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千余年前的中国人怎么搞环保_看完你就知道了

时间:2023-02-26 10:31:03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生态保护,话题很老。宋人虽然没有牛气的科技,无法写出空气质量报告,也不能检测水质、土壤,发现噪声、电磁辐射等对人的危害,但是他们在资源开发、尊重自然等方面的经验,

生态保护,话题很老。宋人虽然没有牛气的科技,无法写出空气质量报告,也不能检测水质、土壤,发现噪声、电磁辐射等对人的危害,但是他们在资源开发、尊重自然等方面的经验,对今天的人来说,仍然有借鉴意义。

千余年前的中国人怎么搞环保_看完你就知道了

保护野生动物

“顺物之性”的说法源自庄子。《庄子》云:“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把雉关进笼子,养作宠物,它的生存条件固然变好,却违背了它的自然之性。

宋代在生态上追求“顺物之性”,禁止或反对捕捉野生动物,这从两位皇帝的诏书中可见。

一是太宗皇帝下诏,“珍禽异兽,何足尚焉!荣采捕于上林,复幽闭于笼槛,违物类飞鸣之性,岂国君仁恕之心?既无益于邦家,宜并停于贡献。应两京诸州,今后并不得以珍禽异兽充贡举”。各位同志,就不要进贡那些珍禽异兽了,让它们飞在高天,奔于林野,自由自在,因为俺老赵虽居于万人之上,但是很仁慈!

二是宋真宗颁诏,谆谆教诲臣民,禁捕山鹧鸪“以为玩好之资”。

既要“顺物之性”,那就得尊重生命,于是“戒杀放生”在两宋很流行。

宋真宗治国水平不高,却心比天高,曾学秦皇汉武去泰山封禅。这皇帝发了个奇葩诏书,要求农民伯伯们在十月以后才能焚烧田里的野草以做肥料,这样可以避免烧死昆虫。

彭乘《续墨客挥犀》记载,王安石从不杀生,退休以后住在南京,每次看到别人捕了鱼或龟,总会买回来放回池中。

诗人陈与义,不缺钱,写过《放鱼赋》,记叙某人竭泽而渔,无数鲜活的鱼虾命在顷刻,老陈万分心疼,赶紧掏钱买下放生。

宋政府也积极推进该项工作,多次命令各郡县设立放生池,举行放生活动。宋代的戒杀放生思想,主要来自当时理学之“仁”的思想。当然,宋人并非不知变通,比如遭遇动物威胁时,还是以人为重。

陈尧佐说,他在担任潮州通判期间,万江硫磺村张姓母子濯于江边,为鳄鱼所食。陈尧佐命人捕得这鳄鱼,“诛其首而烹之”。还有,某年发生蝗灾,朱熹主张立即采取措施捕杀。

杀生可谓“不仁”,是“贱物而爱人”,没有体现“仁民而爱物”的思想。最佳的选择是人和物“全而兼爱”,具体来说,就是让野生动物和人类各得其所,各有合适的生存地域,互不干扰,互不争夺资源,和平相处,方能各得其乐。

千余年前的中国人怎么搞环保_看完你就知道了

反对改湖造田

宋代改湖造田,集中在江南,尤以宁波、绍兴等地为多。但是,改湖造田也造成了危害,宋人对此多有论述。比如:鞠仲谋的《连江县重濬东湖记》、郏亶的《吴门水利书》,舒直的《西湖记》《水利记》等,均对改湖造田提出反对意见。

一是改湖造田虽然貌似增加了良田和粮产,但是水旱调节功能减弱,周围农田易遭水旱之灾而荒芜歉收,粮食总产量反而减少。

二是改湖造田会改变当地的生物群落结构,破坏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导致食物总类减少。

三是改湖造田影响该生态系统为人類提供美感的功能。

千余年前的中国人怎么搞环保_看完你就知道了

宋朝时,黄河经常泛滥,河水淹没庄稼,冲毁村庄。中央不仅下诏疏浚河道,还号召广植堤岸树,以固堤防。堤上,疏植桑柘,可以系牛。

牛得凉荫而遂性,堤得牛践而坚实,桑得肥水沃,桑多则蚕壮。这就构成了“堤树—牛—土—桑—蚕”的小型生态系统,一举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