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碧薇是谁_蒋碧薇的一生
是不是只要打着真爱的名义,就可以不顾婚姻的束缚,肆无忌惮的伤害别人?
对这个问题,蒋碧薇给出了一个回答:
“我不相信至情挚爱会有损人格尊严”
一、从恋爱到婚姻,徐悲鸿蒋碧薇渐行渐远
蒋碧薇是徐悲鸿的前妻。
在情断义绝、互相撕破脸皮之前,他们也曾是一对相知相爱的恋人。
蒋碧薇出生在一个富贵之家,从小家里就为她定下了一门亲事,只待她长大便能顺利成婚。
那时的蒋碧薇虽然心中不乐意这种包办婚姻,但从未想过要在行动上去反抗。直到遇到了徐悲鸿。
那时候徐悲鸿的第一任妻子刚刚因病去世,加上经济困窘,徐悲鸿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自觉人生灰暗不已。
但蒋碧薇的出现,却让他看到了光明。
在这个娇俏可人的少女的笑脸上,徐悲鸿原本干涸的生命,又重新充满了活力。
很快他们就陷入了热恋之中。
但这注定是一段不为蒋家人所接受的婚事。
先不说蒋碧薇还有个从小定下的未婚夫,单就徐悲鸿家境贫寒,丧妻又遗有一个儿子的情况,就没有哪对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他。
蒋碧薇的父母当然也不例外,他们极力想阻止女儿和徐悲鸿的恋爱。
但陷入热恋期的少女,又岂会那么轻易就动摇?父母的坚决反对,让蒋碧薇更坚定了和徐悲鸿私奔的决心。
1917年,他们一起私奔到了日本,大胆的向包办婚姻说“不”。
结合那时候反封建反包办的思潮,两个人的行为,大抵也称得上先进。
但先进不能当饭吃,私奔到日本,最初的兴奋感过后,两个人很快就感受到了现实的艰难。经济上的困窘,让他们的生活一度无以为继。无奈,半年后,徐悲鸿和蒋碧薇还是回到了国内。
但即便如此,这场私奔,终究还是坐实了两人的关系。眼看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蒋家父母无法,只好默认了徐悲鸿和蒋碧薇的婚姻关系,并希望自己女儿没看错,徐悲鸿真的是可造之材。
而徐悲鸿也很快证明了自己。
1919年,徐悲鸿获得了公费留学法国的资格,夫妻二人共同赴法。
对于徐悲鸿来说,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之一。正是这场法国之行,不断完善了他的绘画技巧,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最终在1923年,以画作《老妇》一举成名,成为画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与徐悲鸿日渐红火的事业相比,蒋碧薇的生活,却几乎是陷于了停顿。
徐悲鸿不断进步,眼界不断拓宽,见识了更广大的世界,而蒋碧薇的世界,却仍旧只有徐悲鸿和他们的孩子。
她成为了一个完全的家庭主妇。
徐悲鸿也曾经建议蒋碧薇去学一门艺术,但是被蒋碧薇拒绝了。比起安静的艺术,她更愿意去感受街头的狂欢和喧嚣。
两个人在一起,是需要互相成就、互相进步才能走得更远。但如果一方已经走入广阔天地,另一方却还固执的守在原地,那么两人的隔阂,似乎也不可避免。
徐悲鸿和蒋碧薇也是如此。
人生高度的不同,已经让他们之间逐渐产生了距离。曾经亲密无间的夫妻二人,却似乎过成了一对搭伙过日子的陌生人。
而就在这个时候,张道藩出现了。
张道藩也是一名画家,在中国驻德国公使管的一次酒会上,徐悲鸿夫妇与张道藩结识。
本是异国他乡的一段奇妙缘分,没想到,张道藩却对蒋碧薇一见钟情。
和徐悲鸿相比,张道藩显然更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去倾听蒋碧薇的内心世界,也更愿意付出陪伴。
蒋碧薇不是没有心动过,但是,她深深明白自己的身份,不仅是一名妻子,还是一名母亲。她要克制自己的行为。
于是,面对张道藩的表白,蒋碧薇几经思索,还是选择了拒绝,她说:
“望你珍重,并且自爱。”
张道藩只好把这段感情深埋于心底,并且很快和一个法国姑娘素珊结婚。
看起来,他们的故事,应该止步于此了。
二、从受害者到施害者,蒋碧薇的爱情并不光明
但是世事的变化,永远让人措手不及。
蒋碧薇没有想到,自己克制住了越轨行为,徐悲鸿却爱上了自己的女学生孙多慈。
1937年,徐悲鸿毅然抛下妻子女儿,南下广西去追求孙多慈。
而那正是南京被日军轰炸的时间。
蒋碧薇没有想到,徐悲鸿能在这么一个节点上,为了追求自己的“真爱”,而不顾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就这样一走了之。
强大的愤怒和悲伤席卷了她的心,然而她却连舔舐自己伤口的时间都没有。因为她还要在乱世中保护自己和孩子。
可想而知,这有多么的难。
而就在这个时候,张道藩出现了。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张道藩在乱世之中,为蒋碧薇母子安置了栖身之所,护他们周全。
你全心信任的丈夫,弃你而去;你拒绝的暗恋者,护你周全。
无需更多的言语,曾经对张道藩避而远之的蒋碧薇,这次,在徐悲鸿的抛弃中,轻易的就沦陷了。
蒋碧薇最终还是答应了张道藩的求爱。
但是,蒋碧薇却没有意识到,她痛恨徐悲鸿的背叛,孙多慈的无耻,此时,她和张道藩,又何尝不是一样的角色?
张道藩家中已有妻子。
他们两情相悦,又何尝不是对张道藩妻子的伤害?
蒋碧薇并非不清楚,只是选择性的无视了。
她和张道藩维持了好几年的情人关系。直到1942年,徐悲鸿回来了,希望能和蒋碧薇破镜重圆。
虽然在情感上,蒋碧薇再也不想接受这个男人。但同时,她也无法成为张道藩名正言顺的太太。
她询问了张道藩的意见,张道藩给出了她四个选择:
一离婚结婚(双方离婚后再公开结合);二逃避求生(放弃一切,双双逃向远方);三忍痛重圆(忍痛割爱,作精神上的恋人);四保存自由(与徐悲鸿离婚,暗地做张道藩的情人)。
为了不影响张道藩的仕途,最终蒋碧薇选择了第四条出路。在1945年同徐悲鸿离婚,并且继续保持和张道藩的情人关系。
这样并不道德,他们却甘之如饴。
甚至已经人到中年的他们,还如同小儿女一般互通情书,他称她为“雪”,她称他为“宗”,他们在书信往来中,互相倾吐对对方的思慕。
“宗,心爱的,我想你,我行动想你,我坐卧想你,我时时刻刻想你,我朝朝暮暮想你。”
“雪,你若把我拿去,烧成了灰,细细的检查一下,你可以看到我最小的一粒灰,也有你的影子印在上面。”
如果这段情缘发生在男未婚女未嫁的基础上,未尝不是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
只可惜,这段爱情并不光明。
三、从情深到情淡,蒋碧薇张道藩分道扬镳
年轻时为了爱情,蒋碧薇曾经私奔过一次。
那时的她一定想不到,多年后自己还会为了另一个男人,再私奔一次。
因各种原因,1949年,张道藩不得不去台湾定居。而已经年过50的蒋碧薇,竟还如十几岁的少女一样,为了爱情选择了私奔。
只不过当年她丢下的是自己的父母,这一次她丢下的是自己的孩子。
张道藩把妻子素珊和女儿丽莲都安排在澳大利亚,自己却和蒋碧薇在台湾过起了夫妻生活。
虽然没有名义,可他们就像是真正的夫妻一样,一起生活,共同依靠。
而蒋碧薇在张道藩面前,也是从未有过的柔顺。
她一直在等,有朝一日张道藩能践行自己的诺言:、
“只要我有机会,到了六十岁,我还是要和你结合的。”
然而还未到60岁,蒋碧薇59岁的时候,张道藩就提出,要把自己的妻女接回来生活。
而要怎么安排蒋碧薇,他并未提及。
蒋碧薇明白,多年的陪伴,已经浇熄了张道藩内心的火热。
临到老了,他心里的天平,却开始偏向了他的妻女。
她决心离开一段时间,给张道藩留有思考的空间。
于是,1958年,蒋碧薇借口要去南洋看外甥,离开了台湾。并在走之前,给张道藩留了一封长信,信的最后她说:
“待我从南洋回国,我们必须分开”。
或许她已经预感到了这段感情的结束。与其由张道藩提出,不如自己先提出。
果然,第二年,当蒋碧薇从南洋回来的时候,张道藩对她的态度十分冷淡。蒋碧薇也终于明白,纠缠了大半生,这一次,确实是到了他们分手的时候了。
和多年前对徐悲鸿的撒泼相比,这一次和张道藩的分开,蒋碧薇异常平静,甚至张道藩想要给她经济资助,也被她拒绝了。
和多年前向徐悲鸿索要生活费时的盛气凌人,完全不同。
或许是因为,他们一个是于危难之中抛弃她,一个是于危难之中拯救她吧。
即便张道藩最终也选择了放弃,但她永远都感激张道藩的这一份爱护。
后来,当徐悲鸿和张道藩相继过世,蒋碧薇还不顾周围人的阻止,毅然把自己和这两个男人的故事,都写在了自己的自传里,包括她和张道藩那段并不怎么光彩的感情。
她说:
“我不相信至情挚爱会有损人格尊严”、“我想道藩一定也有这样的认识。”
四、真爱要以道德为基础
“真爱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伤害别人吗?”
很多年前大家还能为琼瑶笔下的痴男怨女所感动,到了今天,却有很多人觉得:基于背叛的爱情,无论任何都称不上是美好。
其实蒋碧薇和张道藩的爱情,也是如此。
不管蒋碧薇在心中怎么美化她和张道藩的这段爱情,他们伤害了别人,是不争的事实。
假如真的像蒋碧薇所认为的那样:至情挚爱没有错,那么,她又何必对徐悲鸿的背叛,耿耿于怀?
在蒋碧薇的自传里,对张道藩是深深的眷恋,而提起徐悲鸿时的笔触,却还是怨恨不已。
如果人到暮年,蒋碧薇都无法释怀徐悲鸿当初的背叛,那么也别指望,世人能给这段感情一个美好的评述。
因为不管它的过程如何感人肺腑,它的起始点都是建立在:对别人的伤害和辜负上。
否则,蒋碧薇的儿女,也不会一直都无法原谅她了。
真爱无罪,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