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在哪里_黎巴嫩的前世今生
2020年8月4日下午6时左右,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巨大爆炸,爆炸接连发生两次,导致多栋房屋受损,玻璃被震碎,天上升起红色烟。这场因为化学药品存放不当而导致的惨案造成了171人遇难,6000多人受伤。在为逝者哀悼的同时,我们不禁发现黎巴嫩总是与贫穷、爆炸、暴力、战争都负面词汇所环绕。
从去年热播的电影《何以为家》中儿童痛苦的遭遇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混乱与落后绝非一朝一夕所致,是什么让这个国家成为了无数负面事件的爆发地?
01 中东要塞之地
黎巴嫩位于地中海东岸,周边是包括叙利亚、约旦与以色列在内的“知名”中东国家。不同于中东大部分地区的热带沙漠气候,叙利亚因为濒临海洋的关系而具有较为宜人的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度适中且具有较为丰沛的降水,因为也就成为中东少有的富饶之乡,与南方的巴勒斯坦一带在古代被称为迦南地,也就是《圣经》中所谓“流着奶和密的土地”。
这片土地上最初的居民迦南人(腓尼基人)是天生的航海者,他们以地中海西岸的海港为基地,在环地中海区域进行航海贸易活动。
从公元前十世纪开始,腓尼基人就驾驶着他们的桨帆船在东西地中海建立了不可胜数的殖民城邦。在公元前八世纪古希腊人开始走向海洋殖民时,从小亚细亚到迦太基,再到后来的西班牙半岛,都已经遍布腓尼基人的殖民城邦。可以说,以黎巴嫩沿海为基础的腓尼基城邦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商业帝国创造者。
不过,早期的腓尼基人并未形成强大的集权制帝国。因为山地的割裂,他们以海港和沿海小片土地零散分布的城邦民族特性导致自己难以形成统一的对外力量,也就无力抵抗来自地中海与西亚地区强大统一国家的征服运动。从公元前700年左右开始,位于黎巴嫩一带的腓尼基城邦就陆续被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与罗马帝国所征服。尤其是是在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数百年的统治下,腓尼基人逐渐被同化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万民”,也顺利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
02 伊斯兰世界的基督孤儿
公元七世纪,来自阿拉伯半岛的穆赫默德后裔们用弯刀征服了整个近东地区,伊斯兰教成为整个中东的主流宗教。原来归属于东罗马帝国的黎巴嫩地区自然无法幸免。然而,由于黎巴嫩当地多山的破碎地形结构,伊斯兰教的强大传播力在这里遭到了削弱,庞大的基督教原住民依靠地形节节抗争守护自己的基督信仰。在经过了多次征伐无果之后,阿拉伯帝国只能默许了这片山地大量基督教徒的自治存在事实。
在后来的十字军东征运动中,具有相同信仰的欧洲基督徒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了的黎波里伯国,与这宗教上的同胞们在地中海东岸与东方的伊斯兰教势力对峙。
尽管十字军所建立的基督教帝国在十三世纪末基本被穆斯林的军队全部攻陷,但是黎巴嫩当地的基督教势力却依旧保持着较为强大的力量。奥斯曼帝国崛起之后,宗教宽容的帝国苏丹也默许了当地基督教势力的存在。
直到20世纪初,奥斯曼统治下的黎巴嫩山地依旧是基督徒的宗教堡垒。然而,毕竟黎巴嫩周边区域皆为穆斯林统治之下,双方之间的官方与民间贸易往来与人口流动不可能完全隔绝,因此依旧有大量穆斯林来到黎巴嫩地区定居,在当地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宗教杂居分布。这种复杂的宗教局面,也为后来的黎巴嫩地区造成了巨大隐患。
03 独立建国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被打翻在地,一朝丧尽了自己除了土耳其半岛之外的所有领地。中东地区成为了英法两国宰割的对象,其中黎巴嫩和北方的邻居叙利亚成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由于黎巴嫩的特殊宗教属性,法国人对这些信仰相同的民众管理相对宽松,逐渐任用当地的基督教首领来进行自治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人在巴黎被占领之前火速投降德国,成为了无主飞地的黎巴嫩顺理成章地获得了独立,国内的基督教势力也自然获得了国家的主导权,不过占据人口2/5的穆斯林也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力,双方在建立国家中逐渐形成了相互妥协的政治宗教联盟体制。
在这种宗教平衡的作用下,黎巴嫩凭借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经济,实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一度在五六十年代曾享有中近东金融、贸易、交通和旅游中心的盛名。然而由于与巴勒斯坦这块敏感之地直接接壤,在中东建国的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战火之中,大量伊斯兰教难民的涌入迅速冲破了这块地域的政治平衡。
公元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派在16年内战中相互厮杀,周边的以色列与叙利亚则对其国内局势进行直接干预乃至武装入侵。到1991年内战结束时,曾经繁荣的黎巴嫩俨然一片战争废墟,数十万人口死于战火,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1650亿美元,国家经济社会坠入故地。
在之后的岁月中,尽管黎巴嫩政府积极采取经济复苏计划,但是由于南方真主党与以色列的长期对峙,外加周边局势的持续动荡,黎巴嫩经济发展陷入停顿,债务负担加重,人民生活水平始终徘徊在贫困线附近,社会治理水平低下,国家始终处在混乱的状态下,曾经的“中东明珠”早已黯淡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