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如何操纵石油击败苏联的_一文解答
1981年,加利福尼亚州州长里根赢得大选,成为新一任美国总统,相比起他的前任卡特总统,里根一上台就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强硬作风,这种“鹰派”风格更多的是表现在对苏联的态度上。当时美苏之间的“冷战”愈演愈烈,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位“演员总统”执政期间,精准地击中了苏联的经济命脉,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947年,随着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冷战”正式拉开序幕。此后几十年,世界都处于两极对立的格局中,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阵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各自发展着、抗衡着。在互相倾轧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僵持不下,直到1981年里根当选新任美国总统后才迎来转机。
自从“冷战”开始后,每一任美国总统都想击垮苏联,但一直没人成功。作为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拥有巨大的优势,再加上之前曾涌现出列宁、斯大林这样杰出的政治家,苏联的强大不是轻易能被撼动的,那么为什么里根就能做到前任总统们做不到的事情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里根号准了苏联的“脉”。
里根就任总统是在1982年,这时的苏联正面临经济十分被动的局面。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苏联军事力量大增,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然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趋于保守,使苏联的经济陷入停滞,而这也是苏联最大的弊病。
其实,苏联经济落后的缺点是一直存在的,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这一弊端被更加凸显出来,而里根则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
1981年1月,里根宣誓就任总统仅仅两天后,就在白宫召见了当时的中情局局长威廉·凯西。两人既是多年好友,又政见相同,可以说里根的上台离不开凯西的助力。我们无从得知那天的会面里根和凯西谈论了什么,但从后面的一系列举措中,可以肯定当天的谈话内容跟“狙击”苏联有关。
在里根的默许下,凯西带领的中情局获得了比以前更大的权力,从1981年开始,凯西着手加强对苏联经济的情报收集和研究工作,聘请了许多专家学者专门研究苏联的经济问题。到1982年春天,凯西对于苏联经济的实际情况已经了然于胸,他认为苏联目前唯一积累外汇的方法是以高价输出石油,虽然很有效但也有很多致命漏洞,只要美国能好好利用这些漏洞,苏联的溃败只是时间问题。
通过总结中情局收集到的资料,凯西指出,从70年代开始,苏联的工业和经济便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多种产品供应不足。另外,近年的阿富汗战争以及东欧和波兰“扯后腿”,也对苏联经济造成了更大的负担。
对于凯西的看法,里根自然十分认同。1982年5月,里根总统签署了一份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把这份长达8页的文件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苏联要为他们的经济弱点付出代价,美国对苏联的战略从消极围堵变成了主动出击,这也是为什么里根上台后对苏联态度强硬的根本原因,他已经掌握了苏联最大的缺点
不久后,里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对苏联主动出击的政策,除了少数几项是针对军事和外交,其他的基本都跟经济有关。就这样,一场针对苏联的“经济战”拉开了帷幕。里根的最初设想只是想要通过经济手段重创苏联,没想到却最终间接导致了苏联的覆灭,不得不说也是造化弄人。
石油是苏联的外汇支柱,进入7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而苏联就吃到了石油涨价的红利,从1973到1985年,靠着石油,苏联赚取了大量外汇,占整体对外贸易的80%。由此可见,石油的价格直接影响到苏联的经济状况,不仅关系到外汇收入,就连军火贸易也受到波及。
从50年代开始,苏联的工业事实上就已经疲态尽显,每况愈下,只不过70年代石油涨价使苏联意外赚取了大量财富,暂时掩盖了经济问题,造成了一种繁荣的假象。然而实际上经济问题始终没能通过改革彻底解决,种种弊端依然存在。
靠着出口石油,苏联赚得盆满钵满,有足够的的资金去发展军事,因此在70年代,苏联的军备力量得到了飞跃式提升,甚至隐隐有凌驾于美国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外汇充足,苏联可以进口到足够的粮食去保证人民的生活,还能买到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改进汽车、化纤、纺织等产品。可以说,整个70年代,苏联人的日子都过得不错,丝毫不输给西方发达国家,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怀念那个时代。
反观美国等西方国家,70年代对于它们来说反而是痛苦的。中东挑起石油危机使油价暴涨,导致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对经济造成重创,并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从1973到1975年,两年时间内美国GDP下跌6%,失业率增至9%,美国、西欧甚至日本的经济都出现了经济衰退现象。
然而,这场经济危机却让西方国家破而后立,萌生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用效率更高、更节能环保的新工业代替了原来的高耗能的工业模式。改革的过程当然是痛苦的,西方这次经济改革从70年代初开始,直到80年代中叶才逐渐有了起色,但效果也是令人惊喜的,随着改革的进行,西方国家生产力大幅提升,完成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解决了多年的弊端。
西方国家忙于经济改革时,苏联在干什么呢?要知道,苏联的经济问题比起西方来是只多不少,按理说此时是趁机转型的最佳时间,然而苏联却沉醉于表面的无限风光,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机。
苏联大部分工业建于30年代,一直沿用到了70年代,曾经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架构早已老化,到了该被淘汰的时候,却因为上层决策失误而没有及时更新换代。这些过时的工业架构,不仅生产效率低,还耗能极大,不过由于苏联自身是资源大国,所以一时半会还能撑住,只是隐患在这时就已经埋下了。
苏联错过了70年代最后的改革时机,导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污染严重、粮食短缺等问题也在伤害国民的健康,婴儿死亡率连年上升,人均寿命持续下降。进入80年代后,苏联的好运也逐渐走到了尽头,开始了十分动荡的年月
1982年底,勃列日涅夫去世,他的死亡不仅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打破了苏联繁荣的假象。之后几年,继承领导人位子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相继去世,苏联在政治方面进入一个相对动荡的时期。54岁的戈尔巴乔夫临危受命,企图扭转乾坤,然而一切都太晚了。
里根上台,恰好赶上了西方经济转型完毕而苏联经济衰退的时候,可以说是占据了天时地利,剩下的就看他如何利用“人和”。我们前面说到,中情局局长威廉·凯西受命搜集、分析苏联经济状况后,里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针对苏联的经济措施,其中最能伤及苏联根本的就是石油。
当时中东地区战火纷飞,处境最危险的要数沙特。北边邻国伊朗、伊拉克正在常年开战,随时有可能把战火烧到其他国家;西边的利比亚和叙利亚也在虎视眈眈;东北部的阿富汗正在被苏联侵略,这也是沙特最害怕的,如果苏联继续向波斯湾扩张,沙特迟早会成为其目标。
沙特面临四面楚歌的凄凉境地时,美国来“雪中送炭”了。1981年4月,美国建立了中央指挥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卫沙特的王室和油田,而且考虑到沙特对美军驻军的抵触,里根“贴心”地把中央指挥部设立在了美国本土。另外,里根还不顾以色列反对,向沙特出售大量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增强沙特的军事实力。1985年,美国为沙特建立“和平盾”防空系统,为了表示保卫沙特的决心,美国还派出上百名技术人员和顾问长期驻扎在沙特。
沙特富得流油,不缺钱却十分缺武器,美国的种种示好恰恰是沙特最需要的,很快沙特就被美国的“诚意”打动,两国关系变得十分亲密。美国借此提出,希望沙特能增加石油产量,以此来压低国际油价
沙特考虑了一番,同意了美国的要求,一方面是“报答”美国的援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1985年下半年,沙特石油产量从日产不足200万桶飞跃至900万桶,产量大增后油价自然是跳水式下跌,从30美元一桶降到了12美元,最低的时候甚至跌到了8美元一桶。
国际油价降了,其他国家倒是挺开心的,苏联可笑不出来了,几乎是瞬间就损失上百亿美元的石油收入,给本就凋敝的经济造成了重创,外汇收入大减。为了维持之前的状态、继续购买西方的工业器材和粮食,苏联只好向西方国家借债,一时间债台高筑,然而苏联在失去石油优势后,还债压力很大,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但还是治标不治本,此时就算是里根不出手,苏联经济崩溃也是迟早的结局了。
当然,苏联最终在1991年解体有很多原因,经济只是其中一个比较主要的因素,而且里根对苏联的经济政策,更多的是在关键时刻添一把火,归根结底,苏联的崩溃还是来源于内部,里根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