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曹丕只活了40岁_曹丕的最后结局
魏文帝曹丕,绝对算得上三国年间,较为出色的一位君主。可为何他一生仅仅活了40岁,这让人十分不解。
后人就其在曹操死后的行事风格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色是刮骨刀,美人乡是英雄冢,古人诚不欺我。
曹丕功绩
中国古代历史上,通过禅让得来的帝位,大都不被别人认可,原因就在于禅让的过程之中,带有一丝强迫性。当正统转化为非正统,后人自然不会接受。
可要说道曹丕为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和功绩,还真就比已经名存实亡的汉末朝廷好得多。尤其是曹操死后,曹丕大展拳脚,利用身份上的优势,做了许多曹操想做却又不能做的事情。
首先,是政策制度上,曹丕拔除宦官干政的危害,大力提拔其他氏族,并且在世家大族的帮助下,使魏国进入高速发展状态。
不过就彼时实际情况来看,谁也想不到后来会发生司马懿夺权,更想不到洛水之誓也无法约束司马懿。
其次,则是在外交上面,魏国不仅击退鲜卑,还和匈奴、羌、氐等外族交好。如此一来,西域荒废的建置完善,北方经济得到改善。
至三国后期,哪怕没有钟会、邓艾等将领击破蜀国防线,魏国的整体国力也远在吴、蜀两国之上。长此以往,三国同样会走向统一。
曹丕之死
可如此中规中矩的魏文帝,为何仅仅只活了40岁就离开人世了呢?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美色的贪图。
这一点,早在曹操当年和袁绍相互攻击的时候,就已经有所体现,彼时曹操刚刚击破袁绍。曹丕就一个人跑到甄宓家中,将其霸占,后曹操听闻,也只能默认倒霉。
曹操喜好人妇是众所周知的,但却也不会和儿子抢老婆。古代民间甚至有好事者就此表示,曹操欣赏曹丕行事风格,却因为这件事情心存芥蒂,所以才迟迟不愿让曹丕继承家业。
及至曹丕通过禅让,登基称帝,以往的限制再也没有,他对美色的追求自然更进一步。甚至哪怕自己父亲曹操留下的不少侍女,也变成了曹丕的宠幸对象。
荒诞之下,就连其生母卞夫人也忍不住痛骂:实在是该死的东西。做事到了此等地步,足见曹丕多么天怒人怨。
色是刮骨钢刀,古代生活条件本就算不上好,还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这类娱乐上面,更影响曹丕身体健康。
尤其是古代人的人均寿命不过五十余岁,魏文帝过度荒淫之下,年仅四十就离开人世,也算是比较正常。
此外,曹丕至死,也和他的心胸有一定关系。关羽水淹七军,庞德宁死不屈,于禁则下马请降。
可还没等于禁熟悉蜀军,关羽就被打败。被转移到孙权麾下的于禁,也再次回到魏国的怀抱。
只可惜此次事件以后,魏文帝曹丕一直肆意嘲讽于禁,致使对方羞愤病发身亡。
虽说庞德的确更加忠心,但于禁兢兢业业数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心胸狭隘的曹丕,注定会在遇到不顺遂的事情时,心情郁结。
身体状态欠佳,心理还有缺陷,长寿根本就不现实。这不,连续两次南下伐吴失败,曹丕内心的承受能力逐渐濒临崩溃,身体也走向了临界点。
曾经的曹丕,从来不只想做北方的王,更想做整个天下的王。三国若是不能统一,北方建设得再好也没太大作用。
色,拖垮了身体。狭隘,必然诱导身体走向极端。极致的享乐与狂欢过后,也必将为此付出代价。曹丕最终没能承受,无奈只能早早离开了人世。
理性看待“色”
而这也警示后人,任何一个时代中,人们都应该理性看待“色”字才对。如果没能有足够的自制力,尽量远离为妙。
魏文帝曹丕这般优秀的君王,尚且因色而衰、因色而亡,更别说深陷其中的普通人,还有机会走出困境。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不得不防。那么除了色之外,曹丕于曹操死后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肯定呢?
逼迫汉献帝禅让之举,虽然饱受争议,但对天下人而言,却不算坏事。汉献帝心有余而力不足,早早将家业交付到曹丕手上,也算是一种解脱。
至于贪图美色,大抵也只是人之常情,唯一需要注意的则是个人的自制力。色是刮骨钢刀,一刀一刀磨在身上,真正感觉到疼痛之时,才会后悔为时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