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为何邀请刘备入川_刘璋邀请刘备入川的背后原因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江陵城内的曹操行辕迎来了一位客人。
此人名叫张松,乃是刘璋帐下别驾从事,这次他来拜见曹操,带来了益州方面极大的善意。
其实这已经不是刘璋第一次联络曹操了,蜗居益州的刘璋一直在观察的中原的局势。
早在曹操发起南征之前,刘璋就曾派阴溥前往许昌对曹操表示祝贺。曹操为表示回报,给刘璋封了个振威将军。之后他又派张肃给曹操送了三百叟兵和一些其他礼物,双方始终保持着一定联系。
刘璋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的统治并不稳固。在平定了赵韪之乱后,虽然益州大族的势力遭到了一定打压,但他曾经十分依仗的东州士却逐渐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
在东州士吸纳了大量赴蜀士人并逐渐上层化以后,刘璋略显平庸的能力就愈发难以驾驭他们了,而庞羲在巴西郡的阳奉阴违就是最大的体现。
在这种背景下,刘璋急需得到朝廷的支持,这是他稳固统治的必要手段。于是这次刘璋便派张肃之弟张松前往荆州,他不仅向曹操表示臣服,而且还愿意接受一定程度的征调。
曹操见张松五短身材,其貌不扬,言行举止又放荡不羁,虽然他有才学见识又精明果断,但心中还是略有几分不喜,毕竟其兄长张肃容貌甚佳,当时给曹操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当然,这并非曹操冷遇张松的主要原因。
张松的表现或许不算个合格的外交官,但他代表的不是其个人,其背后的刘璋的态度是最重要的。
虽然刘璋多次遣使前来拜见,但是他的诚意却非常有限。
据《汉献帝春秋》记载,早先朝廷听闻益州发生动乱,于是派五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征刘璋入朝为官,但刘璋未予理会。
刘璋期间益州发生的最大的一次战乱自然是建安五年(200年)的赵韪之乱,此时的朝廷已经为曹操所掌控,因此这便是曹操对刘璋的第一次试探。只不过刘璋毕竟割据一方,不可能舍掉这一切到许昌去做个富家翁。
在之后的日子里,曹操势力愈发强大,他平定河北几乎一统北方,但刘璋只是派人简单祝贺一下或者送些薄礼,至于最关键的遣送人质则绝口不提,在曹操看来,这完全不是臣服的态度。
再加上曹操这些年进展异常顺利,巨大的成功之下他愈发骄狂,自然也就不把张松放在眼里了。
张松确实才学过人,一次宴会上,主簿杨修将曹操所著兵法拿给张松,接过张松一边饮酒一边过目,须臾之间便可通篇背诵,展现出过目不忘的本领。这让杨修暗暗称奇,他认为此人很有能力,劝曹操留他做官,可最终曹操也没有答应。
曹操的冷落让张松甚为不满,从此他便绝了投效曹操的念头。
张松出自蜀郡成都的大姓张氏,但他却是益州大族中的一个另类。
赵韪之乱后,益州本土势力和刘璋暂时达到了平衡,一方面益州大族遭到削弱,另外刘璋的特点也比较符合他们的利益。
作为一个守成之主,虽然在汉末乱世的大环境下刘璋最终是难以生存的,但是他那保境安民的宗旨却给益州带来了和平和安宁,这对于主要利益集中在本土的益州大族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然而张松却不同,他非常不安分,而且还和东州人法正走得特别近。
其实张松的想法应该和当初辞官跟随刘焉的赵韪类似,眼下虽然稳定,但他并不满足,他还是希望争取更高的地位,而这只有在引入外来势力时才可能实现。
恰好此时曹操在赤壁大败,于是张松便趁着这个机会对曹操大肆诋毁,劝说刘璋断绝和他的往来,同时又建议刘璋和刘备建立关系。至于使者的人选,张松举荐了好友法正。
起初法正并不愿接受,因为他也不清楚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在张松的劝说下勉强答应了。于是刘璋便派法正前往荆州与刘备结好联盟,之后又让法正和孟达送去数千兵卒帮刘备抵御曹军。
这一去不要紧,法正一下就为刘备的风采所折服。之前我们说到,东州士由于自身的政治抱负,对刘璋愈发不满,两相对比之下,刘备远远胜出,这才是他们所追寻的明主。
法正返返回成都后,在和张松的交谈中大肆夸赞刘备的雄才大略,于是两人密谋商定,准备共同拥戴刘备,只不过一时找不到机会,他们还要等待一段时间。
机会终于来了,随着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发起西征,之前远离战火的益州终于感受到了切身的压力。而刘璋又听说曹操将派遣钟繇等率军前来汉中讨伐张鲁,这则传闻让他更加恐慌。
为了这一刻,张松已经等了两年多,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最合适的时候向刘璋献上了准备已久的那套说辞。
张松劝刘璋道:“曹操兵力强大,天下无人能敌,如果他夺得张鲁的汉中再利用其钱粮物资南下攻取蜀地,将无人可以抵御他。”
刘璋一脸忧色道:“我也正为此事担忧,但苦于无计可施。”
张松暗想我等的就是你这句话,于是说:“刘豫州与您同宗,又与曹操是的死敌,敌人善于用兵,如果请他讨伐张鲁,张鲁必败,张鲁败则益州强,到时即使曹操亲自领兵前来,又能奈我何?”
张松此番言论准确抓住了刘璋的心理,在刘璋杀死张鲁的家眷后,双方已经成了不死不休的仇敌。
虽然目前张鲁的威胁还非常有限,但如果他得到了曹操的支持就不一样了。如今刘璋投靠曹操已经不可能了,但张鲁却是可以的。届时若是张鲁作为曹操的先锋南下,战败后刘璋的凄惨下场可想而知,他不得不早做打算。
见刘璋已经有所动摇,张松又劝道:“现在州中将领庞羲、李异等人都居功自傲,且心怀异志,如不能得到刘豫州相助,益州将面临外有强敌,内有骚乱的困境,最终必定败亡。”
这番话便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虽然曹操和张鲁的威胁实实在在,可若是益州内部众志成城,凭借多年的积累以及险峻的地形也未尝不能一战,只可惜实际情况却并非那么乐观。
这些年庞羲等人离心离德的态度刘璋全都看在眼里,但他只能维持现状而根本无力解决,到时候面临强大的外敌,这些人能指望得上吗?他们不反戈一击就不错了。
而引入刘备虽不能说完全没有后患,但这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凭刘璋自身的实力,他只能和众多不安定因素维持平衡,若想压制他们则远远无法办到,而刘备的到来或许可以办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当时的刘备政治声誉是相当不错的,按诸葛亮的话说,正是“信义著於四海”也不为过。
当初刘表去世后,刘琮擅自降曹,刘备本有机会和借口对其发动攻击,但他最终没有这么做。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但这对他的形象来说是个极大的加分项。想必刘璋认为刘备也不会辜负自己。
如刘备能击败张鲁,届时便可以让他驻守汉中,二人不仅可以和平共处,又能让他作为抵抗曹操的屏障,就如同当初刘表将刘备安置在南阳新野一样,实乃一举两得之事。
想到这里,刘璋越来越觉得张松之策言之有理,于是请出之前曾与刘备有过一面之缘的法正,令他再次出使荆州。
此计一出,州中大哗,主簿黄权率先站出来反对。
黄权是巴西阆中人,他出自当地大姓黄氏。和大多数益州本土士人一样,黄权并不希望战火烧向他的家乡。后来他赞同征讨汉中,主要也是为了守土,毕竟汉中作为益州的一部分,是北面重要的屏障。对比之下,他在夷陵之战中的态度则非常保守。
刘备是什么样的人黄权一清二楚,作为多年来站在反曹第一阵线上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不可能有调和矛盾的余地的。
刘备虽然才智武略远胜刘璋,但以他为主的话,等待着益州的必然是无休止的战争,这不是黄权希望见到的。
于是黄权劝谏说:“左将军刘备素有勇名,现在请他来蜀,若以属下之礼相待,必不能令他满足他;若以宾客之礼相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现在不如守紧边境,等待时局的稳定。”
黄权这一席话的核心便在“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对此他是深有体会的。
对黄权来说,他是主而东州士是客。当年“客安主危”之事已经发生过一次了,他不可能希望同样的事情再次重演。
只有势力平衡方能和谐,若引入刘备,则相当于“客”的力量得到了巨大加强,这对益州本土势力更加不利。无论是为刘璋还是为他自己谋划,让刘备入蜀都是不利的。
可惜这番金玉良言刘璋一个字也没听进去,之后王累倒悬于城门,以死相谏,刘璋仍然不为所动。
刘璋还是太过理想化了,当年刘备势单力孤,寄寓荆州时期自然安分守己,可如今随着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实力剧增,这就绝不是刘璋所能驾驭的了,只不过他并没有这个觉悟。
法正一行终于上路了,他带着四千人马前往迎接刘备,又赠送了巨量财物。
这次见到刘备后,法正知道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到了,自己离开故乡扶风来到益州已经十余年了,却始终无所作为,如今他已经年近不惑,实在不允许他继续蹉跎人生了。
于是一见面,法正便开门见山地献策道:“凭将军的天纵英才,正当加利用刘璋的懦弱;张松乃益州干才,可让他在成都作内应;然后将军便借助益州的富庶险要的地势来成就霸业,实乃易如反掌。”
刘备听后连连点头,之前张松也曾暗中前来拜见刘备,给刘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刘备问他蜀中地形,以及兵马钱粮等情况,张松一一作答,又将山川地势尽数画下来,益州的虚实已经彻底暴露在刘备面前。
如今一切已在刘备掌握之中,他再无疑虑,隆中对的宏图伟略尽在眼前,跨有荆益的远大目标不再是梦想。
于是刘备留关羽和诸葛亮等留守荆州,他亲自带数万士卒西进,由此踏上了征服益州之路。
那么刘璋就真的如此心宽,不怕开门揖盗,被刘备来个鸠占鹊巢吗?
其实刘璋并非完全没有防备,刘备在溯长江西上到达江州后,便沿着垫江水(嘉陵江入长江前的一段)前往垫江(今合川),随后沿着涪水(今涪江)来到成都北面的涪县,可见刘璋始终没让刘备前往他的核心地区成都平原。
刘璋与刘备在涪县相会,这次刘璋也率领步骑兵三万多人前往,车驾幔帐,光耀夺目,气势上完全不逊色于刘备。
双方在涪县大肆饮宴,一时间宾主俱欢。
而就在宴会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暗中却流露出了阵阵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