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为何下场如此之惨_三国名将下场惨重的原因
三国名将魏延下场为何如此之惨
诸葛亮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本文倒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神人多疑的一面。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刘备攻取长沙,降服黄忠、魏延后,诸葛亮对刘备说:“魏延
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此说虽是小说家罗贯中之虚构,但也近乎写实。诸葛亮对魏延多存
疑虑,不予重用,且借机除之,以致最终被杨仪乘机以所谓“叛逆”之罪将魏延杀害。魏延是
蜀汉举足轻重的栋梁之才,遭此厄运,实在令人不平和惋惜。
历史是公正的,应当用史实为魏延正名,平反昭雪
魏延是一位效忠蜀汉,深得刘备依赖和重用的良臣。魏延出身行伍,早年领部属随刘备入
蜀,想为光复汉室建立一番功绩,因而屡立战功而不断升迁。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
年),刘备夺取汉中,封汉中王,迁治成都,需要一位将军镇守汉中。众将皆以为非张飞莫属
属,张飞也有心镇守汉中;哪知刘备却破格启用魏延,提拔他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守。全军为之震惊。对蜀汉来说,汉中和荆州是益州的两翼,而汉中又居于门户要地,战略
地位十分重要。刘备选魏延镇守汉中,足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有一次,刘备
大会群臣,问魏延:现在委以重任,卿如何担当?他慨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之力而来,让
我为大王拒之;若曹操有偏将十万之众来袭,让我为大王吞之!的确,他“临难受命,折冲外
御,镇保国境(《三国志·蜀书·杨戏传》)”,不辜所托。在镇守汉中的6年里,连曹魏都是一流名将
张颌、曹真也不敢正视汉中一眼。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又进拜魏延为镇北将军。蜀汉建
兴元年(公元227年),更以延为都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
延西入羌中,与魏国名将费瑶、郭淮战于阳溪,获全胜。后主即迁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
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诸葛亮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本文倒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神人多
疑的一面。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刘备攻取长沙,降服黄忠、魏延后,诸葛亮对刘备说:“魏延
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此说虽是小说家罗贯中之虚构,但也近乎写实。诸葛亮对魏延多存
疑虑,不予重用,且借机除之,以致最终被杨仪乘机以所谓“叛逆”之罪将魏延杀害。魏延是
蜀汉举足轻重的栋梁之才,遭此厄运,实在令人不平和惋惜。历史是公正的,应当用史实证明
魏延正名,平反昭雪。 魏延是一位效忠蜀汉,深得刘备依赖和重用的良臣。魏延出身行伍,早年领部属随刘备入
蜀,想为光复汉室建立一番功绩,因而屡立战功而不断升迁。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夺取汉中,封汉中王,迁治成都,需要一位将军镇守汉中。众将皆以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有心镇守汉中;哪知刘备却破格启用魏延,提拔他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全军为之震惊。对蜀汉来说,汉中和荆州是益州的两翼,而汉中又居于门户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刘备选魏延镇守汉中,足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有一次,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现在委以重任,卿如何担当?他慨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之力而来,让我为大王拒之;若曹操有偏将十万之众来袭,让我为大王吞之!的确,他“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三国志·蜀书·杨戏传》)”,不辜所托。在镇守汉中的6年里,连曹魏一流名将张颌、曹真也不敢正视汉中一眼。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又进拜魏延为镇北将军。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7年),更以延为都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延西入羌中,与魏国名将费瑶、郭淮战于阳溪,获全胜。后主即迁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是一位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军事奇才,却受到诸葛亮的质疑和压抑。可以这样说,魏延的军事谋略,关、张、马、黄、赵有所不及。每次出征,魏延都要求自己领兵一万,与诸葛亮分道出击,但诸葛亮始终未允许。更为遗憾的是,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魏延献“子午奇计”,诸葛亮弃之不用而错失良机。当时,刘备已经去世。魏国轻视蜀汉,主要对付东吴,关中防御薄弱,镇守关中的竟是魏文帝之婿,“性无武略,而好治生”的庸才夏侯楙。魏延综合分析了当时敌我形势和有利时机后提出:“今魏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咸阳以西可定矣。”(《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注引《魏略》)可是,诸葛亮以为此计甚险,不如从坦道,先取陇西。在出军祁山时,“论者皆言”以魏延、吴壹作先锋“为宜”,可诸葛亮“违众拔扈”(《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即让“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临终嘱亮语,引文同上)的马谡统领诸军与魏国名将张颌交战,自己也不亲临前线指挥,结果遭致街亭大败,使蜀汉失去了唯一的一次大好时机。首次北伐失败,却惊醒“睡狮”,魏明帝立即把无能的夏侯楙调走,改派曹真镇守关陇,后又由诸葛亮之劲敌司马懿统领抵蜀。 从此,蜀汉攻取关陇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了,要说魏延“子午奇计”之险,与魏国大将邓艾偷渡阴平之险,不知差多少倍。魏延久守汉中,也许对子午谷路线及军情早已侦察而成竹在胸。邓艾却是逼上绝路,“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夺江油,克绵州,袭成都。正是邓艾这步险棋,使蜀汉亡于一旦。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由于始终采取“十全必克而无虞”(《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注引《魏略》)的稳打战法,一味追求兵法常规的所谓循序渐进,不仅“未能进咫尺之地”,反而使魏将对其策略了如指掌。首次北伐失败后,曹真预料诸葛亮“后山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第二年春天第二次北伐,果然如此。郝昭只率千余人就挡住蜀军数万,且被郝昭所破。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斜谷,屯兵渭水南原,司马懿对众将说:“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资治通鉴》卷七十二)亮果屯五丈原,懿乃使郭淮退之。无数事实证明,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他若当年用魏延“子午奇计”,很有可能制险而胜,三国历史也可能要改写——然而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诸葛亮密谋玄计,杨仪乘机陷害魏延,终于酿成蜀汉史上第一大冤案,也是第一大悲剧。众所周知,杨仪与魏延各持其能,一直不和。诸葛亮经常调和,以求平衡。最后也想借杨魏矛盾除掉魏延。这就注定,魏延将成为“阳谋”斗不过“阴谋”的牺牲品。也许是性格决定命运吧!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诸葛亮病危时,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安排他去世后的退军调度方案。这样重要的会议,只有长史杨仪、司马费神、护军姜维参加,把官阶、爵位高的魏延排斥在外。诸葛亮决定,由魏延殿后阻击追敌,姜维作为副将,杨仪担任退军指挥;如魏延不服从,军队仍按计行事。这就为杨仪阴谋陷害魏延提供了可乘之机。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密不发丧,派费祎去揣度魏延的意向,并抓住魏延个性矜高的致命弱点,用欺诈和激将手段,引蛇出洞,惹得魏延勃然大怒,抢在杨仪撤兵之前,率领所部径南归。杨仪便派马岱以叛逆罪追杀之,并诛延三族。这不是诸葛亮借杨仪之手取魏延之头吗?魏延还是想抢先奏报朝廷,指控杨仪反叛,希望舆论支持自己代丞相之位,根本没有叛逆之心。如果反叛,何不北向投魏?倒是杨仪,后因未得到丞相之位(诸葛亮早已察觉杨仪心胸狭窄,不能为相)后悔没有率兵投魏,并上书诽谤朝廷,终被流放,最后自杀。 魏延是一位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军事奇才,却受到诸葛亮的质疑和压抑。可以这样说,魏延的军事谋略,关、张、马、黄、赵有所不及。每次出征,魏延都要求自己领兵一万,与诸葛亮分道出击,但诸葛亮始终未允许。更为遗憾的是,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魏延献“子午奇计”,诸葛亮弃之不用而错失良机。当时,刘备已经去世。魏国轻视蜀汉,主要对付东吴,关中防御薄弱,镇守关中的竟是魏文帝之婿,“性无武略,而好治生”的庸才夏侯楙。魏延综合分析了当时敌我形势和有利时机后提出:“今魏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咸阳以西可定矣。”(《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注引《魏略》)可是,诸葛亮以为此计甚险,不如从坦道,先取陇西。在出军祁山时,“论者皆言”以魏延、吴壹作先锋“为宜”,可诸葛亮“违众拔扈”(《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即让“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临终嘱亮语,引文同上)的马谡统领诸军与魏国名将张颌交战,自己也不亲临前线指挥,结果遭致街亭大败,使蜀汉失去了唯一的一次大好时机。首次北伐失败,却惊醒“睡狮”,魏明帝立即把无能的夏侯楙调走,改派曹真镇守关陇,后又由诸葛亮之劲敌司马懿统领抵蜀。 从此,蜀汉攻取关陇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了,要说魏延“子午奇计”之险,与魏国大将邓艾偷渡阴平之险,不知差多少倍。魏延久守汉中,也许对子午谷路线及军情早已侦察而成竹在胸。邓艾却是逼上绝路,“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夺江油,克绵州,袭成都。正是邓艾这步险棋,使蜀汉亡于一旦。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由于始终采取“十全必克而无虞”(《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注引《魏略》)的稳打战法,一味追求兵法常规的所谓循序渐进,不仅“未能进咫尺之地”,反而使魏将对其策略了如指掌。首次北伐失败后,曹真预料诸葛亮“后山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第二年春天第二次北伐,果然如此。郝昭只率千余人就挡住蜀军数万,且被郝昭所破。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斜谷,屯兵渭水南原,司马懿对众将说:“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资治通鉴》卷七十二)亮果屯五丈原,懿乃使郭淮退之。无数事实证明,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他若当年用魏延“子午奇计”,很有可能制险而胜,三国历史也可能要改写——然而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诸葛亮密谋玄计,杨仪乘机陷害魏延,终于酿成蜀汉史上第一大冤案,也是第一大悲剧。众所周知,杨仪与魏延各持其能,一直不和。诸葛亮经常调和,以求平衡。最后也想借杨魏矛盾除掉魏延。这就注定,魏延将成为“阳谋”斗不过“阴谋”的牺牲品。也许是性格决定命运吧!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诸葛亮病危时,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安排他去世后的退军调度方案。这样重要的会议,只有长史杨仪、司马费神、护军姜维参加,把官阶、爵位高的魏延排斥在外。诸葛亮决定,由魏延殿后阻击追敌,姜维作为副将,杨仪担任退军指挥;如魏延不服从,军队仍按计行事。这就为杨仪阴谋陷害魏延提供了可乘之机。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密不发丧,派费祎去揣度魏延的意向,并抓住魏延个性矜高的致命弱点,用欺诈和激将手段,引蛇出洞,惹得魏延勃然大怒,抢在杨仪撤兵之前,率领所部径南归。杨仪便派马岱以叛逆罪追杀之,并诛延三族。这不是诸葛亮借杨仪之手取魏延之头吗?魏延还是想抢先奏报朝廷,指控杨仪反叛,希望舆论支持自己代丞相之位,根本没有叛逆之心。如果反叛,何不北向投魏?倒是杨仪,后因未得到丞相之位(诸葛亮早已察觉杨仪心胸狭窄,不能为相)后悔没有率兵投魏,并上书诽谤朝廷,终被流放,最后自杀。
关羽曹操之间因何有心结?曹操抢过关羽老婆
我早年最大的梦想是当导演,不为别的,只为可以坐在摄像机旁,用教鞭似的棍子,驱策一群冷艳的美女在身边转来转去,这也应算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之一吧。当然,潜规则的事,以本人高尚的情操,是绝对不会干的。
因此,当我看到一些所谓历史剧,正剧里头总要节外生枝地插进去一些子虚乌有的女人时,喜好历史的我,倒不会拿起板砖愤怒地拍,最多不去捧场就是,因为,这些导演的心思跟我早年一样,我何必跟我的同类生气呢。何止是影视剧节外生枝地出现一些女人,在现实中,节外生枝出现女人的事情还少吗?因为女人而发生节外生枝的事情还少吗?
历史也是节外生枝的一场戏,包括曹操与关羽之间。
文/刘黎平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缘起:危城中的师奶 引起两位英雄的兴趣
那些年,最早的一年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那时候的曹操和刘备还是亲密的战友,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吕布。曹刘联军正在围困吕布最后的驻点:下邳城。
攻克下邳,拿住吕布,大家分赃,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然而,历史还是忍不住安排一出节外生枝的戏。这个节外生枝还是来自一个女人,下邳城里头的一个女人。大家不要误会,这个女人不是我们熟悉的貂蝉美眉,大家不要迷恋貂蝉,貂蝉只是一个传说,城里头的这个女人姓杜,她老公叫秦宜禄,秦宜禄被吕布派出去出差到袁术那里去了,一直没回。杜师奶算是没主了。
一座将破的危城,一个带着孩子的师奶,却挂住了两位英雄的心。早在攻坚战打得很辛苦的时候,联军中的主将——关羽,找到联军总司令——曹操,递交了一份个人报告,请求组织解决个人问题。
报告内容大致这样:“报告曹总司令,敌方成员秦宜禄目前失踪,其妻子杜女士已算是无主财产,本人如今无子(可能当时的老婆没有生育), 恳请组织在进城之后,将秦宜禄家属交给本人处理,此致敬礼,关云长”。原文是:“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
曹总司令没怎么在意,在那个胜者可分配敌人财产的时代,这种申请是可以理解的,于是曹总司令爽快地答应了。
但是,关将军似乎有点过于强调此事。当时的他,到底是真的想收纳杜美眉,还是想替秦宜禄将其家属搭救出来,很难确定,反正,就在部队要进城的当天,他跑到前线指挥所,再次向司令部提出这个要求。向组织申请,一次就够,次数多了,组织会对你的申请格外关注的,组织太关注,有时候还真不是件好事。曹操是个人精,关二哥提多了,他倒是惦记起来,没多久,带着部队进城后,格外地关照杜师奶,一看,美得让他HOLD不住了,于是擅做主张收编了杜师奶。“乃自纳之”。至于关羽那边,大概批示一句什么要端正态度,理性对待司令部的决定之类的话打发了。
这起节外生枝的个案,是进了档案的,这些档案就是:《蜀记》、《魏氏春秋》和《华阳国志》。
而这起事件,在曹与关之间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当时的档案记录说:“羽心不自安”。你最惦记的东西让领导拿走了,你对领导还会信任吗? 以后曹与关的关系,不妨也可以按照这种心理去剖析。
再相逢:关羽用业绩和人格来证明自己
平心而论,按照那个时代的战后俘虏处置原则,关云长这样的请求不算是过分吧,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分配,喜欢美女,按照正规程序,光明正大向组织打报告,我个人认为算不得是关二哥的污点。好汉做事就是要爽快,不爽快的倒是老曹,利用自己的权位,透支组织的信誉,严重破坏了团队的向心力。当时的关二哥,恨不得将老曹灭了。
大家都知道许昌围猎的事情,老曹在那次狩猎活动中,表现得很嚣张,堂而皇之地向外表示自己是汉中央政府实质上的一把手,关二哥当时就决定要灭他,被老大刘备制止。然而,《华阳国志》第六卷对关二哥动机的解释,则直接和那个杜师奶联系起来,说是咽不下这口气,要趁着狩猎灭老曹,大哥刘备觉得当时的国家离不开老曹的领导,因此没有批准刺杀行动,“先主为天下惜,不听”。
关羽当时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在没法还原了。说他完全不夹带私人恩怨,那是太净化了;说他纯粹为了女人,那是太丑化了。我个人认为,对一个政治人物的厌恶,固然要从大节出发,然而,私德也未尝不是一个出发点。如今的世界,在声讨一个政治人物时,私德问题往往比路线问题还要命,何况老曹在对女人上面出过大问题,当年好不容易结成的政治盟友张绣,就是因为老曹在私德方面不谨慎,泡张绣的婶娘,导致犯下战略大错,把亲人和战友都断送了。
关羽要杀曹操,主要是从政治立场、政治利益出发,然而,私德方面的因素,则是这种政治动机中的感性因素,感性因素更能让政治热情喷发。
还好,曹刘后来分家了,关二哥不用每天在办公室看着一个让自己很不舒服的领导,撕破了脸反而更轻松。可是,历史总是节外生枝的,下邳事件两年后,又见面了。那是公元200年,大家都知道,关二哥因为和组织失去联系,暂时从皇叔队转会许昌队,成了许昌队主力球员。
再次见面,曹与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历史是有记载的。曹操见关帅哥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观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老曹又不好意思直接去问,因为两人之间隔着包含杜师奶在内的阴影,于是派张辽去问,关二哥回复:“我不会留下来,但我会做出好成绩给老曹看再走人(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曹关之间有心结
两个人都在做心理交锋。老曹带着些许内疚,用政治上的宽容,物质上的优待来弥补。关这边呢,故意做一个清高的姿态:老曹,我关某要做得漂漂亮亮地才走人。
有时候对待与你有芥蒂的领导,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业务做得特别漂亮,这样你走的时候,才会给他留下一个最潇洒的背影。
就在这一年,关二哥为曹操做了一单最了不起的业务:斩颜良。那一年许昌队与袁绍的河北队在白马打一场遭遇赛,来自皇叔队的外援关二哥,单人带球,冲过河北队一重重的防卫,杀过全场,径直奔向对方的球门,踢进了史上最精彩的一粒进球——斩杀河北主力队员颜良。然后,关二哥拍拍手,连球衣上的汗渍都未曾洗掉,就放弃许昌俱乐部丰厚的年薪,高傲地离球场而去。
关二哥的走,主要是出于忠于皇叔队,但也未尝不含这样一种心理:老曹,你当年做得那么难看,我关某偏偏要做得比你好看,愧死你。老曹似乎也有点愧,居然没有追击。
结局:女主人公似乎很幸福 其儿子靠“乖”立足官场
讲完了两个大男人的恩怨,那些小男人小女人也还是需要有个结局的。小男人——杜师奶的老公秦宜禄,出差到袁术那里搬救兵,救兵没搬到,自己被扣押,被迫娶了汉朝的公主。历史几度波折,小男人秦宜禄随着风波不由自主地来到了曹操的单位,老曹看着自己女人的前夫,觉得不好意思,于是给了他一个县长当。
秦宜禄其实也曾经是个好汉,当年在长安将董卓刺下马的三剑客,他就是其中一个,然而他毕竟不是关云长那样的大英雄,不能也杀个颜良之类的猛将给老曹看看,让老曹害臊,于是只好在老曹手下拿薪水过日子。
男人最大的悲剧就是,女人变成了别人的,而这个别人正好是给自己发工资的老板。后来,刘备和曹操翻脸,刘备走人,经过秦宜禄管理的地盘,张飞就笑话他:“姓秦的,你老婆都被别人抢了,你还好意思给别人打工,你真是个怂人(人娶汝妻,而为之长,乃蚩蚩若是邪)。”秦宜禄的血性被激发,于是跟着刘备张飞走,走了没几里路,三分钟的血性又降下来,居然还是想回到曹操那边去,张飞可不答应,把秦宜禄咔嚓了。哎,这男人有没有血性,差别可大了。
杜师奶跟嵇康是亲戚
秦宜禄没了,战争让男人变炮灰,让女人走开,杜女士还得活下去。她带着秦宜禄的骨肉——秦朗,生活在曹操的家里。她心态如何,没有记载。不过《三国志》上有她的生育记录,她为曹操生了曹林、曹兖,还有金乡公主。曹林的孙女嫁给了大才子嵇康;曹兖是个文艺青年,喜欢跟曹植搞文学竞赛,但天赋不帮忙,总是赶不上。
那位小秦朗,生活得很幸福,老曹倒是个对继子没偏见的人,他爱杜女士,也爱杜女士和别人生的骨肉,这个倒像“射雕”里完颜洪烈对杨康的爱。每次举行大型宴会,老曹总要当着嘉宾们的脸晒父爱:“你们说说,世上哪有像我这样痛爱继子的?(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
秦朗在曹家生存的秘诀就是——乖。因为乖,曹家的大哥曹丕从来不找他的麻烦,因此他也没出过麻烦。他在曹家的侄子——魏明帝曹睿,可喜欢这位姓秦的叔叔了,无论出席什么活动,都要带着他,当然,曹睿不叫他叔叔,而是叫秦朗的小名:阿酥。一个大男人的,被自己的侄子辈阿酥阿酥地叫唤,那滋味也怪极了。
阿酥很乖,曹睿任命他为重要的干部,本来是负有重大使命的,阿酥却只是一味地乖。皇帝做错事,甚至杀错人,他不吭声,“不能有所谏止”;有什么人才需要推荐的,他也不吭声,“又未尝进一善人”。领导喜欢我,拿着工资奖金不吱声就行了。
特殊的身份,惨痛的家庭史,又处在一个显耀的权贵家族里,不乖不行。曹家很喜欢他的乖,于是给他建大别墅,给他发高工资,文武百官因为他和皇帝走得近,纷纷贿赂他,巴结他。因此,阿酥过得很幸福,算是对他不幸父亲的一种补偿吧。
结语:写此文不是为猎奇,而是探索一种微妙的人际关系心理。人群的划分,基本是以政治、利益、信仰等为最大公约数,然而,在此之外,如果以“那些年我一起追过的女生”为最大公约数,用这样一种男女关系的视角来看古代历史,看某些古代历史问题,看某些古代历史人物,会不会还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真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