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赵光义为何如此废柴_赵光义如此废柴的原因

时间:2023-03-13 09:57:33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对于历史故事,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些许。而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一个特别喜爱读书的人,尤其是读史书。 其中,毛主席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对于历史故事,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些许。而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一个特别喜爱读书的人,尤其是读史书。

其中,毛主席可以说最为熟悉的就是《二十四史》,而且毛主席本人不仅是读完了《二十四史》这样的大部头著作,更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点评,他对于历代王朝及其帝王的得失成败,都有着深刻的见解与评价,可以说是别具一格,与历代史家标准化的评价完全不同。

而要说毛主席对哪个皇帝印象最差,负面评价最多,可能并不是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反而是一个王朝开国的前期之君。他就是北宋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为何如此废柴_赵光义如此废柴的原因

对于宋太宗的评价,让我们先来看看《宋史》里是如何写的,在《宋史——太宗本纪》中对于宋太宗的评价是这样的:“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论焉。”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说宋太宗本人是好的,他在位期间的施政方案和表现出来的君主风度都是合格的,但是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却有些缺陷,比如宋太祖和他儿子的死以及对于他们的弟弟的死。

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了宋太宗有了些负面评价,但大致上宋太宗还是一个好皇帝。然而毛主席并不这样认为,他在读完这句话之后,只是批注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而毛主席之所以给出这样一个评价,就不得不牵扯到一桩历史悬案之中了。公元976年11月14日的深夜,宋太祖在宫中离奇暴亡,史书称之为烛影斧声。而按照中国封建王朝历代继承的传统,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少数没有儿子的多采用兄终弟及。

然而,宋太祖驾崩后,继承大宋皇位的不是他的儿子,反而是他的兄弟赵光义。固然宋太祖死后宋太宗继位,这与宋朝前期著名的金匮之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宋太祖暴亡的当夜寝殿内只有宋太祖与宋太宗兄弟二人一同饮酒,而就在宋太宗离开寝殿之后,宋太祖离奇驾崩。这件事本身就为宋太宗的继位合法性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更何况帝王家的爱恨情仇历来就是中国民间百姓最爱讨论的事情,于是关于宋太宗到底是不是弑兄继位的讨论进行了将近一千年之久。

正史上对此事鲜有提及,有也只是一笔带过,但野史关于这件事的讨论却是五花八门,并且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宋太宗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哥,从自己的侄子手上夺取了皇位。因为在这之后,宋太祖的几个儿子都在宋太宗在位期间去世。而野史的说法,显然符合了毛主席心中的想法,因此关于宋史给宋太宗的评价,毛主席本人是不屑一顾的。当然,我们结合宋太宗继位后的各种做法,我们也能很容易看出来,毛主席的“不择手段,急于登台”的点评并不为过,因为宋太宗确实是这样做的。

赵光义为何如此废柴_赵光义如此废柴的原因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因为皇家的权力斗争中采取这些阴险方法夺取权位,而让毛主席瞧不起宋太宗,还是不够的。真正让毛主席瞧不起宋太宗的事情,是宋太宗本人在军事上的一系列失败行动。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发生在雍熙年间的北伐。

自唐末以来,北方的契丹就俨然逐步发展为了一股庞大的游牧势力。等到后晋时代,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得到北方契丹人建立辽国的支持,不惜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请求辽王朝出兵,帮助他建立王朝。

自此,燕云十六州就变成了辽国的领土,而这也就此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后晋之后的每一个王朝都渴求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作为中原地区的屏障,以此来保卫国家。而宋朝也不例外,可以说整个北宋从建立到灭亡这一期间内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从契丹人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

宋太祖只是基本上平定了整个中原地区,尚未完全完成统一,不仅存在部分割据势力仍然威胁着北宋统治,还有着北方契丹人的威胁,以及未被收回的燕云十六州。而宋太祖原本的打算是休息一段时间后再行统一之事,然而宋太祖过早驾崩,打断了他的计划。宋太宗继位之后,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以及体现出自己的能力并不弱于宋太祖,因此开始了筹备进攻辽国并伺机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

赵光义为何如此废柴_赵光义如此废柴的原因

很快,宋太宗期待的机会就到来了。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公元979年),宋太宗平定北汉割据政权,宋军上下士气高昂,斗志昂扬。而此时宋朝又在白马岭之战中击溃了支援北汉的辽军。踌躇满志的宋太宗此时心里想的是既然自己能够战胜辽国一次,那就肯定战胜第二次,第三次,从而夺回燕云十六州,完成真正的统一,做到超越宋太祖的功绩,从而让朝野上下质疑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压制下去。因此宋太宗不顾此时宋军刚刚经历大战之后身心俱疲的客观现实,急于求成,要求宋军上下全力进攻,夺回燕云十六州。

然而此时大战结束,宋军上下均未得到应有的封赏,基层的将士们大都不愿意出战,只是迫于宋太宗的威势无人敢言。但当时宋朝军中的诸位老将,由于作战经验丰富,因此绝大多数都比宋太宗本人冷静得多,他们之中部分以大军云集、粮草储存不足,将士们未得充分犒赏且平定北汉时间过长,辽国可能已有准备为理由,请求宋太宗整顿备战后再发兵燕云。然而自满的宋太宗认为宋军斗志高昂,且辽国经历大败,燕云有为汉家故地,只要战胜辽国民众必然望风而归、燕云十六州也可传檄而定,拒绝了众将的意见。

之后,宋太宗下诏调派京东、河北诸州的储粮,要求他们在限期内运至镇州北面的行营以备军队供应。当时跟随出征的六军,有的没有按时前来集结,宋太宗大为光火,要处死其将领,被手下谏阻。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宋太宗此人性格急躁,不够沉稳,同时也欠缺智谋,没有大局战略意识。毛主席在读完这些之后也这样评价宋太宗:“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

赵光义为何如此废柴_赵光义如此废柴的原因

太平兴国四年六月十三日,宋太宗自镇州发兵,十九日抵达金屯台,在当地招募了数百人作为向导,二十日抵达易州,渡过拒马河进入辽国境内。当时辽国的易州刺史刘宇和涿州判官刘厚德相继投诚宋军,献上易州、涿州。宋太宗大为兴奋,当即下令宋军迅速推进,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宋军就抵达了幽州城南。

当时留守辽国南京(宋朝称幽州,辽国称之为南京析津府)的守将是韩德让以及耶律学古,另外还有在城北驻扎的耶律奚底与萧讨古。之后宋军大军抵达,击败耶律奚底、萧讨古和乙室王撒合军,斩获颇多,同时还生擒了五百余名辽军。宋太宗颇为得意,因此轻敌之心更加加重。

很快,宋军就完成了对幽州城的包围。这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辽国都城,朝野上下听闻辽南京被围后朝野上下大为震动。辽景宗耶律贤听闻南京被围后急遣宰相耶律沙率军救援,同时辽国名将耶律休哥又主动请缨,要求出战宋军。辽景宗便用耶律休哥替换耶律奚底,统领五院军之精锐赶赴前线作战。

宋军仓促出战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由于战前准备不足,且宋太宗过于自信,宋军围困幽州多日仍然难以攻下幽州城,宋军的士气因此逐渐低落,史书记载“将士多怠。”很快,辽军大将耶律休哥所率的大军就抵达了幽州城附近。宋辽两国的大战一触即发,也正是这场战争,将宋太宗的无能与废柴,体现得淋漓尽致。

赵光义为何如此废柴_赵光义如此废柴的原因

双方刚一接触,在宋太宗的亲自督战下诸将奋起进攻,双方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辽军力战不支选择撤退。然而宋军虽胜,但此前的多日围攻,已让宋军将士身心俱疲,再加上鏖战一上午,宋军已是强弩之末。而以逸待劳的耶律休哥,趁宋军傍晚整顿之时,耶律休哥亲自率辽军主力突然杀出,辽军士兵个个手持火炬直冲宋军大营,宋军上下不知敌军多寡,看见大量辽军直接从附近杀出,纵使是宋朝最精锐的部队军士,见此情景仍然是心里已然畏惧了三分。

宋太宗也恐惧自己被敌军包围,故而不敢正面迎敌,急令宋军回撤,打算利用高梁河的有利地形抵抗辽国的进攻。但是耶律休哥怎么可能给宋军这样的机会,他迅速收拢之前的败军,之后调派自己手下的精锐骑兵,乘夜晚包夹宋军,实现从两翼包围的夹击之势。而处在城中据守的耶律学古听闻援军已经抵达,也迅速打开城门派军列阵,对宋军完成包围。此战十分激烈,辽将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披三创仍然冲阵在前。(ps:古籍中的创就是负伤)

此时宋军才反应过来自己已经被辽军包围,再加上辽军攻势凶猛,宋军被迫只得后退。然而撤退向来是最考验指挥者指挥水平的,一旦指挥不得当,那么有序地撤退将变成无序的溃败,而显然宋太宗并不是一个具有指挥水平的军事家。宋军将士听闻撤退的命令下达后,早已低落的士气瞬间崩溃,大军一败千里,土崩瓦解,死者多大万余,连夜抛下各类粮草辎重南撤,溃不成军,而宋太宗也在乱军之中同宋军诸将走散,宋军诸将也无法找到自己手下的军士并加以整顿,宋军之前在燕云取得的优势就此全部丧尽。

赵光义为何如此废柴_赵光义如此废柴的原因

宋太宗身边的近臣看见情况危急,觉得宋太宗有被俘的可能,于是在慌乱之中寻到一辆驴车让宋太宗乘坐,向南逃亡。很快宋太宗就撤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但过了几日,他发现大军仍然没有撤回,并且听闻军中有打算拥立宋太祖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的流言。宋太宗可不敢拿自己的皇位去赌博,于是他急忙下诏让前线将士回撤。宋军第一次北伐也因此以失败告终。

而宋军在高梁河战败一事,《宋史》中是这样写的:“帝督诸军与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午,班师。”但是对于宋太宗的狼狈逃亡之相却没有仔细描写。而毛主席在看到这段话时却毫不留情地批注道:“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可以说是对宋太宗批判到了极致,此处的大意为:宋太宗不仅不会用兵,同时也不擅长反思总结,不懂得归纳收集辽军作战特点,战术风格,同时也不清楚辽军的打仗的方式,因此多次重复同一个错误,让辽军多次“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从而葬送了宋朝建国以来积攒下来的大量有历战经验的老兵,从而让宋朝丧失了最好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

至于毛主席说宋太宗不吸取教训,则可以从这高梁河之战后的另一场宋太宗策划的北伐战争中体现出来。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在经过几年准备后,听闻辽国皇帝耶律景驾崩,刚刚登基的新皇帝只有十二岁,正处于主幼国疑的状态,宋太宗再度决定发兵征讨辽国,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

此战,宋朝可以说是出动了自己几乎全部的精锐主力,宋太宗此次兵分三路其中第一路由曹彬、米信率领,是宋军的精锐主力,号称有十万之众;第二路由田重进率领;第三路则由潘美、杨业率领。此次作战,宋军开头仍然是一帆风顺,诸路皆有捷报传达,曹彬一路迅速攻克固安,田重进于飞狐北部击败辽军,潘美杨业在西陉攻克寰州。之后没多久,曹彬又攻克涿州,潘美杨业攻克朔州、下应州、破云州。同时,宋军又在新城大败辽军。

赵光义为何如此废柴_赵光义如此废柴的原因

但辽朝方面的反应也十分迅速,太后萧绰调派耶律休哥再度迎战宋军。而此时的宋军虽然进展顺利,但是由于潘美、杨业一路屡立战功,导致主将曹彬担心战功被抢而冒险轻率地深入到了辽国腹地之中,宋军的战线被拉的很长,后续的粮草补给难以维系。而耶律休哥发现了宋军的这一弱点,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耶律休哥明白,时间在辽军一方,于是耶律休哥下令部队尽量避免同宋军主力开展决战,同时派出游骑袭扰宋军粮道,同时坚守不出,等待宋军弹尽粮绝撤退之时再伺机进攻。而这是个很明显的阳谋,但是宋军并没有办法应对辽军的这一举措。

无奈之下,曹彬只得率部撤退。而耶律休哥见到自己等待的机会已到,于是率军大规模开展反攻,再度击溃宋军。宋军此战再度损失大量人马,粮草辎重。而宋军其他路看见主力溃败的如此彻底,也不得不被迫撤退。而在撤退的路上,名将杨业殉国战死。自此,第二次北伐就这样以宋朝的彻底失败宣告结束。此战过后,宋军的主力再无法同辽国抗衡,宋朝大量精锐战死,从而让宋辽两国的战略关系从进攻转向防守,并最终导致宋对辽的关系逐步走向畏惧。同时也对宋朝的内部政局造成了影响。

而当毛主席读到《宋史卷五太宗本纪二》关于雍熙北伐的内容时,他曾这样批注道:“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这同他批评赵光义的“不知兵”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毛主席对于辽人的这种“诱敌之策”的赞赏,其实也来自于毛主席本人的战略指挥习惯。

赵光义为何如此废柴_赵光义如此废柴的原因

众所周知,毛主席指导我军游击战的那十六字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的战术同耶律休哥的诱敌后再待机歼灭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毛主席在品读《宋史》时所写下的批语,不只是他本人的一种读书体会,更有他本人对于指挥艺术的理解。

同时,毛主席本人对于诱敌深入这个战术也是十分重视的。在某次的讲话之中,毛泽东曾同他人讲述:

“打仗,诱敌深入的作战方式也是很重要的。我最近在看历史书,我发现古今中外,但凡能够做到诱敌深入的,基本上都能把敌军全歼了;相反,如果一开始节节胜利,无所顾忌的深入敌军腹地作战的,很容易就会吃败仗。宋朝第二个皇帝赵光义,经历过苦战好不容易灭掉了北汉,攻占了太原,接着同辽国打仗,深入到今天的北京附近后,就被敌军一个反击打得大败。……总之啊,不让敌人打些胜仗,尝到一部分甜头,他们就不会来了,这些事啊,我们还是要多研究才好。”

由此可以看见,赵光义在作战指挥上的无能和他狭小的器量,就注定了他的成就不会太高。毛主席可谓是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