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为何二世而亡_隋朝二世而亡的缘由
历史上真实的隋朝,虽然仅仅只存在了37年,只能算是一个短命王朝。但是隋朝在历史上的意义,却极为深远,因为隋朝直接结束了南北朝。
隋朝的历史,还得从南北朝中期的时候开始说起。话说南北朝中期的时候,北方由北魏统治,南方则是由南梁政权统治。当时北魏已经建立了很多年,内部的民族问题和土地兼并问题都很严重,所以就开始爆发起义。
在这个起义的过程当中,有个叫杨忠的普通士兵,逐渐开始崛起,成为了一个将军。再后来,北魏彻底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杨忠就去了西魏,逐渐成了西魏的十二位大将军之一,替西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此期间,杨忠又被西魏的大权臣宇文泰看重,尽力栽培。而宇文泰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又尽力拉拢西魏的一些重要将领,以及关中和陇西地区的大家族。这些将领家庭,以及关中陇西地区的传统豪强家族,就构成了后世赫赫有名的关陇集团。
而在关陇集团当中,杨忠他们家因为杨忠的存在,自然可以名列其中。只不过因为杨家当时人比较少,还算不上什么大家族。
如此,又过了二十多年以后,宇文家把西魏篡取,建立了北周。北周建立后,杨家因为一直拥护宇文家,所以也就没在这次改朝换代的过程当中,遭遇什么损失,反倒是被继续加官进爵,后来被授予了‘随国公’的爵位,这就是后来隋朝这个名字的来历。
不过,北周建立后没过多久,杨忠就去世了。随着杨忠去世,他的儿子杨坚,彻底继承了他的爵位。
杨坚继承爵位之后,又过了几年,北周这边就出了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名叫宇文邕。宇文邕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皇帝,上位之后没过几年,就对内抓稳了权力,并且大力提升北周的国力。而当北周国力强大起来之后,宇文邕又挥师东进,去进攻东边的北齐。
之前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之后,西魏这边被宇文家篡权,建立了北周。而东魏那边,最后则是被高家篡权,建立了北齐政权。而当宇文邕率军东进的时候,北齐这边恰好是昏君在位。所以,没过多久,北周就灭了北齐,彻底统一了北方。
在北周灭北齐的过程当中,杨坚因为是继承了他爹大将军的位置,自然也要率军参战。在这个过程当中,杨坚不但立下了很多战功,而且也打出了自己的地位。所以,宇文邕直接选择和杨坚结亲,让自己的儿子宇文赟,娶了杨坚的女儿。
再之后,就在北周刚刚统一北方之后不久,宇文邕就挂了。宇文邕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赟即位,这下子杨坚瞬间就成了国丈,他的女儿成了当朝皇后。而且这个宇文赟也不是什么好皇帝,登基之后天天吃喝玩乐,特别荒唐。更讽刺的是,后来这个宇文赟嫌自己有一个皇后不过瘾,干脆直接立了五个皇后;嫌做皇帝没意思,干脆直接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宇文赟禅位的时候,仅仅只有21岁。有这么一位荒唐的皇帝在位,北周自然是好不了的,就连宇文赟本人也不可能长寿。所以宇文赟禅位之后,仅仅只过了一年,就因病去世了。
宇文赟的禅位和去世,对杨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宇文赟活着的时候,对杨坚非常忌惮,搞得杨坚不得不自请外调,去南边统帅军队准备征讨南陈。不过,就在杨坚执掌兵权之后不久,宇文赟就去世了,这反倒成了他的政治资本。
再之后,杨坚联合几个高层官员,直接篡改了宇文赟的诏书,宣布由杨坚辅政。杨坚辅政之后,做皇帝的是他外孙子,而且还是个孩子。当朝太后是他女儿,前线军队又都归他管辖。整个北周,自然没谁比他权力更大了。
所以,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杨坚先是找个理由,把宇文家几个有实权的王爷,找到京城软禁起来。与此同时,一些比较忠于宇文家的地方将领,开始起兵反抗。在地方将领起兵之后,杨坚直接派出自己这边的老将韦孝宽平叛。结果毫无悬念,很快就把所有叛军都给灭了。
在地方反抗势力被镇压下去之后,此时的杨坚,已经没有任何忌惮了。所以,公元581年,杨坚正式逼迫自己的亲外孙禅位给自己,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就这样,隋朝开国了。
因为杨坚之前继承了他爹的随国公的爵位,所以隋朝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但是因为‘随’有走的意思,所以就把随便的‘随’,改成了隋朝的‘隋’。
随着杨坚登基,整个中原北方,都在杨坚的控制之下了。但是此时的杨坚,却不得不面对两个新的敌人。一个是南边的南陈政权,另一个则是北方草原上的突厥。
之前从北魏分裂,一直到隋朝开国的这段历史当中,中原北方可以说是乱象纷呈。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时北朝这么乱,为什么没有外敌入侵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就在北朝混乱期间,南朝和草原其实也不太平。草原那边,原本在北魏时期,是柔然部落称霸。而随着北魏衰落,柔然也衰落了,继而被突厥取代。到了杨坚即位的时候,突厥政权正处于极盛时期,随时都有可能南下灭隋。
至于南朝这边,在北魏混乱初期的时候,倒是也进行过北伐。不过再之后,没过多久,南梁政权同样开始内乱,最后被南陈政权取代了。而在南梁灭亡的这个过程当中,当时北边还是西魏时代,西魏趁乱接纳扶持了一部分南梁后人,在荆州地区建立了西梁傀儡政权。
而到了隋朝这会儿,隋朝自然也接管了西梁。
所以,杨坚即位之后,就必须同时面对突厥和南陈的双重威胁。面对这种威胁,杨坚制定了先北后南的策略。先击退北方的突厥,然后再南下灭陈。
所以,从杨坚登基开始,接下来的几年里,隋朝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尽力积攒国力,另一方面则是想办法击败北方的突厥。
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突厥趁着隋朝刚刚开国,南下入侵。但是因为隋朝提前防备,所以最终只能对陇西一带进行劫掠,隋朝并未遭受太大损失。而这一战结束一年多以后,隋朝这边,杨坚采纳了名将长孙晟的建议,对突厥内部进行分化瓦解,拉一派打一派,最终成功瓦解了突厥内部,直接把突厥给打到分裂了。
自此之后,突厥分裂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内战不止。而对于隋朝来说,突厥的威胁,也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了。
随着突厥的威胁解除,接下来,隋朝的下一个任务,自然就是平定南方的南陈了。在隋朝反击突厥的这几年当中,隋朝在南方其实也没闲着。一方面完全控制了西梁,彻底把西梁的地盘纳入隋朝。另一方面,则是连年对南陈进行袭扰,干扰南陈政权的耕种时间,削弱南陈的国力。
再加上当时南陈政权这边,在位的陈叔宝,又是一个出了名的昏君。这个条件,更是给隋朝送上了一个神助攻。
所以,在击退突厥数年之后,公元588年年底,隋朝直接派五十多万大军南下,对南陈发起了灭国战。在隋朝的攻势下,南陈政权根本就抵挡不住。仅仅几个月之后,就被隋朝攻破了首都建康,俘虏了皇帝,至此南陈彻底灭亡。
而南陈灭亡之后,隋朝又趁势派人前往岭南地区,对岭南地区进行招抚。面对强大的隋朝,岭南地区自然也不敢反抗,只能乖乖投降。而随着岭南地区臣服,整个中原,终于彻底被隋朝统一了起来。
这一年,是公元589年,距离当年西晋灭亡,已经过去了272年。
光是重新统一中原这个贡献,就已经很大了。但是杨坚统一中原之后,接下来他的所作所为,则是让隋朝的统治贡献,更上了一层楼。
随着中原地区被统一,接下来隋朝的任务,自然就是清除外患,同时发展国内,恢复国力了。之前两百多年了,中原地区常年南北割据内战,这段内战,对中原地区的整体实力,产生了巨大的消耗。但是杨坚掌权之后,却利用各种政策,快速恢复隋朝国力。
隋文帝的统治贡献,说起来就比较多了。简单来说,隋文帝个人生活简朴,反对铺张浪费。在农业上继续延续了均田制,这种均田制其实已经很类似近代的土地所有制了。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拥有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将这些土地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到了时间之后,再把土地给收回来。
除此之外,隋文帝还大力进行水利建设,设置官办粮仓,减少劳役。在隋文帝的建设下,隋朝国力迅速开始恢复,出现了所谓的‘开皇之治’。
除此之外,在对外战争方面,隋朝也取得了空前的成果。在统一中原之前,隋朝已经把突厥给打到分裂了。而南下灭陈之后,彻底腾出手来的隋朝,则是又先后两次对突厥发起反击战,最后彻底把突厥打到臣服。
而随着突厥彻底臣服,隋朝周围的几个政权,比如高句丽、吐谷浑等政权,也纷纷对隋朝表示臣服。就这样,击败了突厥之后,隋朝一跃成为了整个东亚地区的霸主。
除此之外,隋朝还再次向西域方向扩张。虽然扩张成果有限,因为西突厥的存在,没能像后来的唐朝那样,占据整个西域。但是隋朝对西域的进取,意义还是极大的。因为自从西晋灭亡之后,中原政权就很少能够再控制西域。所以隋朝对西域的进取,这个意义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客观来说,历史上真实的隋文帝,和古代所有皇帝相比,已经算是最完美的了。和其他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相比,隋文帝的成就,只高不低。
但既然如此,隋朝又是怎么做到二世而亡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隋文帝的接班人,隋炀帝杨广。
统一南陈之后,隋文帝又在位了15年时间,把隋朝治理的蒸蒸日上。直到公元604年,隋文帝病重。而随着隋文帝病重,隋朝就迎来了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接下来发生的,是一桩千古谜案。
隋文帝病重的时候,当时身为太子的杨广,一直在宫里尽心服侍。杨广本来不是太子,他本来是隋文帝的嫡次子,之前隋朝刚刚开国的时候,隋文帝便立自己的嫡长子杨勇,做了太子。而杨勇这个人,本人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对治国理政并不是太过感兴趣。
相比之下,杨广则是要出色很多。当年隋朝南下灭陈的时候,便是由二十岁的杨广全权统领。虽然实际指挥的,并不是杨广本人,但是作为名义上的统帅,杨广还是很厉害的。所以后来,经过激烈的争夺战之后,杨广最终赢得了隋文帝的青睐,让隋文帝废掉了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而隋文帝临死之前,杨广一直在旁边侍奉着。据史书记载,当时杨广迫于宫里的规矩,晚上不能贴身侍奉隋文帝。所以在隋文帝病重的时候,就派人送了一张纸条,询问隋文帝身边的人。但离奇的是,这张纸条最终竟然传到了隋文帝的手上。
隋文帝收到这个小纸条之后,顿时勃然大怒,认为是杨广有意要篡权,所以打算连夜废掉杨广,重新立杨勇做太子。但是在那个夜晚,杨广麾下最信任的官员张衡,进入了隋文帝的寝宫。天亮之后,大家就发现,隋文帝驾崩了。
所以,隋文帝的死,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没有人知道,隋文帝到底是不是杨广派人给弄死了。
不管隋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总之隋文帝死后,杨广顺利登基了。
而随着杨广登基,本来局面大好的隋朝,很快就被杨广搞得一塌糊涂。
对于杨广这个人,后世始终存在巨大的争议。尤其是到了网络时代,有些极端的历史爱好者,更是声称杨广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对于杨广身上的争议,我们暂且不说。但就杨广本人来说,有一个形容词,后世是罕见没有争议的。
杨广是一个暴君。
他未必是一个昏君,但肯定是一个暴君。
所谓暴君,就是指不顾百姓的死活,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杨广登基之后,很快就开始上马好几件超级工程。比如修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建造洛阳城,在各地建造宫殿,多次出巡,三征高句丽……
如果单从对国家的意义来说,这几项超级工程,几乎每一项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修造大运河,可以直接沟通南北。不但可以加快各地的运输速度,还可以保持南北地区的人口流动,避免再出现南北朝对峙的情况。开创科举制,彻底打破了自汉朝开始的人才推荐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人才上升通道的垄断。
建造洛阳城,可以转移隋朝的政治中心,削弱关陇集团的影响力。多次出巡,可以更好的了解地方上的情况,避免偏听偏信。三征高句丽,可以削除消灭东北方向的隐患,有利于国防建设……
就连最为后世诟病的大修宫殿,其实也有隋炀帝自己的道理。隋炀帝修宫殿,不只是为了自己享受,同时也是在各地建造一座座战争堡垒。每一座宫殿内部,都藏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一旦战争开始,可以马上使用。
而且,隋炀帝还多次不辞辛苦,前往各地视察。隋炀帝甚至亲自跋涉千里,远赴玉门关以西考察。这一路上极其危险,据说就连杨广的亲姐姐,都死在了路上。而在杨广之前,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到过玉门关以西,亲自考察过西域。
隋炀帝所做的这些事情,如果单挑出任何一件,其实都是对国家有利的好事。
但问题是,当这些好事,同时发生在一个朝代,老百姓就受不了了。
以上任何一件超级工程,都是需要动用整个国家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而同时启动这几件超级工程,势必会导致隋朝国力严重透支,百姓承受不起。
所以,就这样,隋炀帝登基六年之后,随着大运河、洛阳城等超级工程逐渐进行,隋朝就进入了一个临界点的状态。此时的隋朝,虽然依旧强大,但是老百姓却开始怨声载道。如果这时候隋炀帝迅速收手,开始休养生息,隋朝的问题其实并不会太大。多修养个十年八年,其实也能修养回来。
但问题就在于,在这之后,隋炀帝非但没有收手,反倒是下令从全国范围内,征调全国精锐,征讨高句丽。
征讨高句丽,这件事彻底压垮了隋朝。
之前的几项超级工程,已经让百姓怨声载道。而开辟科举制,建造洛阳城,则是从根本上动了隋朝高级贵族的蛋糕。所以在这之后,在整个隋朝内部,百姓不支持隋炀帝,贵族也不支持隋炀帝。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隋炀帝又从全国范围内,征调民力去征讨高句丽。
客观来说,隋朝征讨高句丽的方向,其实并没有错。因为高句丽确实是隋朝在东北方向的心腹大患,后来唐朝也是花了三代人的时间,彻底灭掉了高句丽。但问题是,当时隋朝的国力已经严重透支了,不足以让隋炀帝再进行如此大的军事行动。
所以,就在隋炀帝刚刚宣布,要从各地征调百姓,征讨辽东的时候。山东地区的百姓王薄,首先揭竿而起,开启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大幕。
如果这个时候,隋炀帝及时收手,其实还是有挽救余地的。但偏执的隋炀帝,属于那种典型的精英型人格,他始终坚信自己才是决定这个国家的人,百姓不管怎么做,都不可能影响国家。所以接下来,隋炀帝明知到国内反对,仍是从国内大幅抽调力量,前往辽东作战。
据后世史学家推算,当时杨广至少征调了一百万以上的军队,前往辽东参战。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战争,参战双方都曾经声称自己有百万大军。但那些情况,基本上都是虚的。能有个三五十万人,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但是杨广这次不一样,杨广当时是真的调动了上百万的精锐军队。这些上百万人里面,不包括所谓的辎重部队,全部都是可以直接参战的精锐。
而除了这上百万人之外,杨广还调动了更多的人力,负责运输补给。想要保证上百万人的补给,那后勤力量需要多少人,恐怕就难以想象了。所以,隋炀帝的这次远征,基本上是调动了隋朝的所有人力,绝对是倾国之战了。
这种倾国之战,如果打赢了,后面一切都好说。但结果,隋炀帝偏偏打输了。
因为隋炀帝本人,并不是一个太会领兵打仗的统帅。当年杨广虽然有领兵灭陈的经验,但当时真正指挥的,是以杨素为首的几位隋朝老将。但这一次征讨高句丽,杨广是亲自指挥的。
非但如此,杨广还玩所谓的微操作,要求下面的将领,必须要向自己请示之后,才能开始作战。
如此打仗,焉能不败呢?
所以,隋朝这上百万大军征讨辽东,连着打了三年,虽然重创了高句丽,但自身同样也是折损严重。上百万隋朝精锐,基本九成以上都死在了辽东。
这场战争,直接导致隋朝直属的军事力量,瞬间暴跌。而当隋朝政府的军事力量暴跌,下面的百姓又开始起义的时候,隋朝国内自然瞬间就不稳了。
所以,等到杨广登基十年之后,也就是三征高句丽结束之后,隋朝内部已经是烽烟四起,各地农民军纷纷开始起兵造反。当然,即便到了这个时候,杨广其实依然没放弃征讨高句丽。在第三次征讨之后,杨广其实依然想要再次组织军队,征讨高句丽。只可惜国内民变四起,军队已经组织不起来了。
随着隋朝内部烽烟四起,原本被隋朝压制的突厥、吐谷浑等周边政权,也开始蠢蠢欲动。最关键的是,因为国内开始混乱,那些已经不支持隋炀帝的官员和贵族,开始逐渐自立一方,准备起兵反对隋炀帝。
在这些官员当中,首先起来反对的,正是当年辅佐杨广登基的大功臣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之前杨广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杨玄感便忽然在杨广身后起兵。只可惜当时杨广麾下军队依然很强,而且杨玄感本人指挥错误,所以最终被平定了。但这场叛乱之后,杨广又大肆株连,导致他进一步失去了隋朝统治阶层的人心。
到了这个时候,隋朝要是不亡,那才是怪事了。
所以,从大业十年开始,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隋朝不断镇压各地的起义军。但是起义军却如同野草一样,杀之不绝。尤其是到了大业十三年的时候,以李密和翟让为首的瓦岗军,更是迅速扩张,占领了大半个河南。
到了这一步之后,隋炀帝本人也知道,隋朝已经积重难返,所以就想要带领最后一部分隋朝精锐,前往江都也就是扬州地区避难,企图偏安江南。
但正是这个决定,彻底断送了杨广。
大业十二年,杨广带着麾下最后一部分精锐军队,从关中地区出发,前往江都地区。而当杨广前往扬州之后不久,瓦岗军便彻底崛起,占据了河南大部分地区,截断了杨广回归关中的通道。
如此一来,作为隋朝老窝的关中地区,自然就瞬间变得空虚了起来。而且,随着杨广抵达江都,隋朝在各地的统治,也都逐渐崩溃。
所以,到了大业十三年的时候,隋朝开始彻底崩溃了。
这一年,起兵造反的,不再是那些底层农民军,而是原本作为隋朝官员的高层贵族实力。在这一年当中,山西北部的刘武周,雄踞太原的李渊,陇西的薛举,以及南方的萧铣,都纷纷开始起兵。尤其是李渊,李渊从太原起兵之后,看准了关中地区的空虚,直接闪击长安。短短四个月之后,便千里奔袭,从山西一路打到了长安地区,继而占据了整个关中。
所以,到了大业十三年年底的时候,杨广还能控制的,就只剩下了洛阳地区,已经他本人所在的扬州地区。至于南方,此时则同样是民变四起,各地官员也纷纷脱离了隋朝的控制。
在这种局面下,隋朝的灭亡,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但谁也没想到的是,最后要了杨广性命的,并不是这些反对势力或者农民军,而是他麾下最信任的禁军。
就在隋朝崩溃的同时,已经拿下长安的李渊,拥立杨广的一个孙子杨侑为帝,同时尊杨广为太上皇。李渊打着杨侑的旗号,在关中地区又建立了一个以他本人为主导的隋朝政府。而洛阳地区,杨广的另一个孙子杨侗,则是作为洛阳地区名义上的控制人。但因为杨侗本人年龄太小,权力其实都由下面的大臣执掌。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进入了大业十四年,也就是隋朝的最后一年。
进入这一年之后,隋朝在各地的统治,越发崩坏。而在江都地区,一个传言却忽然开始盛行。有人传言,杨广打算永远留在江都,不打算返回关中了。
这个谣言,瞬间导致江都地区的禁军,军心打乱。因为禁军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关中人士,他们的家人和朋友,都在关中地区。如果让他们永远无法返回关中,他们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渐渐地,禁军当中开始出现逃兵的现象。
就在这个时候,几个关键人物开始出场了。
当时禁军有个统领,叫司马德戡。司马德戡也不愿意留在江都,所以就想着带领麾下的军队,在江都地区洗劫一番之后,直接返回关中,不管杨广这个皇帝了。但就在这个时候,杨广很信任的两个大人,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忽然找到司马德戡,提出可以直接发动兵变,干掉杨广,然后自立一方。
谁也不知道,当时双方是怎么谈的。但是最后,以司马德戡为首的一些禁军将领,全都同意 了。
所以,公元618年,隋朝大业十四年,三月初十,深夜,以司马德戡为首的禁军,忽然发动了政变,最终直接勒死了杨广。
随着杨广身死,隋朝彻底崩溃了。
杨广死后,长安地区的李渊,很快就废黜了杨侑,然后自立为帝,唐朝就此开国。而洛阳那边,几个掌权的大臣先是进行内斗,同时拥立了杨侗做新皇帝。然而不久之后,手握兵权的王世充在斗争当中胜出,彻底控制住洛阳。
所以,公元619年四月,也就是杨广被杀一年之后,王世充逼迫杨侗禅位给自己。随着杨侗禅位,最后一部分打着隋朝旗号的政权,也彻底消失了。
但对于隋朝的历史,后世普遍以杨广身死,然后李渊称帝那一年,作为隋朝灭亡的时间。其实从杨广被杀的那一刻开始,隋朝就已经没了。
这就是隋朝的历史。
纵观隋朝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隋朝其实真的是一个很奇特的朝代。但凡杨广没有那么夸张,没有同时上马好几个超级工程,而是只做其中一两个的话,他恐怕都会成为千古明君。
后来唐朝的李世民,所作所为几乎和杨广一模一样。但两人唯一的区别是,李世民是一件事一件事地做,而杨广是一起做的。而且,李世民懂怎么打仗,杨广不懂。
这是这个差别,导致李世民成了千古明君,而杨广就成了千古暴君。
如果杨广只是一个单纯的守成之君,或许隋朝也就不会二世而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