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的东山是指哪座山_东山再起的典故
“东山再起”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是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与“重振旗鼓”、“卷土重来”意思相近,都表示再度出山走向辉煌赢得胜利的意思;不过,“东山再起”虽然大家琅琅上口,经常挂在嘴边, 但若问到这个成语中有“东山”指的是哪一座山?相信知道的人不多!其实,“东山再起”背后有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来瞧瞧这句常挂在嘴边的成语有何典故。
▲成语“东山再起”中的东山是指哪座山?令人好奇!(示意图/翻摄自pixabay)
据史书《东晋》记载,“东山再起”中的“东山”其实是指浙江绍兴境内山阴县的东山,因与东晋名士谢安有关,故这座山又称“谢安山”;出生于世家贵族的谢安,是东晋时期政治家、大文学家,精通音律古籍,多才多艺且性情温和儒雅。
不过,出生于显赫大家族的谢安,年轻时对于做官并没有什么兴趣,于是,谢安便在一场大病之后,辞去朝廷授予的所有职务,选择只身隐居东山。
▲“东山再起”这句成语与东晋大文学家谢安有关。(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隐居东山的谢安,便与大书法家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过着“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期间东晋朝廷多次请他入仕建功立业,他都婉言谢绝。
然而,就在谢安年逾四十后,谢家显赫的状态已不再如初,父亲谢裒、兄长豫州刺史谢奕先后去世,兄弟西中郎将谢万也因北征失败,被免职废为庶人,陈郡谢氏一族再无重要的人物在朝。更令人担忧的是,东晋的形势岌岌可危,强大的前秦威胁着东晋王朝,大有一举南下讨伐并吞之意。
▲谢安故居。(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在此国家有难、家道中落的情况下,谢安决定应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邀请,出任司马,担当起名士的责任和使命。就在谢安赴任的当天,很多官员都为他送行,其中一个任职御史中丞的官员高崧开玩笑道,谢安,你一直高卧东山,今天到底出山了,可喜可贺!“东山再起”便由此而来。
谢安与桓温虽然政治立场不一致,但仍然非常相得,彼此都很推崇对方。后来桓温到了因立场不同,而打算杀掉谢安的时候,仍然对旁人称赞谢安不已。
谢安在桓温幕府不久,谢万去世,谢安以服丧为由辞职,不久又被丞相司马昱推荐为吴兴太守,任内百姓安居乐业。几年后,升为侍中。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族诛陈郡殷氏、颍川庾氏两家三支士族,贬斥武陵王为庶人,实际控制了东晋的所有州府,声势如日中天。
谢安与另外两家大士族——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王坦之、王彪之等人联合,与之周旋,并于咸安元年(372年)七月,简文帝病重之时,逼简文帝改写遗诏,阻止了简文帝,打算将政权拱手让给桓温的打算。
桓温后来病重,想让朝廷给他加九锡,让袁宏起草。谢安见了以后,总是借故修改,拖延时间,没几天,桓温病故,加九锡的事情,也就不再被提起了。
桓温死了以后,谢安为了调和晋室与桓氏的矛盾而颇费苦心。宁康二年(374年),谢安先以王坦之出领徐兖二州刺史而从桓氏取回徐州和兖州,然后又迫使桓温之弟桓冲出让扬州,转而任命其领荆州,谢安自领扬州(非今日之扬州市),终于达到“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目的,并取得了桓氏的谅解与合作,建立起一个相对牢固的防御阵线,共同对付北方的前秦苻坚。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尽管此时的谢安权力很大,但他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