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说什么话_唐朝人的语言
唐诗是很讲究韵律的,有人说有的唐诗用粤语读更压韵,所以唐朝人说话的口音更接近如今的粤语。但有没有想过,绝大多数唐诗用普通话读也很压韵,难道唐朝人也说普通话?显然不,
朝堂上说陕西话曾被耻笑,唐音是长安因吗?不是。
唐朝时,武则天手下有一酷吏叫侯思止,陕西人,因为读书很少,官话说的不好。有一次在上朝的时候,说到“猪”字时,没有按当时标准音即“洛阳读书音”读成“dyo(雕)”,却按长安的音读成“jyu(诛)”,闹了笑话,被大臣当场耻笑了一番,武则天听说这个故事后忍俊不禁,笑个不停。
那么,唐朝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呢?他们有自己的“普通话”。科举考试有一个专用教材,名叫《切韵》。这本书是隋文帝时期编写的,以南迁到金陵的那一支洛下语音为基准,参考留在洛阳本地的口音,形成了一套特别复杂的音系。有人可能会想,为何没有以隋唐皇室的关中秦音为标准呢?或许是因为编写这本书的那群人,觉得陇西贵族都是一群没有文化的“暴发户”,发音太土气了,不能作为“高贵有教养的文化人”用来写作和交流的音韵。
华夏民族前3000年的历史中,一直都是有一套通用语的语言,就是河洛一带的地方方言洛阳音,到了晋朝,五胡乱华,洛阳正音随着晋朝衣冠南渡到了金陵。北方则因为少数民族太多,语言混乱。隋文帝时,经过激烈的争论,制定了一套官方语言,就是:金陵-洛下音,并被唐朝沿用。
《颜氏家训·音辞篇》:“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中。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唐人李涪在《刊误-切韵》中说:“凡中华音切,莫过于东都,盖居天下之中,禀气特正”,看来即使在唐代洛阳音也有不可比拟的地位。要说唐音与现在哪里的方言更接近,应该是闽南语。晋朝五胡乱华之后,河洛大户衣冠南渡,将中原古汉语带到了闽边诸地,很多读音被很好的保留在了闽南语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