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什么能改变命运_一文告诉你答案
如果你一直对未来充满恐慌,那只能说明你从不读书;
如果你一直在为生活所焦虑,那只能说明你从不读书;
如果你一直在逃避现实问题,那只能说明你从不读书;
如果你一直无法拥有财富自由,那只能说明你从不读书。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读书很有作用,但到底有什么作用,总是说不清、道不明。
我也是如此。
最近读了很多商业巨头的故事,我似乎渐渐对读书的作用略知一二,也作出了总结。
现与君分享,也算共勉。
据调查,在成功人士当中,有85%的人每个月至少阅读两本书,88%每天会花上至少30分钟用来读书以充实自己。而在没有取得成绩的人当中,在一生碌碌无为的人当中,在始终被生活所困扰的人当中,92%的人是不读书学习的。
所以,你和成功人士的差距,就在于读书。
一、中国“价值投资”教父张磊:读书,能帮助我们升级认知,构建思维体系
在张磊的书架上,有一套书最为醒目,他总会在不经意间打开翻看。
这本书是由本杰明·格雷厄姆与戴维·多德在1934年共同写下的《证券分析》。这部巨著被誉为“投资者的圣经”,书中的投资思想也被称为“价值投资的路线图”。
张磊从这部历久弥新的经典著作中,汲取了价值投资的方法和哲学,驱动他创立高瓴的基本思想和战略规划,愈发劈波斩浪,搏击长空,行稳致远。
在中国企业界、金融界、投资界等领域,张磊闻名遐迩,是响当当的人物。
张磊是中国“价值投资”领域教父级人物,2005年创建高瓴资本,带领公司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成功投出了百度、腾讯、京东等知名企业,曾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2022年3月,张磊以380亿元财富位列胡润全球富豪榜第531位。
张磊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的一个双职工家庭,没人管,不爱上学,经常和小伙伴集体出游,四处玩耍。但他却从小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那时,他认为,别人能告诉他的,书里可能都有;但书里有的,别人未必知道。他从书中看到的世界,要比四处闲逛看到的大得多。
他天生好动,但读起书来却能安静下来,一个人能在图书馆看一整天的书。
他读武侠小说,读散文诗歌,读人物传记……包括很多东欧国家和苏联作家的书。“人们正在那里决定着自己的和别人的命运,我却在这儿牧马。怎么能这样?应该逃走,不然我就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当他读到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时,这一句话给予了他丰富的人生智慧。
不仅如此,他还读一些学术书籍,这些书籍给予他深入思考、逻辑推理和缜密决策的学习习惯,也开始让他觉醒,努力学习功课,提高文化课成绩,渴望考上最好的大学,去更大的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
最后,他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
“从小阅读的大量书籍无疑是我最好的伙伴,通览闲书‘走南闯北’,领略山川自然、历史长河和人文掌故;研读经典‘醍醐灌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逻辑分析的习惯。”对于读书的益处,他感触颇深。
他还说,“尽管当时读书只在我的脑海里埋下了独立思考的懵懂种子,但后来在东西方接受的教育,以及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我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以外在的原理和内在的感悟出发重新提炼这些经典的智慧。时至今日,我依然享受阅读的乐趣,家里的书架上全是好书,对一些重要读本反复阅读,仍能常读常新。”
在读书中,他还受到文化课上“三个有利于”的启发,总结出了自己的“三把火理论”,即凡是能被火烧掉的东西都不重要,比如金钱、房子或者其他物质财富,而无法烧掉的东西才重要,总结起来有三样,那就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这也是深藏于内心并真正属于自己的“三把火”。
这“三把火”让他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寻得洞见,作出价值决策。
如今,他将高瓴打造成了一个不断求知、探索真理的学习型组织,手握600亿美元。
公司创立时就专门装修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年鉴和专业书籍,时常举办围炉夜话和读书沙龙,时至今日,读书氛围仍不减当年。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曾说过,“学习让你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比那天早上醒来时聪明一点点。”
张磊就是始终坚持读书,不断升级认知,坚持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率先在中国走出了一条“价值投资”的商业之路,走出了一条“重仓中国”的振兴之路。
二、“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读书,能帮助我们减轻焦虑,找到问题的答案
热爱读书的人,想必对樊登都不陌生,甚至很了解。
关于他是如何从事讲书的,如何创立“樊登读书”的,多数人也略知一二。
樊登小时候很不喜欢读书,曾经认为“读书很苦”,甚至有段时间把读书视为生命最大的“敌人”。
2001年,他在西安交通大学完成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刚开始工作量不大,他总是担心节目的未来,加之那段时间受房贷压力的困扰,整天焦虑惶惑,无所适从。
“没办法改变外在环境,那就只能努力改变自己。”他说,读书也许会改变自己的未来。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读起了《论语》。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当樊登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他豁然开朗,压力瞬间得到纾解,心态平稳了,不再忧虑,而是想着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
“实际上,那些让你苦思冥想的问题——关于爱情、升职加薪、创业,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而且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都已经被人解决了,写成了书。可以说,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樊登说,“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或焦虑,不妨开始读书。”
是的,大量读书,答案自现。
关于如何找到讲课的内容,樊登也是通过读书找到的答案。
后来为了谋生,樊登开始讲课。
一位北大的老师跟他说,“你既然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你来给我们讲一门课吧。”
他那时候主打的课程是公共关系。因为中央电视台那时候是导致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的主要单位,企业一旦被央视曝光,就会完蛋。
那怎么讲,讲什么?
他立马想到书。他为了准备这个课程买了三本关于危机公关的书,看完之后,脑子里便出现了课程大纲,然后把这三本书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写成了一个长长的PPT,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危机公关的课程。
这个课程,他至少讲了10年,每次讲都能挣到5000—10000元,而买这三本书一共才花了100多元。“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书可以衍生出非常高的价值。”樊登说,之后他又买了三本与压力管理有关的书,给北大讲了领导力压力管理的课。
可以说,三门课撑起一门课。
这也成为他创办“樊登读书”的信心源泉。
知识是硬通货,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高保值的东西。
在2013年创办“樊登读书”之际,由于他没有经商的经历,所以他所有的方法几乎都是照搬硬套。就是书上怎么写,他就怎么做,他甚至要求员工有什么想法和改变都要告诉他这是哪本书上讲的。
他认为,书上讲的未必全对,但总比自己想的强。
就这样,截至2020年10月,“樊登读书”用户数突破4000万,成为了知识付费领域的头部品牌。
“读书给了我为生活‘增量’的勇气。”樊登说,“读书会让一个人充满力量和使命感。你想为这个社会解决什么问题,这才是做一件事时最重要的出发点,而不是说你会什么。即便你什么都不会,只要想解决问题,就努力去学,去读书,你就都能够学会。”
这是我特别喜欢樊登的一句话。
我与樊登一样,是一个特别相信书的人,通过读书解惑,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知识对生活的影响。
我始终相信,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总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三、新东方教育创始人俞敏洪:读书,能帮助我们更加笃定,从容面对挫折
俞敏洪是个书痴。
他从大三开始拼命地读书,几乎以每天一本书的速度在往前走。他说,尽管他不知道读的书到底能干什么,但是还在读书,因为这能表明生命没有浪费。
在大学四年,他读了800本书,包括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著作,平均每年200本书。
即使在创立新东方之后,在非常忙碌的工作阶段,他也坚持每年至少读40本书,每天坚持读书至少30分钟。他认为,要想创业,想要拥有厚积薄发的积蓄力量,不读书是不行的。
谈到读书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他更是坦率说:“新东方就是我从一个人干起来的,所以新东方的的企业文化就是我个人文化,这很简单,个人文化怎么形成的,肯定会与读书有关,这是不争的事实。”
可以说,无读书,就无俞敏洪,就无新东方。
俞敏洪是一个很具有情怀、胸怀和气质的企业家,是一个儒商典范。
他也写了很多书,大多是创业感悟、思想感悟、人生感悟等,大多是写给大学生和初创者,言之凿凿,情真意切,显得很豁达,很通透,很真诚,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这与他读书不无关系。
尽管现在新东方面临很多困境,出现一些摇摆,但他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仍表现得很笃定,给自己提了两个要求。
一是更加自主的生活,不被世俗名利牵着走,不被自己的欲望牵着走,也不被别人的意志牵着走,过一个生命自己主张的生活。
二是过一个充实的生活,实现内心的丰富和精神的满足,多读书,多行走,多思考,多交友,多放下。
为什么会提出这两个要求?这与他读书更是密切相关。
“我现在读书,读非功利的书比读功利性书重要,非功利的书是一种指导思想,简单的说是一种人生价值定位,人生价值定位不准,所做的事就做不大。”
这个人生价值定位,就是他面对挫折时所表现出的人生境界——具有情怀、胸怀和气质。
很多人总是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时间读书,这是一种很严重的自欺欺人。
不读书,是因为你对读书的渴望度不够,是因为你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是因为你不想付出读书的时间成本,是因为你不甘于寂寞、只贪图享乐,是因为你不想提升自己、增加价值,是因为你只顾眼前、不看长远,是因为你不想做大事……
但对于俞敏洪而言,读书就像一日三餐。
“一日不读书,内心就会感觉饥渴,甚至空虚。”他说,“我每天必须要有些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进入大脑,才能感觉到日子没有虚度。所以,我认为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读书。”
那他是如何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读书呢?
他表示,因工作繁忙,一年中可以用来阅读的完整时间最多也只有几天。因此,他只能利用大部分零碎时间去读书,每年阅读的一百本书基本上都是用零碎时间来阅读的。
他不管到什么地方,手边总是有书的。
他出差的时候,他都会在箱子里装几本书,然后利用路上的时间读书。他会在车里进行集中阅读,会在火车上、飞机上用读书来打发琐碎的时间。另外,在上厕所时,他会带着一本书;睡觉之前,他也会阅读15分钟到半个小时。
一般来说,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工作思考是比较困难的,但俞敏洪利用零碎的时间阅读,汲取别人的思想来充实自己,而且每年能够读完很多书。
四、世界著名神经科医生本·卡森:读书,能帮助我们走出贫困,迈向成功之路
本·卡森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从小在底特律的贫民区生活。
他的母亲担心儿子会与贫民区里众多孩子一样碌碌无为,一生还将继续在这里生活,于是要求他每天坚持读书,充实自己。
为了确保他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母亲要求他每周写一份读书总结给自己看。所以,他每天都到图书馆去读好几个小时的书,而且每到周末,他就会向母亲交一份自己写的读书总结。
母亲制定的计划有效地打开了他的眼界。
他从书里读到那些穷人如何白手起家,最终成为一代杰出人物的故事,便认为既然别人能够做到,自己也不该落于人后。
渐渐地,他通过每天读书的习惯获得了优异的成绩,重获自信,然后考上医学院,成为一名医生。
长大后,他依旧每天坚持读书学习,最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好医生,受到世人拥戴。
这个故事里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许多年后,他才知道原来母亲没有受到教育,他的读书总结母亲一个字都不认识。
这位母亲只是凭自己的直觉,认为如果帮助孩子把读书这个习惯坚持下来,就能够帮助他走出贫民区,走上成功之路。
不出她所料,这个方法的确有效。
许多从贫困走向富有的富豪和企业家,都愿意将自己的成功归于阅读。
比尔·盖茨就从不掩饰自己对书籍的热爱。
他喜欢阅读,也喜欢通过个人网站“盖茨笔记”中的读书栏目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他在这个栏目里记录下自己对书籍的评论,也列出自己读过的书和想与世界分享的书籍。
除此之晚,他创立的基金还努力将实用的技术带到美国和全世界许多家图书馆。在私生活方面,他家配备了一所将近200平方米的私人图书馆以及一个带穹顶的阅览室,足以展现他对阅读的热爱。
读书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
读书更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樊登说的一句话,“读书不一定能使我们成为影响世界的伟人,但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唯有读书。
毕竟无论处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读书都是投入成本最低、但回报率最高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