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是谁_民国第一剩女吕碧城简介
1883年盛夏,莲花争奇斗艳,吕碧城宛若一朵碧莲,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吕凤岐是位博学鸿儒,饱读诗书,家中藏书万卷,曾在光绪年间荣选庶吉士。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吕碧城想没有才都难。
13岁,吕碧城作诗一首,在父辈亲友间广为传诵: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把无限时恨,都消樽里。君未知?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浸把木兰花,谈认作等闲红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写入丹青闲寄。
一股逼人英气扑面而来,显见作者并非相夫教子的大家闺秀,而是仗剑天涯的巾帼侠女。
吕碧城还有一首《浪淘沙》,直追李清照和朱淑真。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这年,父亲在寿宴上多喝了几杯酒,倒地不起,驾鹤西去,剩下母亲带着四个女儿相依为命,遍尝世态炎凉,多历人情冷暖。她们痛定思痛,明白唯有好好读书,才是人生逆袭的唯一机会。无奈树欲静而风不止,父亲留下的万贯家财和千亩良田,自然引起了族人觊觎。
这在当时叫做“吃大户”,家里没有男丁,孤女寡母便是“外姓人”,为了避免族中家产落入外姓人手里,亲族便会前来争抢,把她们扫地出门。为了逼迫她们就范,亲族竟然唆使凶徒绑架了母亲和最小的妹妹。母亲被逼无奈,为了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只好放弃家产,净身出户。亲族们弹冠相庆,没人看到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五个柔弱女子。
吕碧城十岁定了娃娃亲,现在14岁,正好出阁嫁人,母亲便带她找到夫家,希望早日完婚,母女也有个栖身之处。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遭打头风,天上下冰雹,专打独根苗。夫家磨叽了半天,说出“退婚”二字。以前两家联姻,只因门当户对。现在你家败落了,连嫁妆都拿不出来,老黄历就该翻篇了。
母女欲哭无泪,只好跑到天津塘沽投奔舅舅。舅舅的热情和关爱让她们泪如雨下,她们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人间温情了。住了不久,母亲因水土不服,便带着姐姐妹妹回到安徽老家,留下吕碧城一人寄居在舅舅家求学。吕碧城就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一样,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凡事多看舅舅舅母眼色行事。幸运的是,舅舅一家对她关爱有加,学业上严格要求,生活上热情关怀,让她在求学路上毫无后顾之忧。
七年须臾而过,吕碧城已经成了一名21岁的大姑娘,舅舅给她物色了一个门当户对的亲事,让她赶紧嫁人,相夫教子过一生。但是吕碧城志不在此,她不想一辈子在塘沽这个小城里虚耗年华,世界这么大,她想去看看,她想去天津,去北京,去上海,去国外,见世面,开眼界。于是不顾舅舅劝阻,偷偷不辞而别,踏上了开往天津的列车。
津门自古繁华,但是风波险恶,三教九流集聚于此,坑蒙拐骗无所不为。吕碧城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空有一腔热血,又能何为?幸运的是,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虽然她什么都没有,却有一身才华。她毅然无畏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大公报》写了一封自荐信,希望能在报社谋一份职业。报社主编英敛之看到信封上那行隽秀的毛笔字,顿生爱才之心。古人云,字如其人。字是一个读书人的脸面,是一个读书人的名片,一个人什么性格,就能写出什么字。
英敛之和吕碧城相谈甚欢,惺惺相惜,很快成为至交好友。翌日,吕碧城成为英敛之的助理编辑,也是报社里唯一的女编辑。再日,吕碧城的词作《满江红/感怀》刊登在《大公报》头版头条:晦暗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世纪看东亚。听清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幽与闲,如长夜;羁与绊,无休歇。叩帝阍不见,愤怀难泻,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叹蛙居井底愿频违,情空惹。
若安就是罗兰夫人,达克就是圣女贞德。
这篇雄文让她一炮而红,成为天津卫炙手可热的才女。许多人慕名而来,想要一睹芳华,《大公报》的销量随之水涨船高。内廷秘史缪珊如写诗赞道:飞将词坛冠众英,天生宿慧启文明。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英敛之兴奋莫名,对她更为器重,两人经常对坐而谈,谈理想,谈人生,谈文学,谈艺术,孤男寡女接触多了,不知不觉间,竟然生出缕缕若有若无的情愫。英敛之比吕碧城大16岁,早已有了家室,可他还是被吕碧城的灼人才华吸引了,欲罢不能。
英敛之写了一首词给她:稽首慈云,洗心法水,乞发慈悲一声。秋水伊人,春风香草,悱恻风情惯写。但无限悃款意,总托诗篇泻。
仰慕之情,一览无遗。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逃过英敛之夫人爱新觉罗·淑仲的眼睛。英敛之和夫人都是满族人,英敛之是正红旗赫佳氏,夫人是正黄旗爱新觉罗氏。英敛之出身贫寒,夫人之所以下嫁,便是看中了他的人品和才华。现在三个人关系惟妙惟肖,吕碧城想过辞职离开,久经犹豫,终于不舍;淑仲夫人遂下定决心,前往北京求学,避位让贤。吕碧城得知夫人此意,顿觉自己不该继续留在报社,于是跟英敛之说了,想换个地方,教书育人。英敛之找了一个朋友,朋友找到直隶总督袁世凯,袁世凯亲自下令,让吕碧城筹办女校。
现在我们对女子读书早已习以为常,女子能顶半边天的说法早已成为共识,可是在一百年前,女子读书无异于天方夜谭,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做什么。吕碧城和英敛之找了很多有钱人赞助,都被一口回绝。只好再次求助袁世凯。在袁世凯的府邸,吕碧城见到了十五岁的袁克文,袁克文对这位姐姐一见倾心。
袁世凯寒暄道,想不到吕小姐人比诗更出色。吕碧城笑道,总督的意思,我的诗写得不好了。袁世凯哈哈大笑,吕小姐果然女中豪杰,让袁某刮目相看。吕碧城趁热打铁,总督看人当然没错,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想办女校,却没钱,起不了步啊。袁世凯大笔一挥,先给你一千块大洋,不够还有。
一千块大洋虽然是一笔巨款,但是办学校依然不够,不过吕碧城并非贪得无厌之辈,她见好就收,赶紧说,多谢总督支持,足够了。出去之后,她四处奔走,人们听说总督对此事大力支持,纷纷慷慨解囊,女校很快办了起来。
女校办了起来,吕碧城和英敛之却渐行渐远。吕碧城是个雷厉风行的女子,对儿女情长没那么热衷,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御下极严。英敛之多次试图接近她,都被她有意疏离,时间一长,英敛之心冷了,在报纸上斥她“招摇过市,不东不西,不中不外,那一种娇艳的样子,叫人看着不耐烦。”吕碧城立刻回击:我走自己的路,别人没资格评头论足!当然,所有的评头论足者,我都当作是羡慕加上嫉妒!
两人从此陌路。
跟英敛之闹掰后,袁克文对她紧追不舍,发誓要为她“守身如玉”。遂派人给吕碧城传话,吕碧城浅浅一笑,说道:“袁克文是生性风流的公子哥儿,这一生注定要在花街柳巷里流连忘返,在欢声笑语中偎红倚翠,绝无可能只对一人死心塌地。我吕碧城是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女子,倘若与他交往,岂不是自讨苦吃?”
这句话本是一种试探,看看袁克文能否痛改前非,像他口中说的“守身如玉”。没想到男人都经不起试探,袁克文听闻女神对他如此评价,心如死灰,一头扎进青楼,日日狂欢烂醉。吕碧城听了,嘴角现出一抹苦笑。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果实,吕碧城在袁克文运作下,担任总统府咨议。咨议就是大总统秘书。吕碧城非常兴奋,赋诗一首:莫问他乡遇故乡,逢春佳兴总悠扬。金瓯永奠开新府,沧海横飞破大荒。雨足万花争蓓蕾,烟消一鹗自回翔。新诗满载冬溟去,指点云帆当在望。
干了三年,她失望了,发现民国政府和清政府换汤不换药,没啥区别,而且宦海沉浮,人际关系复杂,加上母亲病逝,意兴阑珊的她辞去职务,千里南下,进入上海滩十里洋场。
到了上海,她和德国人合作茶叶生意,赚得盆满钵满,穿锦衣貂裘,食山珍海味,出入汽车代步,别墅富丽堂皇,陈设极尽奢华,佣人保镖多达十几人。由于盛名在外,许多人都来找她做广告,做产品代言人,前来求合作者如同蜂蜜上面的蜜蜂,黑压压的前仆后继,赶都赶不走。
李白有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赚钱就如吃饭,吃多了就得消化,否则就如饕鬄,迟早将自己憋死。吕碧城有钱了,就得花出去。华北水灾,她率先慷慨解囊,捐出十万大洋,然后召集上海滩名流名媛,募捐救灾。尘埃落定,夜幕降临,吕碧城思考自己前半生,发现学问尚浅。人生而有涯,学问却无涯,会写几首诗词,会写几篇文章,却不知世界大势,学问终究浅薄。
她决定出国留学。留学之前,她去北京看望了阔别多年的英敛之。英敛之已从一个风度翩翩的佳公子成为头发泛白的中年人,四目相对,唏嘘无言。暮春时节,百花争艳,清风吹拂,蝴蝶翩翩起舞,两人并肩坐在草地上闲谈,过往龌龊已如云烟散去。不大一会儿,英夫人买菜回来,做了简单的野菜窝头,三人吃着,笑着,嬉闹着,往日恩怨一笔勾销,曾经所有的纠缠、猜忌与不满随风而逝。
此时吕碧城已经三十岁了,依旧孑然一身。从北京回来,她惆怅莫名。看到英敛之夫妇恩爱有加,心情更加伤感。夜深人静,她从床上起来,披着貂裘,提笔写了一阕《齐天乐》。
半空风簸秋声碎,凄凉暗传砧杵。翠竹惊寒,琼莲坠粉,秋也如春难驻。商音几许?渐爽入西楼,惹人愁苦。霜冷吴天,断鸿吹影过庭户。
年华荏苒又晚,和哀蝉病蝶,揉尽芳绪。往事回潮,残灯吊梦,几度兜衾听雨。伶俜倦旅,只日暮江皋,搴芙延伫。尘涴征衫,旧痕凝碧唾。
寂寥之意,跃然纸上。
在美国留学期间,她认识了一位校友,名叫杨荫榆。还认识了一位小她十岁的穷学生,名叫汤姆。汤姆是个敏感自尊的青年,看到她在名流富贾中穿梭如燕,自惭形秽,悄然而去,她托人多方打听,竟然毫无音讯。跟朋友说起,朋友说,相见不如不见。你想要嫁给他吗?不想的话,何必再见?吕碧城一听也对,顿时心下释然。
1925年,吕碧城学成归国,前往苏州探望被学生们驱逐下课的杨荫榆,鼓励她坚强起来,不要一蹶不振,杨荫榆非常感动。她还探望了穷困潦倒的袁克文,奈何袁克文闭门不见。她怎么都想不到,那个曾经呼风唤雨左右逢源的二皇子竟然沦落到变卖家产为生的地步。她更想不到,昔日那个对她仰慕至极的袁家二少爷竟然会将自己拒之门外。
一行清泪从她的眼角流了下来。
1930年,48岁的吕碧城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自号“宝莲”,从此绝笔诗词,潜心研究佛法,专心翻译经文,大力宣传戒杀理念,倡导素食节食,推崇仁恕之道。
1943年,吕碧城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岁。临终留下一首诗: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读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
还留下一封遗嘱:我的肉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就让我纵身火海化为灰烬,但我不想随风飘散,也不想骨灰分离,所以,请将我的骨灰和面为丸,投入海中,让我在水中觅得一方自由。
吕碧城被后人称为“民国第一剩女”,但她并非不婚主义者,只是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她后来与友人谈起感情时说:“生平的称心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荣宝已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只惜年届不惑,须眉皆白。我要的不是钱财和门第,而在学术上的地位,因此佳偶难觅。东不成、西不就,失去机缘。幸而手头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好以文学自娱了。”
她在身后留下的《吕碧城文集》中,一首七绝道尽她的一生:香茗风流鲍令晖,百年人事称心稀。君看孔雀多文采,赢得东南独自飞。
唯余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