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的本质是什么_学区房的本质和定义
学区房的本质是什么?是否有违教育公平?
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教育资源垄断导致阶层固化的结果,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阻碍。学区房的出现折射出现行教育体制方面的弊端,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非常不均衡,造成一些所谓的“好”的优质中小学,这也同时体现出教育的不公平性。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能同样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权利。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必然导致僧多粥少的局面
现如今,若是不考虑各地录取分数线差异的话,国内教育体制大体是公平的(就是一年一度的国家高考),但好的师资环境等优质教育资源极为稀缺,必然要求家庭付出一些代价(尽力争取)。学区房,就是能够买得起学区房的家庭为子女争取优质学校的一种手段。
现在的教育,早已不是孩子们单打独斗的时代,身后都有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鼎力支持,这是家底的比拼!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苦读?
公平可以,但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否则就是大锅饭一样的平均主义。
想要公平,就需要参加体育比赛;想要绝对的公平,就不要来参加体育比赛。 教育的竞争也是如此,每个家庭都在利用自己能获取的资源帮助子女,小到饮食起居,教育用电子产品,大到择校,择师,择居等等。
现在的教育选拔制度,只能兼具效率(能力)和公平(道义),这也是一种相对的公平。如严格地执行划片入学,才使得好学校的学位房一房难求,价格疯涨。假如没有这种相对的公平,那好学校里面全都是领导高干,富贵子弟。
有人认为,在可预期的范围内能够通过正当手段和途径获取的资源,就不违反公平。划片入学的范围早已划定好,不会随意更改,那通过正当途径购买了学区房,获得了就读优质学校的资格,一系列的操作就是公平的,谁都可以购买学区房,至于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那就是相对公平。
与其抱怨不公,不如竭力争取。
与其竭力反对学区房的“不公平”,不如在现有政策和条件下,尽家庭最大可能去争取更好的资源。比如给子女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孩子培养坚韧好学的品格。在没有绝对公平的时候,尽力去争取相对公平。
我们要实现基本教育资源的均衡,但不是绝对平均。按照我国义务教育政策与相关法律法规,小学升入初中就读是不需要升学考试的,大多为免试就近入学,但是民办初中和部分公办重点初中依然举办小升初的升学选拔性考试。通过选拔考试,真正考出水平,把脱颖而出的佼佼者选出来,让他们得到更好地教育资源,这难道不科学合理吗?
不要盲目攀比,头脑冷静,量力而行。
《月薪3万也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也引发热议。它讲的是一位月薪3万元的企业高管妈妈,近来却连新衣服都不敢买,因为她给五年级的女儿细算了一笔暑期花销的账——美国游学10天需要2万元,请阿姨在家照顾孩子需5000元,为期一个月的钢琴课需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培训班6000元,各项花费加起来需3.5万元。既没月薪3万,也买不起800万的学区房,更不可能辞职带孩子环游世界的我们,该怎样爱孩子?
近日,重庆一位家长为孩子上重点中学掏8万“择校费”,开学时间已过,不仅学校没上成,联系人也失联了,8万块打了水漂。这样拙劣的骗局,受害人却不止一名,而且在每年开学季都会听到这样的故事。在对待孩子上学这件事上,再聪明的家长也会“犯傻”,可见“学校”二字在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分量。但万事要小心,越是重视,就越容易上当受骗,面对孩子上学这件事,除了上述堂而皇之的行骗,相信更为普遍的经历则是遭遇买房时对学区和学位的不实承诺。
学区房有很多,买不起顶尖的学区房,可以买一般的学区房。一个城市学区房实在太多,不要总盯着最顶尖的学区房,也有的一般的学区房,面积小总价低的学区房总能买得起吧?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