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是谁_苏雪林个人简介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坛,苏雪林是与冰心齐名的著名女作家,人们将她们合称为“冰雪聪明”。
苏雪林的散文成就很高,被称为“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此外,苏雪林对鲁迅、周作人、沈从文等人的文学研究也非常具有独创性,被不少后代文学史家称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先驱”。
但这样一位才情无双的著名女作家,却在鲁迅逝世后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扬言要鞭尸,大骂鲁迅,而且一骂就是大半辈子,至死方休。
有人说,苏雪林之所以从崇敬鲁迅转变为“鞭尸”鲁迅,是因为她爱而不得,致使内心扭曲。事实真的如此吗?欲知详情,且看下文分解。
苏雪林原名苏梅,字雪林,安徽省太平县人。1897年,苏雪林生于祖父任职的浙江省瑞安县县城衙门,一直在那生活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苏雪林便跟随家人回到了安徽老家。
1915年,苏雪林考入安徽省立安庆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五年后,苏雪林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后来的著名女作家庐隐、冯沅君是同学。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著名学者,则是苏雪林的老师。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苏雪林读到了鲁迅的文章,并对鲁迅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之后,苏雪林出版了散文集《绿天》与小说《棘心》,在文坛引发轰动。因为苏雪林的文笔清丽秀气,和冰心非常相似,因此很多人都将她和冰心相提并论。毅真在《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中,把苏雪林和冰心都归入闺秀派作家。
《苏雪林的辞藻》一文中,则提出了“冰雪聪明”的说法:冰心女士和雪林女士,她们作品的才情笔调,可以用她们名字的第一字,称为“冰雪聪明”。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苏雪林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令人感到惊艳,在文学研究方面也非常出色。比如苏雪林当时对鲁迅作品的评价,放到今天来看都是经典论断。苏雪林是这样说的:
鲁迅创作小说并不多,《呐喊》和《彷徨》是他五四时代到于今的收获。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中国文学史占到永久的地位了。鲁迅文笔简练、思想深刻,是中国最早的乡土文学家,也是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
这些文字不仅把握住了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也充分肯定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还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之后,苏雪林又多次在文章中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高度评价,并且在现实中结识了鲁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溘然长逝。全国文艺界为文坛领袖的殒落悲恸不已,鲁迅的葬礼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民众祭”。但一向尊崇鲁迅的苏雪林,这个时候却一反常态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阅《武汉日报》,鲁迅于昨日上午五时逝世;巨憝一死,文坛从此可望宁谧,盖中国文坛十年以来所有风波皆此公所撩拨也。
之后,苏雪林又在《奔涛》第1期和第2期上,接连发表两人写给胡适和蔡元培的两封信——《关于当前文化动态的讨论》和《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正式开始“鞭尸”鲁迅。在《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的长信中,苏雪林捏造了鲁迅的种种“劣迹”,骂鲁迅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
在《与胡适之先生论当前文化动态书》中,苏雪林更是如泼妇骂街一般写道:
鲁迅的心理完全变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料之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我以为应当有个人出来,给鲁迅一个正确的判断,剥去这偶像的金装……鲁迅在世时,盘踞上海文坛,气焰熏天、炙手可热,一般文人畏之如虎,其死后淫威尚复如此,更使我愤愤难平了。
但胡适并不认同苏雪林的说法,他在回信中写道:凡论一人,总需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此外,胡适还开导苏雪林:
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些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里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
众所周知,胡适与鲁迅非常不对路,多次被鲁迅讽刺、痛骂过,因此苏雪林才会想要利用胡适攻击鲁迅。但胡适在做人方面非常厚道,不仅没有被苏雪林利用,反而苦口婆心地劝苏雪林。遗憾的是,苏雪林根本没有把胡适的话听进去。
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苏雪林一直在写文章对鲁迅进行“鞭尸”,肆意污蔑鲁迅,态度蛮横语言恶毒,如同泼妇骂街。1966年10月,苏雪林借鲁迅逝世30年之际,将她骂鲁迅的文章结集为《我论鲁迅》,在文星书店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在常人看来,苏雪林的行为无疑极为可笑。但苏雪林本人却对此因此为傲,她曾宣称:反(骂)鲁迅,是我大半生的事业。不得不说,将骂鲁迅当成自己的事业,这也是文坛的一道奇景,只不过是非常可悲可笑的奇景。
此时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苏雪林为何会突然改变对鲁迅的态度?为何她在鲁迅去世前那么尊重、敬佩鲁迅,而在鲁迅逝世之后忽然就大骂鲁迅?有人提出了“爱而不得”的说法,认为苏雪林对鲁迅有强烈的爱,但因长期爱而不得,因爱生恨导致心理扭曲,最终在鲁迅去世之后忽然改变态度。
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根据,因为苏雪林极为欣赏鲁迅的创作才华,再加上她本人也是文学创作者,因此对鲁迅的爱很可能超越普通读者对偶像的敬爱。再加上苏雪林虽受过现代高等教育,却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人,导致婚姻非常不幸福。在这种情况下,她对鲁迅确实有可能产生爱,或者说产生期待。只不过和鲁迅的初次会面,却使苏雪林非常受伤。
1928 年7月7日,苏雪林受邀参加北新书局老板举办的宴会,鲁迅正好也出席了。对于这次宴会,鲁迅在日记中也有所记载:午得小峰柬招引于悦宾楼,同席矛尘、钦文、苏梅、达夫等。鲁迅日记中的苏梅,正是苏雪林。
在这之前几天,苏雪林托人送了一本自己新出版的《绿天》给鲁迅。因此,当苏雪林见到鲁迅之时,心中应当是无比希望鲁迅能主动跟她谈起《绿天》这本书。但不知是因为鲁迅还没来得及看这本书,还是看了但没什么特别的感受,总之鲁迅没有主动跟她提起这回事儿。
这本是一件小事,但却使苏雪林倍感失落。毕竟鲁迅向来以乐于提携后辈作者而为人所称道,比如萧红刚到上海想要出书,鲁迅就帮了很大的忙。
在苏雪林90多岁高龄之时,当她回忆起当年的这次会面,仍耿耿于怀地写道:鲁迅对我神情傲慢,我也仅对他点了一下头,并未说一句话。
当然,我们只能说这件事在苏雪林心中埋下了疏远鲁迅的种子,并不能说她从此就因爱生恨。苏雪林从尊崇鲁迅到反对鲁迅,再到“鞭尸”鲁迅,心路应当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变化过程,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最关键的因素可以总结为两个字——立场。
苏雪林内心疏远鲁迅之后,和胡适、梁实秋、陈西滢、凌叔华、杨荫榆等人走得非常近,而这些人恰好都是鲁迅的论敌。以杨荫榆为例,她曾在女师大风波中被鲁迅大骂是“寡妇主义”,而苏雪林与杨荫榆的经历又极为相似,自然也就更能够理解杨荫榆,从而厌恶鲁迅。
杨荫榆年少时被许配给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少爷,新婚之夜才发现对方是一个低能儿。杨荫榆以决绝的态度进行了抗争,之后终身独居。因此,鲁迅在《寡妇主义》中讽刺道: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
苏雪林也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与丈夫一同生活没多久便分居了,婚姻名存实亡,可谓半个寡妇。因此,当苏雪林和杨荫榆成为好友之后,自然就会有比较强的代入感,容易与杨荫榆“同仇敌忾”。
此外,苏雪林的文学思想偏向于自由主义,当鲁迅与凌叔华、徐志摩等新月派文人发生冲突时,苏雪林自然也就倒向了新月派这边。因此,当鲁迅逝世之后,苏雪林才会这样说:自女师大风潮之后,挟免官之恨,心理失其常态,转其笔锋,专以攻讦私人为事。
苏雪林为何会在鲁迅逝世之后忽然爆发出对鲁迅的恨意?这主要是因为鲁迅逝世后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民众祭”,被尊称为“民族魂”。苏雪林性格非常偏狭,见不得鲁迅去世后获得这样的赞誉,同时也担心这会对自己所处的阵营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便选择了忽然发难。
至于苏雪林为何能将“反鲁”当成大半生的事业,则是因为她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离开了大陆,辗转流离许久才得到一个栖身之所,此后的她只能一条路走到黑,既是为了生存,也是自欺欺人以坚守信念。
总之,苏雪林将“反鲁”当做事业,孜孜不倦于“鞭尸”,根本原因在于她的立场和鲁迅的立场相反。苏雪林把逝世后的鲁迅想象成为一个巨大的敌人,把自己想象成了勇猛的英雄,于是她宛如堂吉诃德般吹响进攻的号角,浑然不觉自己的可笑与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