中,对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的引用或解读不当,导致或多或少存在以讹传讹的夸大现象——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到了西汉,孔安国《尚书·序》中直接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无独有偶,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也这样盖棺定论:“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这样一来,“焚书坑儒”这一罪行,就变成了秦始皇洗也洗不掉的“污点”。
但无论如何,秦始皇坑杀的是修仙术士,并没有一人是儒士。
03 “黑锅”
或许,如今我们看来,司马迁在修史时,特意在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事件上,百般强调扶苏那句“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是因为犯颜进谏的扶苏,与受宫刑不得志的司马迁有共同之处,虽然时代不同,情景不同,但这句话多多少少也是司马迁的心声。
但就因为对这句话的强调,导致无意间形成了一种“误导”,让后世人在解读这段历史时,误以为扶苏劝谏秦始皇的,是焚书坑儒。
从未“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竟生生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着实称得上一声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