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矢志不渝是什么意思_矢志不渝的寓意

时间:2022-11-17 09:29:16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信念作为成词,较早见于《南史范晔传》,大将军府史仲承祖,义康旧所信念。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后汉书》,与《史记》《汉

“信念”作为成词,较早见于《南史·范晔传》,“大将军府史仲承祖,义康旧所信念”。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在《南史》这段文字里,“信念”的意思是信任,后来引申为坚定不移的想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信念成为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坚定”,是指立场、主张、意志等坚强稳定不动摇。“坚定”一词见于晋代刘琨的一篇文章:“胆识坚定,临难无苟免之意。”刘琨,出身中山刘氏,工于诗赋,少有文名,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几乎尽人皆知的一个成语“闻鸡起舞”,就与刘琨、祖逖有关。而且,刘琨精通音律。曾经有一次前赵匈奴围攻晋阳(太原),刘琨登城清啸,半夜又奏胡笳,匈奴人听到后思乡流泪,于是撤兵而去。

“坚定”一词自成词以后,基本含义没有变化,比如到了明代,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依然用了“坚定”一词:“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

信念坚定,后来逐渐合而为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李大钊就是信念坚定的楷模。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慷慨就义,他坦然而言:“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矢志不渝,较早见于《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意思是立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

唐代大文豪韩愈有一篇《张中丞传后叙》,来表彰张巡等抗击安史之乱叛军的功绩,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文中记载名将南霁云断指、射塔,为报国矢志不渝,最后慷慨赴死,用生命向世人展现了中华风骨。后人读来,千载之下,犹有凛凛生气。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这样评价:“争光日月,气薄云霄,文至此可云不朽。”

其实不朽的,何止是文章,更是矢志不渝的报国精神。

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的精神,最深刻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这场彪炳史册的起义中,朱德为南昌起义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起义最为艰难的时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生生不息的火种。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败,朱德所率领的部队孤立无援,他挺身而出,稳住军心,坚毅执著地说:“黑暗是暂时的,要革命的跟我走,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正是朱德率领的这支人数不多的队伍,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永不熄灭的火种和永不停息的力量。陈毅后来回忆:“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1975年初,89岁高龄的朱德写下“革命到底”的条幅。在临终前不到两个月,他看到《共产党宣言》新译本后,亲自到中央党校看望参与翻译的同志,与他们交流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百炼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矢志不渝。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一百年来,我们党就是这样坚定不移地走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更加需要我们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