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之仁什么意思_宋襄之仁的含义和典故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要带着公子目夷和大司马公孙固去征伐郑国。满朝文武全不同意。宋襄公生了气,说:“好,那我就一个人去!”他们只得依了他。郑文公急忙打发使臣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派成得臣和斗勃带领着大队人马直接去打宋国,急得宋襄公连忙赶回来。大军到了泓(hóng)水,楚国人已经在对岸了。
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国的兵马到了这儿,是因为咱们去打郑国。现在咱们回来了,还可以跟楚国讲和,何必跟他们闹翻脸呢?再说,咱们的兵力也比不上楚国,怎么能跟他们打呀!”宋襄公说:“怕他什么,楚国兵力有余,仁义不足,咱们兵力不足,仁义可是有余呀!兵力怎么能抵得住仁义呢!”他一心要成为霸主主,上回被楚国人开了个玩笑,受了一肚子的气。宋国的兵力既然不是楚国的对手,他就想出一个打胜仗的法子来,那就是用“仁义”去打倒“武力”。于是他做了一面大旗,上面绣着“仁义”两个大字。在宋襄公心里,好像有了法宝就能降妖。万没想到那批妖魔鬼怪不但没给吓跑,反倒从泓水那边渡到这边来了。
公子目夷瞧着楚国人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国人白天渡河,明摆着料到咱们不敢去打他们,咱们趁着他们还没渡完的时候,迎头打过去,一定能够打个胜仗。”宋襄公一想,这是一种考验,考验他能不能坚持信念。他早明白武力是武力,仁义是仁义。既然要用仁义去打败武力,就不该取巧。要是他取了巧,他的信念可就破了,仁义的法宝也不灵了。他指着大旗上的“仁义”两个大字,说:“哪儿有这理呀?敌人正在过河的时候就打过去,还算得上讲仁义的军队吗?”公子目夷对那个“仁义”不感兴趣,一瞧楚国人过来,乱哄哄地正排着队伍,心里急得什么似的,又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别再待着了,趁他们还没排好队伍,咱们赶紧打过去,还能够抵挡一阵。”宋襄公骂他,说:“呸!你这个不懂道义的家伙!别人家队伍还没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楚国的兵马排好了队伍。就像大水冲塌了堤坝似的涌过来。宋国讲“仁义”的军队哪儿顶得住哇!公子目夷、公子固、公子荡拼命保住宋襄公,可是宋襄公的大腿上早已中了一箭,身子也有几处受了伤。那面“仁义”大旗委委屈屈地向人家夺了去。公子荡不顾死活,挡住了楚国人。公子目夷抱着宋襄公赶着车逃跑。公子目夷瞧着愁眉苦脸的宋襄公,又是恨他,又是疼他,问他说:“您说的讲道义的打仗就是这个样儿的吗?”宋襄公一边理着花白的头发,一边揉着受了伤的大腿,说:“依我说,讲道义的打仗就是以德服人。比如说,看见已经受了伤的人可别再去害他;看见头发花白了的人,可别拿他当俘虏。公子目夷说:“如果怕打伤敌人,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就不抓他,那还不如让他抓去呢!”
宋襄公逃回睢(suī)阳,由于腿伤,不能再起来了。第二年 宋襄公就去世了
“宋襄之仁”意思是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