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有哪些_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作品欣赏
萧士玮(1585-1651),字伯玉,号三峨,泰和县城西栗园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参加会试中式,因病未能参加殿试,后因居丧守孝,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参加殿试,授行人司行人,崇祯初册封秦藩,再使琉球,请辞,谪为光禄典簿,迁南大理评事,寻改礼部主事,迁吏部,历员外郎、郎中。南明时期,进光禄少卿,拜太常寺卿,移疾归,辟春浮园而居,闭户著述。清朝平定南明,萧士玮再不出仕,终日缁衲而行。
萧士玮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与明末东林党文人钱谦益、郑鄤等交往颇深,钱谦益曾论萧为人:“无俗情、无俗务、无俗文、无俗诗。” 萧士玮一生著作等身,传世的文集有《春浮园集》六卷,另着有日记《南归日录》、《日涉录》、《萧斋日记》等,其小品文《湖山小记》短小精悍、清新流丽,被称作描写江南山林的佳作。
春浮园约筑于清顺治元年(1644),位于泰和城西柳溪旁(今泰和四中附近),旧称高,是一所规模中等的郊野庄园,以天然山水地貌为基础,并以园林化处理。据历史记载:春浮园“去柳溪可二百武,背市负郭,便耕钓之乐,而无鸣吠之警,结屋数椽,以畜妻子”,园内主要景致有:
公安亭:
宋元古亭,历史悠久,坐落于一片古檀林中,檀树木质坚硬、树形虬劲,光影折射下光怪陆离,散步于其中,树影婆娑,恍如隔世。
金栗堂:
春浮园中主体建筑,四周植物景观丰富,堂前堂后群植桂花。金栗堂东面有折廓相接,四季有景。春有满目葱茏、翠色怡人;夏有漫池碧叶粉荷、鱼戏莲间;秋有桂香扑鼻、雨打残荷;冬则坐廓赏雪、温酒夜话。
芙蓉池:
临近金栗堂与折廊相衔,是一处人工水景,种有荷花。夏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水与活水相接,风过水潋滟。
婵娟径:
又名“竹婵娟”,一条蜿蜒小道,从公安亭一路西行,穿修竹林间,风从竹缝中袭来,道之尽头,直通湖滨小洲。“从湖视山如杯,从山视湖,还中螺泛泛于盆中也。”小洲下部成月状,上堆石成山,俯看成一只螺飘荡在水中,成为池中视觉景观焦点。
听莺弄:
穿山而行,山林中有小屋名“听莺弄”,循阶而上,山间鸟鸣啾啾,屋内丝竹管弦,人工天籁时而重叠,时而分开。人行走于山林之间,靡音贯耳催人欲眠。此处是山景和声景的交汇,是视觉与听觉完美的融合。
宿云墩:
过桥转头向南,一片宋元柏林蓊蓊郁郁。古林之后是一座山丘,山丘上有一座石台,被称为“宿云墩”。可躺可坐,观风起云涌。山丘上树木掩映下是一条小径,小径旁古樟林立,高大樟树上缠着层层古藤,前有成片桃林,落英缤纷。
愚山道:
从宿云墩穿山而过,是为“愚山道”。叠峰夹天,角立竞出,长江一线,时见树杪,帆影千张,半落酒杯。沿着台阶上行,可达山顶,席地而坐,举杯畅饮。
浮山、秋声阁:
过桥东行,有山挺拔、临水伫立。沿路遍植梅李。拾级而上,是秋声阁,阁窗周边广种玉兰、海棠。山景、水景、植物景观相互掩映,“黄昏、香雪、胭脂、红雨”,是春浮园柔美意境所在。
萧斋:
浮山脚下有渡口,从渡口横渡碧知湖,回到南边渡口,寻山而上是萧斋,两间小屋并列。窗前东南向,可见(紫)瑶山。萧斋作为萧氏书斋(及卧室),远借瑶山之景,近借临床渡口。
愚山台:
山南百武远地列植桂花,坐于树下,芳香扑鼻。顺着山道,一步步向上,可见方台,台背面依靠一棵巨樟,树大遮天,随风摇曳。台前面水,站在台前观水,山风袭来沁人心脾。
春浮园有山、洲、丘、湖、溪、池及茂盛植被。其中萧士玮《春浮园记》中,共提到“桂花、玉兰、梅花、桃花、古柏、樟树、古檀、竹子、古藤、荷花”等10余种,这些植物景观与山水有机结合。人工建筑,则古朴简单,布局舒朗,均为背山面水,前有绕后有靠的中国传统风水布局。
清顺治八年(1651),萧士玮去世,其侄萧伯升[1]继承家业,萧伯升字孟昉,有孟尝之风,喜好交朋结友,萧士玮生前故友贺贻孙[2]、方以智[3]、毛奇龄[4]相继造访春浮园。时清初战乱,江南园林受创严重,春浮园因居江右,得以幸免,毛奇龄观春浮园景致,思故国之灭,题有“(春浮园)亭台花竹甲于江表”之句。往来皆鸿儒,春浮园隐然成为明末遗民的避护所。清康熙十年(1671)三月,粤西天地会反清谋逆案发,萧伯升匿藏方以智于城西春浮园复壁中,县衙搜园未获,方不忍累及友人,自行前往庐陵县衙投案。十月初七,方在被押往岭南途中,于万安县惶恐滩投江殉难。当时传说方以智“薨于泰和萧氏春浮园”,王夫子[5]写下《闻极丸翁凶问不禁狂哭痛定辄吟二章》,中有“春浮梦里迷归鹤,败叶云中哭杜鹃”之句,可谓“一座春浮园,满襟遗民泪。”
钱谦益《春浮园集序》
清康熙十六年(1677) 魏禧[6]访萧伯升于春浮园,居数月....人以类聚,萧士玮、钱谦益、郑鄤、方以智、毛奇龄、魏禧、王夫子、贺贻孙,一个个明末清初文学史上闪亮的名字,相继与泰和春浮园相连,堪称“一座春浮园,半座魁星阁”
钱谦益
清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反清,次年,吴三桂部攻入泰和,清康熙十六年(1677),萧伯升响应“反清复明”,支援吴三桂部将韩大任粮草,事发,获罪入狱,“老于囹圄”。由此,春浮园消失在水云之间....“一线不留夕照影,孤虹应绕点苍烟。”
1933年,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中,用英语向世界介绍春浮园主萧士玮的作品:寻找日常生活中的美,这就是华兹华斯[7]和中国人想象力的作用。华兹华斯是英国诗人中最富有中国精神的一位。如果雨点打在头上时你也不躲开,你会发现这些雨点是很美丽的。这是明末萧士玮的话。他是在谈论日记写作的非正式文体时说的。不过,这并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结论,也是生活中的信条。
[1] 萧伯升(1619-1679),字孟昉,萧士玮之侄,豪侠个性,广交天下名士。
[2] 贺贻孙(1605-1688),字子翼,号水田居士,江西永新人,明末清初文学家,顺治年间,清廷多次以“博学鸿词”征召,贺拒不应命,落发为僧,遁入山野,布衣蔬食以著作自娱。
[3]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今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科学家,明末四公子(复社四公子、金陵四公子)之一,明亡之后,参加反清复明活动,为躲避搜捕,削发为僧,曾先后驻锡于江西新城廪山和吉安青原山。
[4]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弟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杭州)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扬州八怪之首金农及陈撰均为其徒弟。
[5]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6] 魏禧(1624-1681),字冰叔,又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朝宗、汪琬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
[7] 华兹华斯WillidmWotdswotth(1770-1850),英国著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