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正成是谁_楠木正成的最后结局
1872年(明治五年),日本明治政府为了宣扬“皇国史观”,将日本镰仓时代末年和南北朝初期的军事家楠木正成尊为官方钦定的“军神”。然而楠木正成的结局与其官方钦定的“军神”身份似乎有些不搭,因为楠木正成是战死的。那么日本钦定的“军神”楠木正成为什么会战死呢?
镰仓幕府中后期,随着镰仓幕府的根基制度“御恩奉公制”的瓦解,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百姓名主”的新兴武士集团。“百姓名主”是脱离镰仓幕府统治体系的,镰仓幕府是他们获取和扩大利益的主要障碍。因此“百姓名主”出现后立刻与镰仓幕府发生冲突,镰仓幕府将之称为“恶党”。
楠木正成就是一个典型的“百姓名主”,很小的时候就与镰仓幕府冲突不断。元弘元年(1331年),后醍醐天皇起兵倒幕,楠木正成立刻起兵响应。经过几年艰苦奋战,后醍醐天皇和楠木正成等人终于兴起了倒幕大潮,日本各地纷纷响应。元弘三年(1333),镰仓幕府灭亡。
镰仓幕府灭亡后,后醍醐天皇成为日本幕府时代唯一拥有全国最高实权的天皇,开始推行“建武新政”。可是“建武新政”名为“新政”而实为复古倒退,严重损害了武士阶层的利益,导致越来越多的武士对后醍醐天皇不满。建武二年(1335年),足利尊氏在关东起兵,进军京都。
足利尊氏是当时威望最高的武士领袖,后醍醐天皇都为拉拢他而把本属于楠木正成的“倒幕第一功”给了足利尊氏。因此大批心怀不满的武士迅速聚集到足利尊氏麾下,后醍醐天皇则有些乱了方寸。但忠于后醍醐天皇的楠木正成保持了冷静,提出了一个大胆计划——放弃京都。
建武二年(1335年)十二月,楠木正成在宇治桥与足利尊氏的先锋大战五天后撤退,放足利尊氏进入了京都。然而足利尊氏进入京都后才发现自己掉进了楠木正成的陷阱。原来足利尊氏上洛是比较仓促的,几乎没有准备后勤补给。进入京都后,补给线还被楠木正成切断了。
于是足利尊氏进入京都后立刻陷入粮草缺乏的困境,楠木正成和新田义贞则不断地消耗足利尊氏的兵力。延元元年(1336年)一月,北畠亲房率领的陆奥军回援京都,楠木正成立刻发起了全面反击。足利尊氏大败,甚至连大本营关东都回不去了,只得逃往四国、九州一带。
足利尊氏战败后,后醍醐天皇重返京都,建武朝廷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然而楠木正成知道足利尊氏肯定会卷土重来。就算没有足利尊氏,不得人心的“建武新政”也会让后醍醐天皇的反对者源源不断。于是楠木正成建议后醍醐天皇改变“建武新政”,但被后醍醐天皇拒绝了。
延元元年(1336年)五月,足利尊氏果然卷土重来,楠木正成再次提出放弃京都。但上一次放弃京都让公卿集团损失很大,再加上楠木正成一直反对“建武新政”,后醍醐天皇和公卿集团坚决反对楠木正成的放弃京都之计。后醍醐天皇命令楠木正成和新田义贞率兵出京迎战。
楠木、新田两军在和田岬-凑川布防,但足利军用佯攻突破了新田义贞的防线,迫使楠木、新田两军在凑川决战。当时足利尊氏的兵力多达数万(号称二十万),而楠木正成和新田义贞的兵力只有三万多人。更要命的是,新田义贞的两万多人与楠木正成的七百余骑距离较远。
正因如此,楠木正成在开战前就觉得自己此战必死。延元元年(1336年)五月二十五日,楠木、新田军与足利军的凑川合战开始。开战后不久,楠木军与新田军的连接就被足利军切断,楠木军陷入包围。但楠木正成骁勇善战,竟一度占据了优势,足利直义甚至中箭落马。
不过只有七百骑的楠木正成终究寡不敌众,战至强弩之末也无法改变战局。最后楠木正成率领仅剩的七十三人退到凑川北部的一个小村落,全体自杀,时年四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