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星衍是谁_孙星衍简介及作品
孙星衍,字渊如,号伯渊、薇隐、芳茂山人,室名岱南阁。常州府阳湖县人(今常州人),乾隆五十二年(1778)榜眼,官至山东督粮道署布政使。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书法家、经学家。少年时与杨芳灿、洪亮吉、黄景仁以文学齐名,与洪亮吉、袁枚为好友,毗陵七子之一,袁枚称他为“天下奇才”。
乾隆十八年(1753),孙星衍生于观子巷(今常州和平南路),又迁居常州双桂坊孙慎行(孙星衍七世祖,明礼部尚书,唐荆川外孙)故居,后又迁居金陵(南京),孙慎行、孙星衍故居位于常州市双桂坊59号。
孙星衍从小就能过目不忘,天赋异常。其父孙勋是个举人,当过山西曲县知县,教他《文选》,孙星衍竟然全能背诵。袁牧说:“近代诗人清才易得,奇才难得。天下清才多,奇才少。读足下之诗(指星衍)是天下奇才呀!”并和孙星衍结下忘年交。在孙星衍致力于经史考据时,他还写信指责星衍不该偏废诗作。孙星衍未考取功名时,曾充当毕沅的幕僚。
乾隆五十一年(1786),朱珪主持江南省试,表示要录取汪中和孙星衍。搜检卷中时发现一篇佳作,以为是汪中所写,拆封一看是孙星衍的文章, 才知汪中没来应试。次年考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第二年,任三通馆枝理。
常州人在清廷,是很有些名气和影响力的,为官大都以刚直不阿著称,尤以洪亮吉、孙星衍为代表。其中洪亮吉敢于与嘉庆帝叫板,仗义执言,差点送了性命,而孙星衍也是一位敢于与和坤较真,不愿趋炎附势、为官清正的硬汉子。
乾隆五十四年(1789),孙星衍在庶常馆学习期满,考试作《厉志赋》,引用《史记》中的词语,和珅认为他用了别字,将他列为二等。当时和珅专权,朝廷官大多奔走他门下,唯独孙星衍不去拜谒,和珅怀恨在心,故意挑毛病把他贬入二等。依旧列,名列一甲者, 学习期满可申请继续留在庶常馆,即使改任他官,也可授员外郎。当时和珅掌管翰林院,以此为要挟,希望孙星衍去拜谒他,但他始终未去,毅然说:“天子所命,什么官不能做,主事早晚也得升为员外郎,我堂堂男子汉,不愿受人恩惠。”不久担任刑部主事,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才升为员外郎,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他才升为刑部郎中。
在刑部任职期间,孙星衍执法宽松有度。遇到疑案,常令下属按照法律评判。孙星衍平反冤屈、解救枉杀、保全性命的案子很多。如有一孝子替父报仇而杀死一名县衙役,这人亲姑姑到刑部上告,诉说其弟被衙役逼死,以及教子才会犯罪的过程,当权的官僚为衙役开脱,加罪孝子身上,孙星衍说:“我岂能枉法杀孝子!”
还有一案,某甲驾车撞死某乙,被定为过失杀人待判罪,某甲通过熟人半夜送金银来。孙星衍说:“我不接黑夜里的金钱。罪既是过失杀人,何以受他人诳骗来买通。”孙星衍据实判案,某甲羞愧离去。当时刑法律例有许多名不符实的混淆,孙星衍解决了不少疑难的官司,大学士阿桂、刑部尚书胡季堂都很器重他。
乾隆六十年(1795),孙星衍就任兖、沂、曹、济道,经过引经据典,稽古考证,得出汤陵在曹州,安排曹县县令修葺、划祭田、沿奉祀、立碑铭。另考证到柳下惠、左伯桃等墓,都被一一立起墓石。
嘉庆元年(1796),曹河发水决堤,孙星衍聚集河工民众,奋战五昼夜,从上游筑堤挡水,到田里打基筑坝,最终水流归河中央。当地按察使对他说:“我治河几十年,没见过决口能堵上的。此次我与先生办成,为国家省下了几百万呀”。
清嘉庆二年 (1797),民众在德州城北第三屯河道内发现高贞碑。高贞碑曾一度被弃置于岸边,无人问津,孙星衍得知后,立刻将此碑移至州学棂星门内。他随即写下韵文,刻于碑阴: “碑浮卫水兮,移之学宫。墓崩弛兮其人传。惟贵戚之尚德兮,曷借勋名之灿然。我无建树于兹土兮,独好古以穷年。愧岘首之羊公兮,庶后人之宁想乎碑前。”并写上跋语,署名 “赐进士及第山东督粮道阳湖孙星衍撰书刊记”。
孙星衍兼理按察使时,开始整肃吏治。在曹州,他亲自过问已定罪的案件,短短七个月平反冤案上百件,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为治理河水犯滥,将曹州防汛工程分三段引洪,他负责中段。当时的巡抚因失误引起河水决堤谎报河水已被合拢,但又说被水冲开了,将责任推在孙星衍身上,孙星衍为此遭受处罚。
嘉庆四年(1799),孙母去世,星衍丁忧回乡,浙江巡抚阮元聘请他主持诂经精舍书院,他凭借通晓精经疑义及小学、天文、地理、词章为学生们授课,许多学生因此成为名家。守丧期满回京后,阮元上奏说孙熟习审案,廉洁操守,但河务非其所长,请准暂留,候补别职,嘉庆帝批准。嘉庆十年(1805),他任登、莱、青道,补山东督粮道。嘉庆十二年(1807),任布政使。
嘉庆十三年(1808),孙星衍任山东督粮道,督办漕运。孙星衍任山东督粮道时的住所,在汉代丞相公孙弘所封平津故址,于是孙星衍便以 “平津馆”名其书斋。闻名于世的 《平津馆丛书》、《平津馆文稿》、《平津馆金石萃编》等书,均在平津馆完成。
嘉庆十六年(1811),在摄任布政使时,他称病告归。回乡后,孙星衍客居扬州。嘉庆十九年(1814),他校刊《全唐文》。嘉庆二十一年(1816),主持钟山书院,后还主讲扬州安定书院。嘉庆二十三年(1818)孙星衍病逝,享年66岁。
孙星衍博览群书,雅好收集古书,特别爱好藏书,每遇好书就借来抄写,一日不停。每遇古旧书画,总要查明原委,金石文字,无不考证清楚。经他编撰的书有:《夏小正传证》三卷、《魏三体石经残字稿》一卷、《仓颉篇》三卷、《孔子集语》四卷、《史记天官书考证》十卷、《平津馆金石萃编》二十卷、《孙氏家藏书目》七卷、《续古文苑》二十七卷、《问字堂文稿》五卷、《岱南阁文稿》五卷、《五松园文稿》卷、 《天津馆文稿》二卷、《诗集》若干卷。校刊的书有《周易口诀议》六卷、《尚书考异》五卷、《春秋释例》十五卷、《孙子十家注》十三卷、《元和郡县志》四十卷、《唐律疏议》三十卷、《景定建康志》五十卷、《孙渊如诗文集》、《尚书今古文注疏》、 《周易集解》、《寰宇访碑录》等。
孙星衍擅长篆书、隶书,尤其擅长校勘、精于考证。他常亲手写雕板,刻本必寻求宋版原本。当时高丽使臣在京城书摊看到孙星衍校勘的书籍,十分喜爱,特书写“问字”二字赠给他,孙星衍就用此二字,命名他的居室为“问字堂”。同乡友人赵翼和洪亮吉等人墓志铭也是由孙星衍亲自撰刻。
孙星衍善于撰写诗文,能背诵全部“文选”,而撰骈文时,又绝不用“文选”中字句。洪亮吉评价孙星衍的诗:“如飞天仙人,足不履地。”但孙星衍并不以诗为名,而是在经、史、文学、音韵等学问有很深造诣,涉及诸子百家,全都通晓原义。他作诗学青莲,以奇逸制胜,晚年渐趋于平淡,人称奇才。他的著作与其重刊的古籍,主要收在两部大型丛书《平津馆丛书》、《岱南馆丛书》中。
孙星衍妻子王采薇(玉瑛)擅长吟诗,夫唱妇和,伉俪情深,可惜女诗人年仅24岁,因痨病而死,他特意建造长俪阁,将妻子的画像置放在其中祭祀,绘图作词怀念妻子。妻丧后他虽不到三十岁,却认为再难得好配偶,以后一直未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