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的影响力有多大_左权的英雄事迹
对于左权,大家肯定有所耳闻,朱德曾表示,左权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就连毛主席都允许他“特事特批”,为他立下的一个规矩,至今都无人更改。
那么左权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力?毛主席又特批了他什么事呢?
名校才子,革命先驱
左权年幼时家里贫困,他还曾因为没钱而几度辍学,但他从未放弃,立志改造社会。
1925年,左权先是被一经成立就享誉四方的黄埔军校录取,成为了该校一期学员,
紧接着又去苏联留学,跟邓小平同班,也就是俗称的“理论家班”。
不仅如此,他还念过伏龙芝军事学院,培养出了深厚的军事素养。
这也就难怪他后来年仅25岁,就能成为红军12军军长了。
不过前往苏联留学的经历,也让他的军政生涯平白增加了几分坎坷。
就连林彪都说,“他离开黄埔后,倘若没去苏联就好了。”
因为左权在苏联学习的过程中,不小心卷入了留苏学生的斗争里,好在他的革命信仰极为坚定,这才得以在革命之路上不断前行。
抗战爆发的时候,他寄给母亲的家书中是这样写的,
“母亲啊,亡国奴确实是不好当,再不反抗,怕是要亡国灭种。”
“我决心留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奋战华北,就不回黄河南岸去了。”
言语之中,尽是誓死报国之意。
除此之外,左权也有着优秀的指挥才能,打出了很多经典战例。
1936年11月,他以小规模部队歼灭了胡宗南两团,名声大噪。
1941年的黄崖洞保卫战,他杀伤的敌人是己方伤亡人数的6倍,让无数同志们为之振奋,向之学习。
左权优秀的指挥能力,是让彭德怀、朱德的人也感到钦佩的。
至于他身先士卒、杀伐果断的作风,更是引得我军诸多将领赞叹。
然而英勇的左权,最终还是在战场上牺牲了。
那是1942年,暴虐的日军对太行山区域,进行了残酷的扫荡。
当时日伪军正成合围趋势,想要围剿高家坡和南艾铺的我军,局势非常凶险。
见局势危急,左权骑上骡子,亲自考察突围路线。
眼见着太阳即将下山,我军也将成功突破,左权冲上了一处高地,鼓舞士气。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三枚炮弹袭来。
前两枚炮弹还好,仅仅是在众人远处爆炸,并未造成什么伤亡。
可最后一枚炮弹,却恰好打在了左权身侧。
左权还没来得及卧倒,就被锋锐的弹片穿透了,尤其是前额、胸部和腹部区域,伤口狰狞,鲜血淋漓……
情况紧急,敌人随时可能继续发射炮弹,战士们连忙抬起左权离开。
可是左权的伤势实在太重,以至于还没等到脱离险境,他就牺牲了。
战场报仇,诸君悼念
左权牺牲后,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他的遗体,战士们只能用竹席将其裹起,埋入地下。
原本想着,等到后面重新夺回这片区域后,再将其重新安葬。
可等到战士们赶回来的时候才发现,左权的遗体居然被掘出,这让我军很多将领痛心不已。
罗瑞卿,当时就拍案怒吼,连道三声“报仇”;
彭德怀甚至亲自组织了敢死队,展开了复仇行动。
首先是苏亭反击战,这一战击毙了140多名日军,狠狠挫败了日军的嚣张势头。
其次就是针对日军特种部队“益子挺进队”的斩首行动。
这支部队是导致左权牺牲的罪魁祸首,也是日军在当地作恶的一把“尖刀”。
彭德怀打听到,1942年辞旧迎新之际,这支部队要去大德兴饭庄参加一个“饭会”,于是提前设下埋伏。
等到日本人吃饱喝足,准备休息的时候,早早就潜伏进饭店的敢死队员们掏出了尖刀。
参加饭会的日伪军成员,很多人都得到应有的下场,寥寥几个逃过制裁的,最终也被枪决。
为了纪念左权,山西辽县还把名字改为了左权县。
逝者已矣,其他同志却不知道该如何把这个消息告知左权的母亲。
为了防止老人家太过伤心,众人把左权去世的消息瞒了下来,然后以左权的身份定期给左权之母寄钱写信。
毛主席会时常请人买一些东西,然后寄到左权母亲那里;
周总理也经常以儿子的口吻写信,问询左权母亲的身体情况。
就连叶剑英去香港办公室,也没忘了左权母亲,特意给她邮了些黄金。
钦佩左权的,不仅仅是我党的同志,更包括国军将领。
一向推崇兵贵神速的白崇禧,为了向左权同志表达敬意,也曾带大军绕行黄矛岭。
当嘹亮的“左权将军之歌”在村落里响起的时候,身体不好的左权母亲连忙起身。
可是她看到的却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一列又一列肃立的军人。
左权母亲出来的那一刻,战士们泪流不止,更有左权的昔日战友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为左权磕头。
老太太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在她的印象里,“儿子”一直会定期写信寄钱回来,直到后来才恍然原来孩子牺牲了。
虽然心中悲痛,但是老太太后来请人代笔写下如此言语,
“为抗日不惜此身,吾儿死得其所!”
家风如此,也难怪左权品行高洁,引得一众同志敬佩。
特事特办,规矩未改
前面也提到,为纪念左权,辽县以他的名字命名。
其实这种情况,在过去是比较常见的。
可是后来有些人却觉得,这样不符合新中国的发展,于是很多地方都改回去了。
左权县当时也考虑过把名称改回去的情况。
可是当这个消息传到民众中去的时候,却引起了非常剧烈的反响——左权县人民不愿意改,他们请求将这个名字保留下来。
由于涉及到广大民众意见,所以这件事影响很大,甚至惊动了毛主席。
毛主席在思量过后,肯定了当地民众的意见,认为可以特事特办,保留当地名称。
此后几十年,再没有人提要改名,直到今天那里依旧叫做左权县。
由此可见,为人民而奋斗,为人民而牺牲的人会,会被永久铭记,会得到长久的拥护。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并不少见,比如说志丹县、子长市以及中山市等等。
志丹县纪念的是刘志丹,这个县被称作中国革命红都,属于陕西延安辖下。
刘志丹是西北革命的顶梁柱,从组建地方红军到创建根据地,他都是出力颇多。
他是新中国评选出来的36位军事家之一,也是人们心中为创建新中国做出大贡献的英雄。
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县城,是当地民众的共同心愿。
同属于陕西西安管辖的,还有子长县,纪念的是谢子长。
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陕北革命里,无论是从资历还是从功绩的角度来看,谢子长都是非常出色的。
当年他带着陕北红军打游击,负责组织对国民党的反围剿,是让蒋介石也很忌惮的人物。
只可惜,常年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因为身体原因,以至于他年仅35岁就去世了。
生命虽然短暂,但是谢子长却让其光芒万丈,照亮了无数国人。
最后要说的中山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纪念的正是孙中山先生。
这个市位于广州,原名广州府香山县,后来先是改名为中山县,后右规模扩大改为地级市,人口颇多。
至于孙中山先生的功绩,最典型的就是反帝反封建,覆灭封建王朝了。
虽然让袁世凯捡了便宜,但这场革命的意义仍旧非凡,无数革命星火被点亮,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纵观上面三位,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和左权一样,都是心系祖国、一心奉献。
像这样的人,就应该被国人牢牢铭记,尊敬学习,他们也值得“特事特办”。
英魂远去,家书传世
除了一座县城以左权的名字命名外,他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家书方面。
1940年,百团大战即将开始,为了能没有后顾之忧的指挥作战,左权把妻女送到了延安。
此后,左权便再也没有见到妻子和女儿。
由于思念难止,在1940~1942年间,左权累计给家人写了11份家书。
这些家书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还让无数国人动容。
第1封信,是在1940年年末寄出的;最后一封则是他在阵亡前三天落的笔。
这些信中,有的是在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跟大家一样,从未想过我们会分别,如今你竟真的在延安了……”
有的是在表达对女儿的歉疚,
“为了党的事业,如在战斗中牺牲,也是无遗憾的,只是放不下北北,我不曾给他一点父亲的爱与责任。”
有的是在表达对过去的念想,
“最近总想到你与北北与我在一块闲玩,北北闹个不休,真是欢乐。”
有的是在表达对未来的思量,
“若时局有变,你可大胆地酌情处理特别的问题,不用顾及我。”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在牺牲前三天给妻女写的最后一封信,信里有这样一句,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有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寥寥数字,蕴藏其中的情感,却仿佛能透出纸来,属实令人感动。
从这些家书中我们能清晰的看出,左权虽是为革命不惧牺牲的硬汉,但同样也有着眷念妻女的柔情。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栩栩如生的“血肉感”,才让现在的人们对左权那么钦佩与信服吧。
除了留给家人的“家书”外,左权还给后人留下了另一份“家书”,后者甚至比前者还要厚重的多。
这就是他为后人留下的“理论著作”。
仅在1937~1941年间,他就为我们留下了40多篇军事著作,谈到军事理论的电文就更是无数了。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埋伏战术》、《论军事思想的原理》、《袭击战术》等等。
另外左权还和刘伯承一起翻译了《苏联工农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这对我军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也就难怪我军一众领导,以及人民日报等报刊都给予他高度评价了。
朱德说,“左权在战略战术上有极其丰富与辉煌的成就。”
周总理说,“左权把游击战术和正规战术相合,且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并具,堪称模范。”
《人民日报》也写道,
“左权融合了国内外先进战术,最终创造性的实现突破,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
其实左权也不是个例,在那个时代,像他一样伟大的革命先辈其实还有很多。
他们艰苦奋斗、不惧牺牲,有的人撑过了枪林弹雨,见证了新中国的辉煌。
有的人则是奉献一切,甘愿以自身为炬火,为人民照亮前路,最终不幸倒在黎明的前夜。
后者固然是值得称赞的,可前者实际上同样也值得钦佩。
是这些人共同的努力,最终为我们带来了今日的和平,带来了今日的繁荣昌盛。
时光飞逝,斯人已矣。
那一代的革命先烈们基本上都已归于尘土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将会被永久留存且传承下去。
这种薪火相传,亦是成为了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容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