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师自通是什么意思_无师自通的定义
突然发现,四岁的二宝竟然能像模像样地玩轮滑了。那是刚刚吃过晚饭,我还在餐台边刷手机,不经意瞥到一边的二宝在餐厅与大厅之间滑了几个来回,虽仍然小心翼翼,但已经能快能慢,收放可控了。
已然清晰记得,大概两个月前,我在运动装备店买球鞋时,一边的二宝央求给他买一双溜冰鞋,看了价格,觉得可以接受,就爽快地答应了。在更早一些的时候,二宝看着哥哥溜冰时帅到爆的样子,就一脸的羡慕嫉妒恨。于是趁哥哥走读上学的期间,偶尔会拿出哥哥的溜冰鞋,煞有介事地将双脚放入其中,扶着桌子尝试走动。因为鞋子太大,松松垮垮的,根本就滑不起来,但二宝乐此不疲。有时他还会将鞋子套在脚上,坐在凳子上玩其他玩具,竟然也是一副很享受很满足的样子。
有了自己的轮滑,二宝更是爱不释手,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买鞋子时就已经考虑到孩子可能只是三分热度,玩一下就弃之一旁,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纯粹当作了玩具,玩厌了就丢了,所以价格不高,浪费得起。二宝以“真爱”嘲弄着我的猜想,稍有空闲,就穿上溜冰鞋,要么扶着墙壁,要么扶着沙发桌子茶几,反复在房间里尝试,乐此不疲。起初,我还略有担心,告诉二宝如果摔倒,要尽可能向前摔;同时,要尽可能远离房间里有尖尖角角的地方;最后,即使摔倒,不要在我面前哭,我保证不安慰。
两个月时间里,二宝只在小区的水泥路面上溜过一次,而且一溜就是半个多小时,累得跟在后面的我气喘吁吁。水泥路面摩擦力大,只要速度不快,只要路面没有车辆,还是相对安全的。其余的时间,全部是餐前饭后在家里的瓷砖上溜达。一开始晃晃悠悠,摇摇摆摆,看得我心惊肉跳;再后来,行走比较稳定,但不会调整方向,偶尔也会摔倒,想来不痛,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兴趣;直到今天,竟然动作很连续,身体相当协调,而且已经开始尝试刹车与转弯了,看得我是目瞪口呆。假以时日,二宝一定比哥哥还要熟练,还要轻松自如。
其实,无师自通,并非很神奇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反而在很多情况下是普遍而正常的。只不过,做老师做习惯了,“教”的意识已经悄然潜藏于心中,觉得任何一样知识和技能,都非得有老师才行,都非要依靠专业人士的帮助才可,于是渐渐漠视甚至忽略了无师自通的可能性与普遍性,当然就更不愿意去思考无师自通内在的学理与积极的价值。
轮滑之于二宝,无师自通是怎样成为可能的呢?
首先,得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与学习兴趣。没人要求二宝学习轮滑,更没人强迫二宝学习轮滑,这个年龄,快乐玩耍即可,没必要玩这么高难度的项目。那么他的兴趣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观察中来的,渴望模仿,渴望尝试,享受挑战的乐趣,享受摸索的过程,这也许是儿童的天性。然而,一旦学习成为任务,学习本身成为目标时,这种天生的兴趣反而开始衰退,开始被外界的压力压榨得干干净净。
其次,还得有一点点运动的潜质。二宝天生爱运动,喜欢通过感知运动认识与理解外在的环境,只要是玩耍,只要是跑动,就有无穷的快乐。一岁多就玩手扶单脚滑板车,玩三轮滑板车等,玩得那就一个六六六,急刹车,瞬间漂移,什么都敢来,而且明显超出自己的同龄人一大截。爬高上底,翻跟头,高处跳,更是不在话下。越爱动越会动,身手敏捷,协调性强,这不,前两天参加幼儿园小班运动会,投掷与20米跑两个项目,一个冠军一个亚军。无师自通,得有一定的基础和潜质。如果让二宝去弹钢琴绘画无师自通,那是不可能的。
再者,还需要大人绝对的信任,绝对的放手。“自通”,那就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需要相对宽和轻松的氛围,需要成人忽略甚至无视。如果你总是担心他会摔倒会受伤,就会不自觉得开始保护,开始禁止,开始一惊一乍,开始唠唠叨叨。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灵就不再自由,就不可能把全部身心灌注到探索与实践之中。正如孩子的母语学习一样,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孩子的词汇越来越丰富,有时还“语不惊人誓不休”,作为父母,除了愕然与惊喜,你真的不知道自己曾经付出过什么。对于二宝玩轮滑,我们的感觉亦然。没有任何意识范围内外界干扰,孩子才有了无师自通的时间和空间。
最后,“无师”是“自通”的前提,有师,还未必能会,更谈不上“通”。这种技能学习,在理论上应该是程序性知识,或者是方法性知识,靠“教”是行不通的。正如掌握驾驶知识永远不可能开车一样,需要在做中学,需要大量的实践与探索,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感觉的沉淀。幸好,我虽然是一名教师,可惜自己不会轮滑,何谈教育和指点。没有了指点,没有了经验传授,没有了批评指责,剩下的就是孩子自己跟着感觉走,跟着体验走。因为无师,所以才达到“自通”之境。
当然,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无师自通的,而且很多事情,也不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去无师自通。因此,短时间内,自己是没有失业的危险的。但是,如果让自己的职业更成功,职业价值感尊严感更强,的确可以从“无师自通”中反省一些教育的秘诀与法门——让孩子多一些尝试,多一些体验,多一些目标聚焦的任务,在做中学,在悟中学,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自己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