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节怎么来的_风筝节的来历及习俗
清明作为节气,意思是清和明丽。清和明丽的日子,微风和煦,绿草如茵,正是户外游戏的最好时候。这个时节的游戏很多,诸如荡秋千、放风筝、斗草、蹴鞠、拔河等等,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聊清明“放风筝”的习俗。
放风筝作为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已经流传很久了。据考证,我国古代从元宵节后,放风筝活动可以一直持续至清明节,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
风筝的起源
风筝最初并不是一种娱乐工具。相传最早的风筝是春秋时期的公输般(鲁班)发明的木鸢,而这种木鸢是一种侦察工具。也有说法风筝是汉代的韩信发明的,他用纸鸢丈量未央宫的远近,打算挖一条隧道打进宫里去。
到了唐代,风筝才成为一种娱乐工具,但也只限于皇宫和贵族子弟游玩。清代记录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燕京岁时记》中就说:“五代汉季,李邺与隐帝作纸莺,于宫门外放之。”
一直到了北宋以后,放风筝才开始流行于民间,而且日盛一日,成为至今仍然盛行的民间娱乐活动。
风筝制作工艺的发展
风筝别称纸鸢,此外也叫风禽、纸鹞等。这些称谓都与禽鸟相关,总的来说,概括了风筝能飞的特点。而称作“风筝”这个名字,则不得不再一次感叹中国古人的浪漫。在制作技艺发展的过程中,有匠人突发奇想,能不能让丝竹之声响于天际呢?于是,他在风筝的顶部缀上了一个小竹哨,风筝在飞的时候,风入筒中,便发出如古筝一般的声音。后来,还有在风筝上装置简单簧片琴弦的,叫“鹞琴”,声音更是优美动听。
明清以来,风筝的制作日趋精巧,以至于曹雪芹不仅在《红楼梦》中多次描写了放风筝的情形,甚至还撰写了一部《南鹞北鸢考工记》,里面就记载了几十种扎、糊、绘、放风筝的工艺。(此书是否真实,尚有争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风筝,已经不只是一种娱乐用具,也成了一种工艺品,还出现了并不以施放为目的而是用来作装饰品的风筝。
放风筝的习俗
关于放风筝,不同的地方还有一些不同的讲究。比如有的地方放风筝忌讳断线,而断线的风筝落入人家会被视为不吉,要采取某些消灾措施。而在更广大的地区,春天放风筝时反而要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去,民俗的说法就是风筝飘走了,灾难祸患也就会随之飘去,一年都会平安吉祥。
还有的地方会将自己的苦恼事都写在纸上,然后将纸扎在风筝中放飞,让写着烦心事的纸随着风筝一去不复返。另外民间还有一个禁忌,就是来历不明的断线风筝不能捡。
因此,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成为古代人们节日辟邪的一道护身符。
放风筝的注意事项
1、选择空旷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放风筝起跑阶段没有足够的空间而导致碰撞。
2、选择没有电线、大树等障碍的地方:因为在这些地方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风筝挂在障碍物上,严重时候会出现触电等人身安全事故。
3、选择人少、风筝少的地方:人多不利于自己起跑,风筝多会很容易出现风筝线缠绕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