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营企业老板越来越媚官_一文解答
私营企业是幼小的,小到被轰轰烈烈的世界忽略,小到被宏大的历史叙事遗忘。
在介入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多些反思,我们惊叹民生维艰之下,普通大众的坚韧。每一个人都想通过“城市梦”—“奋斗梦”—“中产梦”进阶到更高的阶层,寻求生存的位置,并获取维系生存的资源。
但我们意识到,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随着主要经济利益格局的形成,“富二代”、“官二代”越来越让人们意识到在经济基础之上,所依附的社会阶层也固化了下来。
我们,曾经试图通过跨越阶层,来寻找生存的安全感,但无疑这样的努力愈加困难。即使实现了阶层的跨越,也会陷入更加难以克服的困境之中,因为欲壑难填。双重途径的失效将我们囚禁在“生存道路”和“生存意义”的危机之中,而这种危机,并不是通过简单意义上的阶层流动和制度变革,所能改变的。
民营经济希冀寻找不卑不亢的姿态,但是现实中,企业再大大不过官府,民营经济注定是野蛮生长,一如失根浮萍。
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
马云说,中国商人要学会和政府谈恋爱,但不要结婚。商业精英与地方政治精英的结构和利益的重叠,实际上很难独善其身。
很多民营企业主希冀与政府官员之间,达成博弈合谋,获取政府管制下的稀缺资源,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
当下中国的政治与市场关系,远非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距离型”的政经关系,而呈现为相互纠缠牵连甚深的状态,尽管不同区域的实际纠结程度,存在差异。中国的私营企业主,在获得经济地位后,希望表达参政议政的热情,获得阶层话语权,但是当他们的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政治上也有所安排时,其政治要求和表现则趋于平缓,甚至出现下降趋势,这是一条“倒U型曲线”。
今天,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主体自觉性、权利主张意愿、政治表达热情等群体属性的确已开始凸显。200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了“非公经济36条”, 使中国私营企业主在文本意义上,基本获得了相应的国民待遇。
但是,好政策总是被“绑架”,时至今日这些政策的真正“落地”仍有待时日,甚至对他们财富积累不信任的“原罪”追问,依然是困扰他们的某种间歇性枷锁。作为现实的破局之举,“经营政治”,被摆在了与其经营企业同等乃至更重要的地位。
今天,“做企业必须懂政治”,已是中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共识,做有中国特色的“市场政治家”成为其追求的一种境界。这些年,作为一种妥协姿态,执政者已经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不断地尝试边界突破,试图一定程度上,补偿新兴经济利益群体在政治分层中的不满足感,迄今已向企业家们开辟了不少的正式制度通道。
但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主,仍然感觉自己在夹缝中谋取生存空间。事实上,在中国制度下,中国商人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更不能形成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
民营企业在一些特定的领域里,确实面临着一道又一道的“看不见”的“玻璃门”,从而产生尴尬处境。由于受到各种壁垒的阻碍,民营资本无法流向高回报的行业和领域。
国进民退,央企、国企垄断,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难怪一年多前甚至有央企、国企有一部分人认为,民营企业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
民营经济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与国有经济的竞争中,是否存在屏障与体制内阻力? 从目前看,屏障和阻力还是有的。
事实上,中国国有企业不仅本身存在效率损失,而且由于软预算约束的存在,拖累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度。
地方政府,通过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对产业实施控制与保护,其背后存在着巨大的物质利益,大量宝贵的经济资源继续“沉没”在对一些国有企业的低效、无效的投资中。
在行政垄断下,竞争机制受到压制,资源配置效率被扭曲,在一个介于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环境中,行政垄断可能会更容易使得掌握公共权力的微观个体,与垄断厂商进行共同的设租及寻租,这将引发大规模腐败的产生。
地方政府与国企垄断相结合,会将民营经济引致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轨道中去,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不能忽略——地方政府干预地方经济的能力与动机、国有企业垄断,及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必将对辖区内民营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企业主们只希望,官方能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转变观念,祛除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克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条条框框,用新思想、新思路来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使民营经济发挥更大的经济效应。
无论姓公姓私,都是中国经济发展腾飞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下的中美贸易战困局中,更需要同心同德,抱团取暖,绝不是内斗自戕。
“体制内”工作由于“工作稳定,福利优厚”,成为中国新一代年轻人首选的就业去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得到一份体面的公务员工作。“体制内”就业的工薪收入并不算高,但它却因为“工作稳定,福利优厚”而被誉为“铁饭碗”。“体制内”部门要么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要么是管理国有资产的代理部门。“
体制内工作,往往掌握着相应的行政审批权和资源配置权“特权”。近些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热度持续升温,已然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大考”。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力逻辑的体认,甚至是对当权者的体认,这种体认不仅是知识性的,而且是身体和情感的。这种体认也体现在了大量广受欢迎的通俗文化作品中,比如近些年热播的《甄嬛传》和《琅琊榜》。
目前的报考公务员热,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现象,说明体制内人士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已经到了尽人皆知、趋之若鹜的地步。年轻人一窝蜂地往体制内挤,力求在体制内分一杯羹。而不是壮大中产阶层——说明中国改革已经面临一个非冲决不可的体制瓶颈。
如果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失去加入由民营企业家、白领、自由职业者、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等组成的新社会阶层的冲动,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一种悲哀!
有这么多的精英投身公共管理,对社会来说是喜是忧?“考碗”,是否可以被称为“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个翻版?
在当今中国,所谓“官本位”,即以“官”的大小来衡量价值的社会价值观,不仅死灰复燃,而且愈演愈烈。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上,一些地区和单位不仅出现了由精神万能向拜金主义转变,而且出现由拜金主义向拜官主义转变!
“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以遵照和践行官员的意志作为国家制度安排的核心准则。官尊民卑、官重民轻,实质是脱离人民群众,违背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封建社会“君本位”思想的残余,有悖当今社会发展主流价值的要求。权力至上,将做官、升官视为无上追求,在作风上,就是官僚主义。如今滋生官本位的土壤依然存在,行政管理部门便容易出现唯上是从、唯我独尊、懒政怠政、滥用职权、行政不作为等官本位腐朽现象。
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在一次演讲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朋友的爷爷让他放弃现在的工作去考家乡环卫局的环卫工人,月薪2000元,给上保险,但这个岗位是给编制的。
话说有一年,东北哈尔滨面向全国招聘的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环卫工公招,共11539人报名,最终录取的研究生共有7名。
"研究生当环卫工!"立刻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事业编制"环卫工"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大学生热衷体制内职位反映了怎样的大众心态?千万别觉得这很可笑!这还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在当下,中国已经建立起权力监督体系,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监督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监督流于形式的问题。现在不少人存在权力迷信心理,对官员的身份盲目崇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不少人一心想要攀附权贵,与上层领导“搭上关系”?
在这些人的字典里,大写的是“有权好办事”“权力就是福利”。在当前中国社会里,公共权力与市场能力,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体制内的好处越明显,表明权力寻租对社会的腐蚀性越大,改革也就越发迫在眉睫。
当年改革中敢闯敢试的勇气和实际行动正在衰减,中国的经济社会改革还远未"到位",资源集中和依附于权力的现象没有本质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