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马旭是谁_马旭的传奇一生

时间:2023-02-25 11:40:03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她是新中国第一个跳伞的女兵,也是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和实施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她还和丈夫一起搞研究发明、出专著,大大地提高了伞兵实战能力,被称为军中居里夫人。然而最

马旭是谁_马旭的传奇一生

她是新中国第一个跳伞的女兵,也是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和实施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她还和丈夫一起搞研究发明、出专著,大大地提高了伞兵实战能力,被称为“军中居里夫人”。然而最近,当她和丈夫决定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捐给家乡时,惹“麻烦”了……

银行报警:有位老太要“上当”

2018年9月13日下午,武汉市黄陂区110指挥中心忽然接到辖区某银行的报警电话:“有位80多岁的老太太,要往黑龙江一个陌生账户汇款300万元。因金额巨大,我们担心她上当受骗,但怎么劝老人都不听,请你们过来帮忙解决。”

几分钟后,民警就赶到了现场,果然见到有位白发老太太执意要往一个账户汇出巨款,老人身旁还有两名中年人陪伴。民警当即将中年人带到银行办公室了解情况。中年人解释说,他们来自黑龙江省木兰县民政局和教育局,老人叫马旭,是在武汉离休的木兰籍老干部,他们是来接受老人将毕生积蓄捐献给家乡的:“这300万元只是第一笔,后面还有700万元,总共1000万元呢!”

民警不敢大意,当即给马旭和中年人的单位打电话核实情况后,才让老人办理了转账手续……

“我1932年出生在木兰县一个中医世家,耳濡目染,多少也懂一些中医药知识。1947年,解放大军路过我的家乡,我想跟着部队走,但因为当时我年仅15岁,部队不同意。我就跟几个小姐妹一起,紧紧跟在部队后面。当时有不少来自南方的战士都因为不适应东北的寒冷,手脚生了冻疮,我就想办法用祖传的方子帮他们治疗。首长这才答应我入伍。”

马旭老人虽然已86岁高龄,身材瘦小,但耳不聋,眼不花,头脑特别清楚,半个多世纪前的事,在她的口中,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就这样,马旭成了军医:“解放战争打响后,我先后参加过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抢救过无数伤病员。”老人回忆,最危险的一次,是她们10名医护人员围着一只盛菜的大瓷盆吃饭,一枚迫击炮弹偏偏正好落在菜盆里。“幸好那枚炮弹没有爆炸,否则我们一个都活不了。”

1950年,马旭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和著名战斗英雄黄继光被编入同一个师——15军45师:“美国人的飞机猖狂到几乎是贴地飞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飞行员的表情,还有他们口中正嚼着口香糖,但谁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马旭当时就想:如果我们的空军在,哪怕跟他们拼个鱼死网破,也不能受这样的窝囊气啊!

1952年10月14日,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10月19日晚,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牺牲,大家流着泪为他的遗体进行了清洗和包扎,发现黄继光除了堵枪眼的胸口基本被打空了,腿也被打断,身上其他地方还有7处重伤……

马旭和战友们一起,面对黄继光的遗体发誓:“我们一定要苦练杀敌本领,为烈士报仇!”

九死一生:祖国天空留倩影

停战后,马旭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保卫和平纪念章”和朝鲜政府授予的三等功勋章。“在朝鲜的战火中,我跟同为志愿军军医的颜学庸的爱情也经受住了考验。回国后,我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学习,毕业后进入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工作,然后跟颜学庸结了婚。”

两人新婚不久,部队忽然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由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出过黄继光的英雄部队15军为主体,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支空降兵(伞兵)部队。

本来马旭作为军医,只要担负起跳伞训练的后勤保障工作就可以了。但想起了在黄继光遗体前立下的誓言,想到在朝鲜战场上受到的窝囊气,她向上级要求学跳伞,但全军1万多人没有一个女伞兵,首长不批准。

马旭急了,直接闯进师长的办公室。张治银师长考虑到马旭身高只有1.53米,当时体重还不到38公斤,而且新婚不久,也没答应。马旭实在没办法,干脆咬破手指当场写了一封血书:“如果我不会跳伞,就不配在伞兵部队当军医!”师长终于被她的真性情深深地打动了:“你先根据情况参加训练,如果你在训练场上比部队战士们跳得好,就让你登机!”

马旭是谁_马旭的传奇一生

马旭大喜过望,工作之余,就跑到训练场上拜跳伞教练为师,像战士们一样训练,时间不够,就拉着丈夫陪着她在月色下训练。“当时训练用的全是土办法,比如练防眩晕飞盘,就是一个用钢筋焊的二三百斤重的大圆盘,速度和方位完全没有谱,而且因为惯性太大,人力还无法控制,必须在别人的帮助下它才能起止。”每次从飞盘上下来,马旭都会吐得天昏地暗。好在半个月之后,她就慢慢适应了。

3个月后,部队用跳平台对战士训练进行考核,结果马旭连跳3次,每一次都是优秀,首长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正式登机跳伞。马旭说:“第一次跳伞,是和教练一起跳的。当教练带着我从飞机上一跃而下时,我并没有多么害怕,而是心想:天空再也不只是属于美国人的了!”

此后20多年间,马旭共跳伞140多次,创造了3项中国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马旭学会跳伞后,还多次教女学员跳伞:“我自己跳伞没有遇到过险情,几次遇险都因为女学员。”1962年春的一天,马旭带着一名女学员跳伞,这名女学员是第一次跳伞,特别紧张:本来教练带学员跳伞,跃出机舱后两人都应该四肢自然伸开,切忌纠缠。谁知女学员一紧张,早把规程忘到九霄云外,竟然死死地抓住马旭的双臂不放。马旭想伸手拉开阻力伞,但因双臂受困,根本做不到。马旭拼命想挣脱,但她越是使劲,对方抓得越紧。就这样,两人在空中一边纠缠一边急速下降:600米、400米、200米……跳伞一般最低要在760米打开阻力伞,然后通过阻力伞展开主伞。但眼看着两人就要坠落地面,阻力伞还没打开,很多人吓得闭上了眼睛。

情急之下马旭忽然想到,如果游泳遇到这种事,可以将对方打晕解脱,看来跳伞也只能用这种办法了。于是,她用肘部猛击女学员的脖子,女学员的手很快就软了下来。马旭急忙强行直接拉开主伞,但此时她们已经离地面太近,两个人都重重地摔在地上。

就是那一次,马旭不仅造成全身3处骨折,内脏也严重受伤,还没有生孩子的她不得不做了绝育手术……

马旭是谁_马旭的传奇一生

在跳伞实践中,马旭发现,由于跳伞时地面情况不明,而最先着陆的是双脚,所以伞兵的双踝最容易受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旭几次专程跳伞体会,甚至还拉着丈夫一起跳。通过反复试验,她和丈夫共同研制出一种跳伞专用充气护踝垫,伞兵可以在打开降落伞的同时打开充气护踝垫,着陆时就像踩在气垫上,从而减少反冲力,使伞兵脚踝扭伤基本消失。1989年,这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也是我国空降兵的第一项专利。

此后,马旭和丈夫又经过多次高原跳伞训练和水上跳伞训练,研制出“单兵高原供氧背心”,并于199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除此之外,马旭和丈夫整理总结自己的多年医务工作经验结合跳伞经验,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等专著,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因此她被称为“军中居里夫人”。

落叶归根:毕生积蓄捐家乡

1992年,马旭和老伴都办理了离休手续。但忙了一辈子的他们都闲不下来,便继续从事与伞兵有关的科研活动:“以前想学东西,总觉得没空。现在退了下来,忽然发现自己需要进一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也终于有了时间。”

马旭在自学英、俄、日语的同时,找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表示希望报考在职研究生。学校了解马旭的情况后,破格给她办理了研究生课程班入学手续。此后4年多,她一直坚持到校上课、学习。

由于没生下孩子,马旭曾不止一次地对老伴颜学庸表示歉意和遗憾,但颜学庸说:“和那么多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比,我们能活到今天,已经是无比的幸福,没有任何遗憾了。实际上,对我们这些甘愿为解放和振兴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来说,所有的孩子都是我们的后代!”马旭完全认可丈夫的说法:“你说得对,所有的孩子都是我们的后代。现在,我俩的月收入加起来近4万元,看病实报实销,已经够用了,所以我想把我们攒的1000万元全部捐献给家乡办学,你看怎么样?”颜学庸是贫苦出身,连父母葬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他表示一切听马旭安排。

2017年9月,黄继光生前部队在武汉举行纪念黄继光牺牲65周年的活动,马旭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活动。在这场活动中,马旭见到了多年不见的伞兵部队教练员,也是她的老乡金长福,便跟他说起想把毕生积蓄捐献给家乡的想法,并委托他帮忙联系家乡的政府。

金长福回去后为马旭联系,木兰县领导当即跟马旭取得了联系。老人再次明确表示了两个心愿:一是将夫妇俩的毕生积蓄1000万元捐给家乡办教育,二是希望自己和老伴去世后,骨灰可以回到家乡,与她的父母放在一起。

2018年9月12日,在木兰县教育局局长季德三的陪同下,金长福再次来到武汉:“我们来到老两口居住的黄陂区一处小平房,没想到老人家中的陈设极为简陋:有很多书和报刊,没多少家具,睡的床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沙发也是四五十年前的老式沙发,已经露出破麻袋和棉絮。他们穿的是部队发的军装,桌上盖着准备下顿吃的剩饭剩菜,就是两个馒头和半瓶老酱。老人捐的钱,除了部分专利收入,其余的都是从牙缝中省下来的啊!”

金长福和季德三都特别感动,次日,他们代表木兰县人民政府接受了马旭夫妇的第一笔捐款300万元。当他们到银行转账时,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转账金额太大,银行工作人员还以为老人遇到了骗子便报了警,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这只是老人的第一笔捐款,根据老人的承诺,他们2019年3月底还有一笔500万元的理财产品到期,预计明年4月捐出。同时,老人在其他银行还有200万元的活期存款也将捐出。这就是1000万元的由来。

笔者完成这篇稿子时,再次电话连线木兰县教育局局长季德三。他说,对于马旭老人这笔捐款的使用,经县领导研究决定,用于建设一个公共场馆,开展教育、文化活动:“我们对老人将一生都奉献给家乡和社会的做法十分敬佩,资金使用方案也会与老人沟通,经老人认可后才会实施,全程有审计部门跟踪,也会在政府网站上公开,请大家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