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旧社会的地主是怎样炼成的_旧社会地主的炼成

时间:2023-02-26 08:11:08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网上有人硬是主张,旧社会的地主都是勤劳节俭得道的。这,即使不是别有用心,起码也是天真无知想当然。 实际上,地主之中,有的人,开始就巧取豪夺,就象电视剧《福贵》中的龙

网上有人硬是主张,旧社会的地主都是勤劳节俭得道的。这,即使不是别有用心,起码也是天真无知想当然。

旧社会的地主是怎样炼成的_旧社会地主的炼成

实际上,地主之中,有的人,开始就巧取豪夺,就象电视剧《福贵》中的“龙哥”。还有的人干脆出门,找路子入强盗土匪的伙,整笔血淋淋的钱回来,买田置地。另有人在家过不下去,出门当兵吃粮,谋得官职,或立了军功,得了赏金,抱财而归,也可以有钱有势,田地不在话下。这个,毛主席的父亲,走的就是这条路。他当兵好多年,回家已是中年。买田经营,还爱经商。尽管如此巴奔,苦到老年,整个家业也只算得富农标准。旧社会的官兵,并没都象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那样,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而行军打仗,趁乱劫掠的也大有人在。当小兵小官,找到“机会”发大财,随之卷财离队暴富的,也不是没有。经商得利发财,买下大宗田地的也有。穷人根底,勤劳节俭致富的是少数。而且单靠勤苦,不是三年五载甚至十年八年可以变地主的。旧社会里,土地也很贵。靠肩膀锄头,苦钱合法购买。一个壮汉,即使不吃不用,好多年也难挣钱买一亩田地。所以,不管什么村里,地主总是只占少数。总不能说不是地主的人,都是懒汉吧!

旧社会的地主是怎样炼成的_旧社会地主的炼成

再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一点,新、旧社会同理。新社会的城市发展,项目开发等用地,有政策补偿,保障土地出让者的利益。“征地脱贫”,“征地暴富”的现象,传说也很多。尽管如此,征用土地都是矛盾重重,很多人觉得没了土地,有钱也悬心。为此,请愿的,上访的,甚至出现极端行为的,层出不穷。可想而知,旧社会穷人在没有公平保障的政治背景下,更不愿随便卖掉赖以生存或发家成地主的根基的土地。谁家卖地典田,都会被亲戚同族长辈等,视为“败家”行为,甚至被人不耻。事实上,旧社会里,靠卖土地翻身的,也根本没有。所以,旧社会里,你即使有钱,按当年的公平交易,合法程序买别人土地,也难心想事成。没有官场或宗法背景,没有黑白两道的后台,没有毒辣心肠和手段,不是遇上别人有心败家,不是遇上别人遭了砍竹子遇节的急难,不是瞅到了乘人之危的“好”机会,土地是不容易到手的。所以,土地的兼并与转移,总是充满血泪与罪恶。可以说,旧社会的每一宗土地流转易手,都有深刻而沉重的背景!

旧社会的恶霸地主,谋算别人的土地(也包括别的地主的土地),放高利贷,巧取豪夺。引诱人胡嫖滥赌吸毒上瘾,借赌资嫖资毒资,以田地抵换,算是文明的。恶毒一筹的,勾结土匪杀人全家或干掉家中关键男丁和顶梁柱人物。这个,沈从文的小说里就有。沈从文,可不是共产党。这类大文学家,其经典小说里的素材,都有生活原型。缺乏生活依据的小说,就是胡编乱造。说不上社会感染力。这类为文而文,缺乏社会根基的作品,大文学家是看不起的。串通乡保长,把别人家的强劳力拉“壮丁”。而且不让人真到部队,省得抬条枪回来或打仗立功当官回来更麻烦。直接出钱指使抓兵的人,半路干掉,说是逃跑被毙了。这个,《水浒传》里的林冲,就吃过类似的黑亏。内战背景下,随便给人戴顶“通共”、“匪谍”的帽子,也可整的人家破人亡,乘机霸占土地。 还有就是勾结官府,让你吃上官司。人抓进大牢,生不如死。逼你家卖地典田,变钱救人。 一下子让你从有田变无田,还欠一屁股债。

旧社会的地主是怎样炼成的_旧社会地主的炼成

还有人说开荒也可以成地主,这个,即使有,也是极端的个案。这除非遇上当地头面人物或宗法势力首脑特别开明。否则,你开荒都可以被戴个罪名。有势力而又心黑,在当地一手遮天的人,能等你去开荒,他不会先去口头霸占吗?

话又说回来,地主中也有好人,只是比例极少。说百中选一,也不为过。而且地主中的好人,都是事出有因。或者接受了进步思想,或者是饱学之士,世事参透。或者先辈积累了财富,到他手上只是守成。如果光靠善良,根本发不了家。我们村解放前就有一位,前几辈已是家大业大。到他当家主事时,对穷人倒真是厚道善良。遇上灾年,佃户要求少点租谷,他都基本答应。遇上穷得交不起租的人,也不过份为难。到了土改,他拥护政策,表态按土改政策办。还主动收拾家中金银细软,包括值钱的细磁餐具等,凑出许多。让长工一担一担挑起,交给农会和土改工作组。这样的地主,被新政府视为至宝。大力表扬宣传其开明进步,让他把长工挑来的衣服被笼全部又挑回家。说是生活资料,不参加土改,照样归个人使用。只留下金银地契,按土改政策办。村里的其他地主,无不被斗的半死。还有查出对穷人,对抗日,对革命有血债的,挨了枪子。可他全家,没被批斗,毫毛都没伤一根。他本人,还被请进县里,参加了工作,当了官(工商联领导)。文革期间,我还在县城街上见过此人。当时他正在一个商店里售货,身上袖套,围腰,全套装备齐全。服务热情周到,完全象个阅历丰富的老员工。他几个儿子在村里,虽然难免受到出身牵联。但因肯下苦,能钻研,还是混的不错。其中有个儿子学理发,有个儿子自学医术。有一技之长,过的也比一般人活络,体面。改革开放后,有个儿子做药材生意,很发。村里修路筹资,他一人就认捐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