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贵族世家有哪些_清代八旗贵族世家简介
说到清朝就一定会说到一个词——八旗,例如“八旗子弟”、“八旗制度”等,那“八旗”是哪八旗?好像正黄旗的身份很高,这又是为啥?
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因为平时要结伴狩猎,为了能更好地管理庞大的人数队伍,就把队伍的指挥者称作牛录额真,整个队伍称作牛录。渐渐地,女真人也把这样的领导形势运用到了防御和征伐行动中,牛录从而具备了军事职能,随着征讨范围扩大,需要更加集中的力量参加战斗,为了不让多个牛录组织在作战中迷失方位,采用旗帜作为标志让军队找准位置。满语中“旗帜”意为“固山”,所以由多个牛录组成的一个较大作战组织称为“固山”,汉语称"旗"。1牛录=300人,5牛录=1甲喇(队),5甲喇=1固山。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设置黄、白、红、蓝纯色旗,编成四旗。到了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手下的牛录规模已经是起兵之初的百倍,于是红、白、黑三旗被细分,红——分为正黄、镶黄二旗,皆由努尔哈赤为旗主;白——正白、镶白、正蓝三旗,旗主分别为皇太极、杜度、莽古尔泰;黑——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红及镶红由代善为旗主,镶蓝由阿敏为旗主。八旗由此确立,也是满洲八旗的起源,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还掌管行政、经济、和家族组织。
八旗分别为:镶黄旗(黄色镶红边)、正黄旗、正白旗、镶白旗(白色镶红)、正红旗、镶红旗(红色镶白)、镶蓝旗、正蓝旗。
上三旗
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此三旗以皇帝为旗主,亲自统帅,是皇帝的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多从上三旗中选出,出其中又以镶黄旗为上三旗之首。
镶黄旗有九大老姓,包括大家比较眼熟的瓜尔佳氏、钮祜禄氏、乌喇那拉氏、爱新觉罗氏等,孝贤纯皇后、鳌拜都是镶黄旗出身。后来蒙八旗与汉八旗中也设置了镶黄旗,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
正黄旗的姓氏就非常多了,大家有兴趣了解的话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正黄旗是八旗当中兵丁最多的,达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清军入关前,八旗中只有镶黄及正黄两旗归汗王(皇帝)亲自统领,入关后权力争夺和交锋,也有过八旗改色,直到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在多尔衮死后将其所辖的正白旗并入皇帝的领导下,形成了之后固定的上三旗与下五旗。
下五旗
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正蓝旗。
下五旗居上三旗之后,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八旗本无高低之分,是皇太极为了加强君权才创了“上三旗”制度。“上下”之分更多体现在包衣佐领上,如皇室管家内务府三旗的包衣佐领和下五旗的包衣佐领,一个为宫廷服务,一个为王府服务,各自跟随自己主人的旗帜,与皇族和普通旗人无关。
下五旗的职责与上三旗也有不同。上三旗能接近紫禁城内皇帝的要害,上三旗各选两人统领侍卫保卫皇城安全。下五旗的主要任务是驻守京师和各地。
到了雍正时期,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削弱诸王、贝勒和对各旗的控制,对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和府属佐领的隶属关系作了严格区分,其中主要部分旗分佐领也由皇帝直接控制,削弱了诸王及贝勒的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