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旨相公什么意思_三旨相公的故事
北宋年间,有一位大臣叫王珪,他天资聪颖,擅长诗文词赋,深得宋仁宗的喜爱,宋仁宗时常与王珪一起吟诗作赋。
有一年中秋节,宋仁宗让王珪为后宫的佳丽每人做一首诗。王珪不假思索,提笔成文,为每人作了一首诗。嫔妃们得到了诗词,纷纷把自己的饰物送与王珪当作礼物。
宋仁宗对于王珪这样的诗人,自是不吝啬。王珪的官位不断得到晋升,很快便被提拔为宰相。而宋仁宗遇到大小事宜,总要与王珪商议一番。但是王珪又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他生怕自己冲撞了宋仁宗,惹得宋仁宗不高兴,所以很多事情,他都只听从宋仁宗的安排,自己却不敢有一点点主见。
有一次,宋仁宗下令让王珪起草一份诏书,立宋仁宗的养子赵曙为太子。结果旨意送到王珪的府上,他却连连拒绝,对传旨的使者说道:“哎呀,立太子这么大的事,我怎敢下笔,不成不成,劳烦使者回禀陛下,除非陛下当面给我下令,否则我可是不敢轻易写这种诏书的。”使者很无奈,王珪不接旨,没办法,使者只得返回宫中,向宋仁宗如实汇报。
宋仁宗当即下令,召王珪入宫,商议立太子之事。宋仁宗见到王珪便问:“爱卿啊,朕让你草拟立太子的诏书,不知爱卿为何推脱啊?王珪说:“回陛下,天下臣民早就盼望陛下早定太子,以免生乱,只是臣不知道这是否是陛下自己的意思,陛下当真要立赵曙为太子吗?”宋仁宗对王珪的犹豫不决,有些生气:“朕意已决,你就快去写吧。”见宋仁宗口气这么肯定,王珪这才领命,老老实实地草拟了诏书。
不过,王珪还是因为立太子这件事情惹下了麻烦。因为宋仁宗不久之后病逝了,按照太子诏,赵曙继位了,也就是宋英宗。宋英宗听闻王珪在按照宋仁宗旨意,起草立太子诏书时犹豫不决,认为王珪对自己不忠诚,不想让他当太子,于是宋英宗从来不给王珪一点好脸色看。而王珪也敏锐地觉察到了宋英宗对自己的不满。从此之后,王珪每天都会恭恭敬敬来到宋英宗的面前,把各地汇报工作的文书呈上,任由宋英宗自己决定该如何处置,而他在旁边一言不发。后来人们称其为“取圣旨”。等宋英宗自己做好了决定,王珪就毕恭毕敬地跪在地上,把圣旨接过来,称其为“领圣旨”。退朝之后,王珪就拿着圣旨找到该去办事的官员,让他们按照圣旨来做,称其为“已得圣旨”。朝中群臣见王珪如此办事,便暗地里称他为“三旨相公”。就这样,“三旨相公”这个名号就流传开来了。
后来人们都用“三旨相公”这个成语,讽刺那些庸碌低能的官员。意思就是说,上面怎么安排任务,就怎么接任务,然后按照上面的意思来下派任务。也可以用来讽刺那些不求创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