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放犯人一般发配到哪里_看完你就知道了
古代流放犯人一般发配到哪里?
在古代,流放、发配或曰流配,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刑罚。最有名的流放犯人,《水浒传》中的林冲与武松、宋江,都曾受过流放发配之苦。有一出戏剧《苏三起解》,也是唱的苏三被流放的故事。这种长达几千年的刑罚制度,其实也经历了许多变迁。
古代著名的六大发配地之一
流放,看着并没有那么痛苦,但实际是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古代交通不发达,流放意味着长途跋涉;犯人身上带着枷锁,行动不便,痛苦难当;流放一般是偏远之地,流放原则是“南人发北,北人发南”,南人流放到北边,北人流放到南边,故意让犯人水土不服;流放地生活条件恶劣,吃不上,喝不上,住不好,医疗条件几近于无,许多人熬不到徒刑期满,就无奈见上帝去了。
中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让犯人死在异地他乡,也是对犯人的一种惩罚。
早在三皇五帝时代,流放之刑就已经有了,历史上记载的流放故事有很多。史载“流共工于幽州”,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在远古时期是荒凉之地,共工就被发配到这个地方。“仲舒下吏,夏侯囚执,眭孟诛戮,李寻流放,此学者之大戒也”,西汉的大儒李寻被流放敦煌郡。
古代有著名的六大发配流放地:
其一,湖北的房陵,曾流放过两位皇帝、十位王爷、一位驸马和一位丞相,是最有名的流放地;
其二,海南的崖州,包括唐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宋朝宰相丁谓、大学士胡诠、元朝宰相王世熙在内的至少十五位名相、贤臣、学士被发配至此生活;
其三,广东的潮州,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流放至此,这个地方的潮江因为韩愈的大名改为韩江;
其四,黑龙江宁古塔,包括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在内的明清两朝数万大臣曾流放至此;
其五,贵州的黔州,唐朝名相长孙无忌、唐高宗太子梁王李忠、唐太子李承干等名流皆流放至此。
其六,河北的沧州,因为《水浒传》林冲发配沧州而闻名。
流放的犯人为什么不跑
看《水浒传》,我们看到被发配的宋江、林冲、武松、朱仝等人虽然武艺高强,但并没有逃跑,本来他们都有机会跑的。宋江被救上山寨,但还是坚持去服役;林冲被鲁智深救下,也要坚持去沧州。武松到了孟州城,后又再次被发配,去梁山是因为发配途中被蒋门神安排的人刺杀,才不得已杀人逃命。那么问题来了,流放的犯人为什么不跑呢?
主要原因有六:
第一,流放时戴着枷锁,且被解差看管,不容易跑。像武松那样戴着枷锁还能杀了解差的人,毕竟少之又少;
第二,从宋朝开始,被发配的人,脸上要刺上金印,即便是跑了,这个金印就是标记,会被朝廷全国通缉,跑了还是会被抓回来;
第三,跑了再被抓回来,后果很严重。最严重的会被“斩立决”的。本来不是死罪,却因逃跑而被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第四,如果被发配途中带着女眷,就更不容易跑了,如果因为跑了连累家人,就更得不偿失了;
第五,如果逃跑,遇到赦免,不在赦免范围内,得不偿失。《唐律疏议》规定:“行程之内逃亡,虽遇恩赦,不合放免”。
第六,逃跑的追捕时期太长,跑到天涯海角,也会遭到全国通缉,大清律例规定对于流放逃跑者,追捕期限到七十岁为止。古人活到七十的是稀少的,跟终生追捕差不多。除非像武松、林冲那样被逼上梁山,与朝廷决裂。但那会是付出血的代价。被抓到后要杀头的。
综上所述,古人遭遇流放之刑,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不跑,等待朝廷大赦。古人大赦的机遇挺多的。新皇帝继位、当朝皇帝生日、太子降生、太后生日、战争胜利等等,只要皇帝高兴,都可以大赦天下。这样就可以提前结束流放之刑了。
名人被发配,千古佳句留
流放,其实是劳动改造的一种。并不是流放到发配地,什么活也不干。但对于一些官员来说,他们被流放了,正好可以发挥他们的智慧,为当地的百姓谋些福利。或者留下千古佳句,为中华文明史上增添丰富的精神食粮。
历史上被流放的名人举不胜举,战国时期的楚大夫屈原,因为被流放,而写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离骚》、《天问》,“史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今流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是屈原对被流放的回答。
唐朝名相李德裕,因为被流放海南,而有“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佳句;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因为谏阻皇帝奉迎佛骨,而被流放,名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脱口而出,宋江因之改名韩江;“词圣”苏东坡被流放,“东坡肉”至今仍是人们爱吃的一道菜。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在清朝被发配宁古塔,其组织的“七子诗会”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诗社,其写的散文集《意外集》成为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
《水浒传》中,许多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是从流放开始的,林冲流放途中,演绎出野猪林的故事,打虎英雄武松在流放途中,打杀解差,才有了“血溅鸳鸯楼”,逼上梁山;宋江被流放江州,才有题反诗,劫法场的故事存在。
流放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中国的一种特色。充分证明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许多被流放者,因为被流放到蛮夷之地,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样,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文化、经济的发展。(陆弃)
揭秘四千年历史的天子保镖制度,千年前就已有女保镖
我们常常在电视上,看到皇帝的贴身保镖,武艺高强,如御前带刀四品带刀侍卫展昭,原是江湖人士,号称南侠,最后因为敬佩包拯,也成为了皇帝的保卫人员。明朝的锦衣卫,清朝的“血滴子”卫队,端得厉害无比,令人惊恐。那么,真实的皇帝保镖是怎么样的,保镖制度又是如何呢?是不是有非常厉害的女人镖呢?
天子保镖制度源远流长,有四千年历史
说起皇帝,那得从秦始皇说起。因为在秦始皇之前,中国是没有皇帝的,国家的一把手,称为王。夏、商、周均是如此,而夏、商、周之前,现在则无信史,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称为皇或帝。夏、商、周是奴隶社会,天子是最大的奴隶主,坐拥天下最多的财富,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全,自然会安置保镖,于是就有了最早的保镖和保镖制度。
有详细历史记载的周朝,把天子的保镖记载得很清楚。负责天子安保工作的官员,叫做“宫正”,天子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称为禁地,负责安保的警卫人员,称为禁卫;负责安保的部队,称为禁军。负责宫内贴身值班的,叫做宗伯。警卫人员分别对天子的居、行、守安全工作负责,有不同的人马。《周礼》一书,记载着详细的周王“保镖”制度,所以一般人想行刺周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电子警卫人员的选拔,第一要“政治可靠”,第二要武艺高强。所以一般警卫人员要从天子相信的贵族之中产生,一般的平民,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秦始皇
从秦始皇开始,历史上就有了皇帝。皇帝的保镖制度,就来自于夏、商、周时期的天子保镖制度,只不过比先秦更加完备,规模更加宏大了。百代皆行秦政法,秦始皇对于皇家保镖制度,也做了许多发明,后代的皇帝们,依照秦始皇发明的范本,或增或减。
秦始皇给自己设置了“三保险”:卫尉、郎中令、中尉,这三个官职分属于三个保卫系统,带领三套人马,执行不同的安全保卫任务。郎中令率领郎官等贴身侍卫部队,直接负责皇帝的安全;卫尉带领一套人马,负责皇宫的安全;中尉带领一套人马,负责皇城的安全。著名的大奸臣赵高,那个指鹿为马的家伙,便是安保负责人之一的“郎中令”,因为有直接保卫皇帝的任务,所以可以随时接近皇帝。但可惜的是,这个赵高并不是太忠于皇帝,政治上不太可靠,最后皇帝秦二世死于他手。而秦始皇本人,也屡次遭遇刺客,有名的荆轲刺秦王,还差点要了他的命,可见这么严密的宫廷保卫制度,还是有制度缺陷的。
禁军
汉朝的禁军制度来自于秦朝的设计,不过汉皇帝做了改动,西汉有两只皇帝保卫部队,叫南军与北军。南军负责未央宫的安保工作,北军负责长安城的安保工作。也就是说,南军是最核心的部队,皇帝的铁军警卫来自于南军,而北军则是京城卫戍部队,皇帝的嫡系部队。另外,汉武帝还设立了“绣衣指挥使”,直接归皇帝指挥,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发明权,实际上是汉武帝。这套人马既有保护皇帝之责,又是皇帝直接掌握的特务组织,具有特殊的生杀予夺的大权。
汉朝自以为吸收了秦朝的教训,但最终还是百密一疏,汉献帝刘协软弱无能,本来属于皇帝直接管理、保卫自己的禁军,却成了监视自己的部队,而直接的管理者,却是权相曹操一族。本来属于皇帝的嫡系部队却不听命于皇帝,那么这个皇帝肯定是有名无实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失去了枪杆子,皇帝的安全随时会受到威胁,那这个王朝的覆灭也只是在旦夕之间了。
宋朝的皇家保镖规模最强大,真的有八十万禁军
隋唐时期的皇家保镖制度更加完善,隋文帝将中央禁卫军设置十二俯,太子也有了自己庞大的保卫部队,称为“东宫十率”;隋炀帝将禁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二俯扩编为十六卫。但这么强大的保卫部队,也没有能保住隋炀帝的生命安全,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后他死于奸相宇文化及之手。可见多强大的保镖,也禁不住皇帝瞎折腾。
禁军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依然效法汉朝的禁卫制度,南军与北军改了名称,称为南北衙兵,太子的禁军规模更加扩大了,分为太子中左右卫率俯、太子左右司御率俯、太子左右清道率俯等,可见唐朝对于太子的安全更加重视。这个可能与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有关。但加强太子的安全保卫工作,治标治不了本,李世民留下了一个不好的例子,造成后代为争夺皇帝之位,更加血腥。单纯依靠加强皇家保卫工作,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说起禁军的规模,那得属宋朝,宋朝虽然在历史上给人一种很软弱的印象,但宋朝皇家禁军的规模,却是哪朝哪代也比不了的。水浒传中的大英雄林冲,号称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就是说,负责保卫皇家的禁军达到了八十万,而林冲负责教习这八十万保镖部队的武艺。有没有这么多?有的。宋太祖时期禁军约二十万,宋太宗时期禁军约三十六万,宋仁宗时期禁军规模扩编到八十二万。林冲时期是宋徽宗时期,称为八十万禁军教条一点也不稀奇。只不过,宋朝的禁军虽然人数多,但质量上并不高。从水浒传上就可以看出,负责指挥禁军的,是个踢球的奸臣,不管是对宋江作战,还是对辽国作战,败多胜少。宋神宗发出“穷吾国者,冗兵也”得哀叹,有时连军饷都发不出。
宋朝为什么这么重视禁军建设呢?这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关。赵匡胤本是后周的禁军首领,是保卫皇帝安全的。不过赵匡胤也属于政治上不可靠的那一种,背叛了小皇帝,警卫队长篡了权。因为是禁军出身,所以从赵匡胤开始,就高度重视禁军建设,但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建设,是这支历史上人数最多的部队,成为最不能打仗的部队。最后导致北宋亡了国。
明朝的皇帝保镖,同时也是最厉害的特务组织
明朝的皇帝保镖制度发生重大改革,朱元璋创建了“侍卫上直亲军拱卫司”、“亲军都督府”、“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等机构,组建了“旗手卫”、“府前军卫”等“上十二卫”,朱棣在朱元璋的警卫制度基础上,将上十二卫扩编到上二十二卫,并设置了“东厂”特务组织,而明宪宗朱见深又设置了“西厂”。明朝这些制度的设立,是军队与警察相结合,发扬了汉武帝时代的“绣衣指挥使”功能,极大地增加了皇帝对于地方官员的监控力度。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大杀“功臣”,一个案件株连一大片,屠杀了几十万人,锦衣卫等特务组织的监控立了很大功劳。不管是中央官员,还是地方官员,其一言一行都在皇帝的监控之下,稍有不忠,皇帝先知,惨遭杀头,便成为自然中事。
不管是锦衣卫,还是东厂、西厂,头目都是太监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皇帝的保卫工作,不管是锦衣卫,还是东厂、西厂,头目都是太监。因为太监的身份,历来被人看不起,而太监们因为身体不完全,也有一些自卑,故行为便有些变态。你越看不起他,他越用严酷的刑罚报复正常人,所以明朝得太监显得最臭名昭著。明朝出了许多太监,历史上有名,如王振、汪直、刘瑾、曹化淳、魏忠贤等,下西洋的郑和,也是一名太监。皇帝通过太监保卫自己安全,甚至治理天下,是历朝历代是最有名的。最后的大太监魏忠贤被清除后,东林党上了台,但明朝却灭亡了。
清朝的“血滴子”也很有名,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正史并不见记载。血滴子是雍正皇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所独有的一种暗器,而粘杆处是真实存在的。清廷的大内高手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其选拔遵循了政治可靠、武功高强等特点,清朝许多名臣大名出自大卫侍卫,如明珠、索额图、索尼、福康安、海兰察、阿尔衮、隆科多、和珅、肃顺等,和珅可不是电视剧中那个样子,不但武功高强,文才出众,而且家族显赫,长得帅呆,因此才会被乾隆器重,由侍卫升到一品大员。清朝也有禁军,称为禁旅八旗。清朝最后一名大内高手名叫宫宝田,但他却是个平民出身,并非满族。他创建了宫氏八卦掌,流传至今。
女保镖是有的,唐朝的高惠通最有名
有人问皇帝有没有女保镖,答案是肯定的。但也肯定不会多。因为古代女人的地位卑微,一般来说是没有资格上台面的,除了极少数的人。如有一名著名的女将军名叫秦良玉,是正史上所记载的。至于花木兰、穆桂英等,则传说的戏份大。
历史上最有名的女保镖,出自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是武将出身,早在当秦王时,就培养了一名女保镖。唐朝是女性最开放的时代,所以有了这个特例。这名女保镖也不是外人,她的名字叫高惠通,很有男人味的一个名字。高惠通的同宗高士廉,是长孙皇后之舅,所以李世民对于高惠通,是很信任的,选拔培养她当了“刀人”,也就是自己的贴身女侍卫。
玄武门之变
高惠通为李世民的安全也很卖命,在玄武门之变时,对李世民有救命之恩,并亲自击伤了李元吉。高惠通在这场政变中身负重伤,最后死在了秦王府,完成了她的使命。历史上留下了高惠通的英名,与她参与玄武门之变有关。史载高惠通“立性温恭,禀质柔顺,三从既备,四德无亏”,完全是一个完人形象,其实高惠通能在激战中射翻李元吉,并砍断李元吉一臂,最突出的优点,应该是她的武艺高强,不然也不会在万马军中,击伤敌猷,救了秦王。
另一名有名的女保镖,出自太平天国。洪秀全钦点的一名武状元名叫覃贵福,为了笼络覃贵福,洪秀全将自己的一名女侍卫长嫁与覃贵福为妻子,洪秀全的女侍卫长没有留下姓名,后人称其为欧氏。欧氏以长寿闻名,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她竟然从咸丰年间活到了民国时期的1926年,九十多岁才病逝。(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