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如何看待俄乌战争_俄乌战争的教科书解决方法

时间:2023-02-11 14:40:28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互联网上的争吵就没有停歇过。 一场发生在万里之外的战争在国内引起这么大的热度,而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又形成了极端对立的两个阵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互联网上的争吵就没有停歇过。

一场发生在万里之外的战争在国内引起这么大的热度,而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又形成了极端对立的两个阵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值得探讨。

其实这不是持某种观点的人错了,双方都有说得通的理论作为支持,只不过这个问题关系到理智和感情,关系到道德和利益,在你的心中二者谁能占上风?这才是最大的矛盾。

不过对于这一点倒也不必为难,一千八百年前的诸葛亮就面临过这样的矛盾,不过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建兴七年(229年)初,蜀军夺取阴平武都二郡,再加上前年年底斩杀魏将王双,于是诸葛亮因功官复原职,恢复丞相之位。

然而就在这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令他高兴不起来的事,孙权称帝了。不光如此,东吴使者也到了,蜀汉这边怎么也得给个答复。

听到这一消息群臣激愤,皇帝只能有一个,那边逆魏迟早是要打倒的,你东吴也来凑热闹?干脆和他决裂,咱大汉两个拳头出击,谁也不怕!

听着这些慷慨激昂却不切实际的言论,诸葛亮感到一阵无奈,这帮人根本没理解隆中对的精神啊。不过没办法,该劝还得劝。

在这一背景下,著名的《绝盟好议》问世了。让我们从原文出发,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政治智慧的。

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犄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讎我必深,便当移兵东戍,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辑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策之上者。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

诸葛亮认为:

孙权有篡逆之心由来已久,我们之所以长期容忍他,是因为基于共同对抗曹魏的需要,才引以为援,要是和他翻了脸,自然要分兵把守益州东部,不和他分出个高低便没精力北定中原。

现在东吴人才济济,内部稳定,短时间分不出胜负,我们耗费大量精力与东吴争斗,却让强大的曹魏坐山观虎斗,绝非明智之举。

当年汉孝文帝匈奴言辞谦卑只为和平发展争取时间、先帝搁置背盟之恨与东吴议和,都是根据时势反复权衡制定的深谋远虑之策,而不是逞匹夫之勇。

现在大家都认为孙权志在鼎足三分,不能与我们诚信合作抗魏,而且孙权安于现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斗志,但在我看来这些认识并不准确。

孙权不是没有野心,其实是力有未逮,所以只能做到限江自保。东吴不能进取中原,犹如曹魏无法越过襄樊深入沔水,非其不为实其不能。

如果我们北伐曹魏,对东吴来说上策是和我们一同出兵,瓜分曹魏土地,为日后吴蜀争锋做准备,下策至少也得出兵打个秋风,占点便宜再说,而绝不是静观其变。

即便孙权真的老糊涂了按兵不动,只要他和我们能保持睦邻友好,至少也能免去我们的后顾之忧,同时牵制住曹魏相当一部分力量,这对我们不是大大的有利吗?因此孙权篡逆之罪不必挑明。

这就是诸葛亮的智慧,东吴和蜀汉最初是盟友,后来一度决裂甚至兵戎相见,现在双方又再次议和。为什么关系能转换得这么快呢?原因就是大家都是务实派,最看重的是利益而不是感情。只要眼下有共同利益就能搁置仇恨走到一起,毕竟强敌还在。

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孙权称却称帝了,虽然这对孙权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对蜀汉来说就不能接受了,如此肆意妄为让自家皇帝情何以堪?没点表示说不过去啊。这就是和东吴断绝关系的声音异常激烈的原因。

不过诸葛亮告诉他们,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该忍还得忍,理由和前面一样。

东吴有错没有?当然有,非刘氏称王天下共击之,当初你称王就罢了,现在竟然称帝了?但是这件事却不能挑明,双方面子上还得过得去,关系也得维持,这是大前提,只要曹魏不遭到严重削弱这个宗旨就不能变。

不过这是说要忘记曾经的有血海深仇了吗?当然不是。现在你还有用,因此你恶心人我也捏着鼻子忍了,只要不触犯我的核心利益就行,有朝一日形势变了,到时候偷袭江陵和火烧猇亭的账再一笔笔算。

这一点诸葛亮还是非常拎得清的。

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三国志邓芝传)

现在说回俄乌战争,俄罗斯发动侵略就如同孙权称帝,这件事肯定是不能赞同的,这不符合道义,但是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又不宜公开进行斥责,因为这不符合利益,因此对这件事加以回避不明确表态才是最佳选择。

有些事情我们心里有杆秤就足够了,成年人的世界,实在没必要把所有想法都说出来。而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更是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