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有哪些风俗习惯_彝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
彝族新年,这些风俗你知道吗?
彝族的新年进入倒计时了这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节日,
在2010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知道彝族新年的风俗吗?
准备年货和节日用的柴草准备,打扫卫生,干净清爽迎新年。
年货里最讲究的就是年猪了,过年猪的大小、肥瘦,被视为是否富有和勤劳的标志。彝族年猪的喂养大多同牛羊一起赶上山去放养,若过年猪肥大,不仅可以得到众人赞扬,并且传说可保祖先“过”个好年,祖先便也会保佑儿孙幸福。
彝族年要过三天,彝语称第一天为“库施”、第二天为“多博”、第三天为“博基”。
第一天的主要活动是:杀过年猪、祭祀祖先和吃年饭。杀年猪是有一套规矩的,由村寨里的小伙子们从最年长或辈分最大的家里开始杀过年猪,依辈分排下来。若村寨里住有“毕摩”或“苏尼”,要先杀他们家的过年猪,然后再按辈分排列杀猪次序。
年饭主要有酒、坨坨肉、荞粑和大米饭。肉和米饭煮好后,照例先祭献祖先,然后全家围坐在火塘旁,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吃年饭。过年三天里,无论是主人家还是来客都可随时食用桌上的饭菜,不拘礼节,彝族谚语说:“过年三天没有吃错的,结婚三天没有说错的。”
过年期间,火塘里不能熄火,要用粗大的柴根烧着,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有说有笑,有吃有喝,沉浸在欢乐、愉快的节日气氛之中。
第二天主要是耍新年。其玩法别开生面,各有情趣。清早,姑娘和小伙们就各自起来,不声不响地背着水桶到河边、泉水边去背水,或去别人地里“偷”些青菜、圆根回来,不能让人察觉。在途中如遇到了彼此或听到了声响也各自装做不曾看见、听见。凉山彝族年的这种“偷”水或“偷”菜的风俗,按民间说法:新年的第二天,有水、菜悄悄地被“偷”进屋,意味着今后财源不断;另外这也是长辈们对后生的能力、胆量和智慧的探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玩法。
第三天,彝语称为“博基”,“博”义为“走、归”;“基”义为“款待”。意思是祖宗们回来和儿孙后代过完了年,这一天该送祖宗回去了。送走了祖先,人们带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和对祖先们的依恋惜别之情,送走了一个年节。
拜年彝语叫“纠姑”。这也是彝族年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不过凉山彝族拜年的时间,多在三天后进行。拜年是彝族年的最后项目,拜年时会给主人送上一块猪肉或半个猪头、酒和其他一些食品,互致问候。其中以媳妇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最为讲究。
彝族历来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彝族谚语说:“为人心坦荡,我友在四方”、“一斗不分十天吃,就不能过好日子;十斗不做一顿饭,就不能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