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_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意义
赤壁之战---奠定三分天下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之间的长江沿岸 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势 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 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打得曹军 丢盔弃甲,狼狈窜北,使曹操“横纵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诸东流,从而成为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 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占中原的格局。接 着他又挥师平定辽东地区的乌桓势力,基本稳定了后方地区,一时间成为当时历史舞台 上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 然而,对于素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雄心大志的曹操来 说,统一北方地区,只能算作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而已。他的宏伟目标,是扫平所有 的割据势力,实现“天下混一”的理想。于是他便积极从事南下江南的战争准备:在邺城 城内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并派人到凉州(今甘肃)授马腾为卫尉予以拉拢,以避免南下 作战时侧后受到威胁。一切就绪后,曹操紧擂战鼓,兴起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方地区杀去 奔而来。
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两个,一是立国三世的东吴孙权政权,他据有扬州六 郡。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当时战乱较少。而北方人的南迁又给当地带来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让东吴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军事上,孙权拥有精兵数万,有 周瑜、程普、黄盖等著名将领,内部团结,加上据有长江天险,因而使它成为曹操吞并 天下的主要障碍。南方另一个主要割据势力是荆州的刘表。他基本上采取了维持现状的方式 政策,但他年老多病,处事懦弱,其子刘琦和刘琮又因争夺继承权而闹得不可开交,所以 以前政权并不稳固。
至于刘备,在当时还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他原来依附袁绍,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 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一带,为自己据守阻止曹军南下的门户。但刘备素号“枭雄”, 志在“匡复汉室”,所以就趁着这一机会扩充军队、网罗人材。他这时拥有诸葛亮、关 羽、张飞、赵云等谋士、猛将,是曹操吞并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碍。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军南下,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历来为兵家必争 之地,如占据了它,既能够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区,又可以顺江东下,从侧面打击东吴; 向西进军则可以夺取富饶的益州(今四川)。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窝窝囊囊的 刘表于8月因病一命呜呼了。接替他的次子刘琮更不争气,他让曹操的兵威吓破了胆, 未作任何抵抗,就将荆州双手拱出。曹操兵不血刃,完成了南下战略的第一步。
刘备在樊城获悉刘琮投降的消息后,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却,并命 令关羽率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 江陵为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让它落入刘备之手 手,于是便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赶行动迟缓的刘备军队,在当阳(今 湖北当阳) 的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战略要地江陵。刘备仅仅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 骑兵突围,在与关羽、刘琦等部会合后,退守龟缩于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一线。
军事上接二连三的胜利,使得曹操踌躇满志,轻敌自大,企图乘胜顺流东下,占领 整个长江以东的地区,一举消灭孙权势力。尽管谋士贾诩建议他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 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然后再以强大优势迫降孙权,可是曹操哪里听得进去。
在强敌压境、存亡未卜的危急关头,孙权和刘备两股势力为了避免彻底覆灭的共同 命运,终于结成了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
早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东吴即曾打算夺占荆州与曹操对峙。刘表死后,孙权又派 鲁肃以吊丧为名去侦察情况。鲁肃抵江陵时,刘琮已投降了曹操,刘备正向南撤退。鲁 肃当机立断,即在当阳长坂坡会见刘备,说明联合抗曹的意向。处于困境的刘备欣然接受 受了这个建议,并派诸葛亮随同鲁肃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向孙权分析了敌我形势。指 出:刘备最近虽兵败长坂坡,但是尚拥有水陆2万余众的实力。曹操虽然兵多势众,但 经长途跋涉,连续作战,非常疲惫,就像一支飞到尽头的箭镞,它的力量连一层薄薄的 绸子也穿不透了。
何况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又是新占之地,人心不服。在这种形势下, 只要孙、刘双方同心协力,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击破曹军,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孙权 对他的这番精辟分析深表赞同。 可是当时东吴内部也存在着反对抵抗、主张投降的势力。
长史张昭等人为曹军的声势所慑服,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多势众,又 挟新定荆州之胜,势不可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东吴难以抗衡,不如趁早投降。张昭 是东吴的重臣,颇具影响力,他这样的态度,使得孙权感到左右为难。这时鲁肃就竭力密 劝孙权召回东吴军事主帅周瑜商讨对策。
周谕奉召从鄱阳赶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同样主张坚决抗御曹操。他以为: 曹操虽已统一北方,但其后方并不稳定。马超、韩遂在凉州的割据,对曹操侧后是潜在 的重大威胁。曹操舍弃北方军队善于骑战的长处,而同吴军进行水上较量,这是舍长就 短。加上时值初冬,马乏饲料,北方部队远来江南,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 兵之大忌,曹操贸然东下,失败不可避免。紧接着,周瑜又向孙权分析了曹操的兵力。
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 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 足以打败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便拨精兵 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长江西上到樊口与刘备会师。尔后继续挺进,在赤壁 (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军打了一个遭遇战。曹军受挫,退回江北,屯军乌林(今湖北 嘉鱼西),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优势,但毕竟是力量弱小,要打败强大 的曹军谈何容易!可是,机遇总是喜欢那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弱 者孙、刘一边。这中间的关键,就是孙、刘联军的统帅们能够比较敌我优劣长短,善于 捕捉战机,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 乘隙蹈虚,欺敌误敌,因风放火,以火助攻。
当时曹军中疾病流行,又因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长江的风浪把他们颠簸得口吐 黄水,苦不堪言。于是只好把战船用铁环“首尾相接”起来。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敌强 我弱、不宜持久及曹军士气低落、战船连接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火攻,奇袭曹军战船。
周瑜采纳了这一建议,制定了“以火佐攻”,因乱而击之的作战方略。 周瑜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先让黄盖写信向曹操诈降,并与曹操事先约定了投 降的时间。曹操不知是计,欣然容允。届时,黄盖率蒙冲(一种用于快速突击的小船)、 斗舰数十艘,满载干草,灌以油脂,并巧加伪装,插上旌旗,同时预备快船系挂在大船 之后,以便放火后换乘,然后扬帆出发。当时,江上正猛刮着东南风,战船航速很快, 迅速向曹军阵地接近。曹军望见江上船来,均以为这是黄盖如约前来投降,皆“延颈观 望”,丝毫不加戒备。
黄盖在距曹军1公里地处,遂下令各船同时点火。一时间“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直冲曹军战船。而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分散不开,移动不得,顿时便成了一片火海。这 时,风还是一个劲地猛刮,熊熊烈火遂向岸上蔓延,一直烧到了岸上的曹军营寨。曹军 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惊慌失措、鬼哭狼嚎、溃不成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在长江南岸的孙、刘主力舰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势穷力蹩,被 迫率军由陆路经华容道向江陵方向仓皇撤退,行至云梦时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上大风 暴雨,道路泥泞不堪,以草垫路,才使得骑兵得以通过。一路上,人马自相践踏,死伤 累累。孙、刘联军乘胜水陆并进,穷追猛打,扩大战果,一直追击到南郡(今湖北江陵 境内)。曹操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到北方。 这场赤壁大鏖兵至此遂以孙权、刘备方面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赤壁之战对当时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曹操势力不复再有南下的力量; 孙权在江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刘备乘机获取立足之地,势力日益壮大,三国 鼎立的形势就此造成。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两大集团表现出卓越的战略筹划与灵活的作战指导:第 一,在敌强我弱,分则俱亡,合则势强形势下,精诚合作,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形成 一股可以与曹军抗衡的力量。第二,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针对曹操骄傲轻敌,舍长用 短的特点,利用地理、天时方面的有利条件,欺敌诈降,并果断采取“以火佐攻”的作 战方针,乘敌之隙,予其以出其不意的打击。第三,在实施火攻袭击成功的情况下,不 失时机地率领主力舰队横渡长江,乘敌混乱不堪之际,奋勇打击曹军,奠定胜局。并坚 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夺取荆州。
反观曹操,虽然他久历戎行,战绩辉煌,但在赤壁之战中却屡犯战略、战术上的错 误:一是轻敌冒进,率意开战;二是弃骑用舟,舍长就短;三是在作战部署上又犯连结 战船的错误;四是对敌手可能实施火攻的情况茫昧无知,轻信诈降,疏于戒备,终于导 致了可悲的失败。
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 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 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 州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 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 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 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 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并列 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 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 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 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 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胜利 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琊(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 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 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 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 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 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 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如此 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 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 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 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 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 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 刘备作战正酣之时,有人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 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 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 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 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 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往 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 之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 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 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面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 军人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 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 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 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 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用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 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多 缺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彧力主坚持,曹操于是一 方面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 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 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徐晃、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 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 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 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 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又作出错误处置,只派一部兵 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 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并烧毁其 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军乘势出 击,大败袁军。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 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 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曹操在政治上抑制豪强,得到中小地主阶级的拥护;“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处于 有利的政治地位;注意网罗人才,得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拥护;经济上实行屯田,不 仅较有效地解决了后勤供应,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会生活,赢得了民心。除此之外, 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也是他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曹操根据敌强己弱的具体情况,采取后 退一步,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在防御作战中,能从被动中力争主动,指挥 灵活;面临危局,坚定沉着;善于捕捉战机,果断施行;善于听取部属意见,紧紧抓住 奇袭乌巢这一关键环节,终于取得胜利。反观袁绍,政治上纵容豪强,兼并土地,任意 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对。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 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 全军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