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是谁_戴安澜个人简介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机,日本帝国侵略者为了实现自己征服中国、征服亚洲的险恶野心,向中国人民举起了血腥的屠刀。
但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大危机时,中国军人里涌现了一大批勇于抗日的先烈,与日本侵略者抗争到底。
在众多抗日的英雄将领中,戴安澜将军可能是最特殊的一个。当时牺牲在抗日战场的将领,有不少是中将、乃至上将,而戴安澜只是一个国军的少将师长,却能在1942年牺牲后得到国葬的光荣待遇,就连毛主席都亲自为其写了挽诗。那么,戴安澜究竟经历了怎样可歌可泣的战火生涯?
1904年,戴安澜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的小康家庭,由于他的家庭文化氛围浓厚,因此戴安澜从小就饱读诗书,立下了以文报国的志向。但后来在他少年时,他见识到了军阀混战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踏上从军之路。1924年,戴安澜从老家来到广州,参加了黄埔军校的报名。
一开始,由于戴安澜身体瘦弱,因此未能通过入学考核,但他从军之心已经极其坚定,留在了当地继续锻炼身体,半年后,他终于通过考核,成为了黄埔三期的学生。毕业后,戴安澜直接进入了国军精锐第1军第1师,开始了自己的从军生涯。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安澜跟随上级部队在华北地区与日军展开多次血战,成为了日军眼中的硬钉子。在台儿庄会战中,戴安澜指挥国军第73旅成功阻击了日军的援军,为中国军队的总攻争取了时间窗口,鉴于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于其他国军将领相比,显得极其突出,因此戴安澜的提拔速度很快,最终成为了国军200师的师长,这个师是国军当时唯一的机械化师。
1939年,戴安澜跟随第5军进入广西作战,在南宁一带与日军正面交战。以往由于国军装备落后,因此和日军的正面交战往往败多胜少,而戴安澜凭借优秀的指挥,成功在昆仑关战役中重创日军21旅团,歼灭5000余名日军。
牺牲在异国
在昆仑关大捷后,戴安澜成为了国内的抗日名将,受到了无数赞誉,国民政府为他颁发了四级青天白日宝鼎勋章一枚,就连蒋介石都称赞他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所以他会获得如此大的功勋,除了本身夺回了昆仑关的巨大功勋,还有一个重大战果:他的部队击毙了日军少将中村正雄。
在搜查中村正雄尸体时,人们发现了他的笔记本,上面写道:我部21旅团在日俄战争中,曾经有“钢军”的美誉,这是因为我军的战斗意志远胜于俄军。但这次我不得不承认,我军面对的部队才更配得上“钢军”的称号。得到了来自敌人的敬佩,这让戴安澜一时成为了抗日将领的杰出代表。
1941年,日军在中国战场久战无果,面临着深陷战争泥潭的危机。于是,日军决定出动大量兵力开辟东南亚战场,切断中国与西方运输物资的生命通道。为了阻止日军的计划,戴安澜临危受命,负责带领200师前往东南亚的缅甸,协同当地的英军抗击日军。
到达缅甸后,戴安澜立马组织士兵建立了三道防线,接替了英军的位置。而此时,日军也已经集中了十余万的兵力,准备在缅甸和中国远征军决一死战。在开战前,蒋介石特意询问了戴安澜,究竟有无胜利决心,戴安澜回答:我即使打到只剩一兵一卒,也会固守缅甸的生命通道。随后,中国远征军和日军开始交锋。
1942年3月,缅甸战事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戴安澜的部队此时已经没有了任何后援,但他在家书里已经表达了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在5月的一场突围战中,戴安澜身先士卒,在丛林中和日军不断周旋,不幸身中数弹。5月26日,虽然他的部队已经距离国境线只有二十多公里,但他终究没能坚持到回国,最终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光荣的国葬
戴安澜不幸离世后,他的部下继续抬着他的遗体,冒着日军弹雨的火力,将他送回了自己的国家。此时,国内已经知道了戴安澜牺牲的消息,全中国都陷入了一片哀痛之中。这位刚刚在昆仑关大捷中重创日军的优秀青年将领,本应有着光辉的前途,结果就这样牺牲在了异国他乡,直到闭上双眼,都没能回到祖国的土地。
1942年7月31日,广西有上万名群众自发为壮烈殉国的戴安澜将军举行悼念仪式,许多人在这场仪式上都痛苦到昏厥过去。毕竟,是戴安澜将军亲手保护了广西的民众,让他们免遭残暴日军的毒手。
由于戴安澜在缅甸战事中做出了极大贡献,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为其追授军功勋章,这是第一位在二战中获得他国勋章的中国军人。国民政府也对他的英勇行为做出了史无前例的褒奖,追授他为陆军中将,并将他的名字列入了祀南京忠烈祠。
1943年1月,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国民政府为戴安澜在广西全州湘山寺举行了上万人规模的国葬,众人齐聚此地,悼念英勇牺牲的戴安澜将军,其中,共产党的领袖毛主席为戴安澜将军亲自写了一首挽诗,诗中“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一句,点出了戴安澜抗击日寇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对将军牺牲的痛惜。
在新中国建国后,虽然戴安澜的立场并不与我党一致,但他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相比于他的同僚,戴安澜对政治的兴趣不大,他是一个十分纯粹的爱国军人因此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每年的国家公祭日,都会有许多爱国群众来到他的墓前看望他,同时寄托自己对英烈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