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发生了什么_一文揭晓答案
1945年8月29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两党在重庆围绕着中国的未来发展展开了一次会谈,史称“重庆谈判”。
在这一场谈判中,国民党利用天下民众对和平的期盼之心,试图借谈判将破坏和平、挑起内战的责任推到中国共产党头上,不仅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赴“鸿门宴”,更是在谈判上处处压制中国共产党。
在谈判中,蒋介石一度试图把毛泽东扣押在重庆,然后向解放军开战。但是考虑到国内国外的影响,蒋介石放弃了这个决定,与毛泽东达成了“双十协定”。
尽管双方达成了协定,但是局面并没有就此和平。1946年3月31日,杜聿明向我军攻击,并且攻击我军破坏”和平协定”,为此林彪发出了那一封著名的电报:
毛主席:
敌人和谈是个阴谋。蒋介石企图利用和谈,在关内停战,调集精锐到关外大打,先解决东北,再像磨盘那样南北夹击我们。恐怕还得立足于打,立足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是我对和战的根本性意见,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
这一紧急电报在发出去之后,林彪就立马后悔了,认为自己的措辞有些不当,竟然说“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这样的话。
对于林彪的这一封电报,毛泽东并没有任何回复,只是收起来这封电报暗自揣摩、谋划未来。
为什么林彪认为和谈是个阴谋?为什么谈判注定会破裂?林彪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局势而发出的这封电报?毛主席在收到这封电报之后考虑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考量?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为何谈判注定会破裂?
重庆谈判只有两个核心问题,那就是解放区范围以及中共军队编制人数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核心问题,是一个执政党立足的根本,也正是两党的核心利益冲突点。
没有解放区,党机关放到哪里?放到“国统区”吗?到时候蒋介石用保安队、警察就能治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保持独立自主?必然会处处受制于人。
于是共产党提议让共产党人担任山西、山东等五省解放区的省主席,同时让共产党人担任广东、湖北等六省的辅助以,以及北平、天津、青岛、上海四个特别行政市的副市长。
对于这个要求,蒋介石看都没看就直接否了,他只接受共产党人可以加入政府工作,能不能胜任还需要考察,至于担任省主席这件事上想都别想。
至于中共军队编制人数这个问题,那就更加重要了。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有262个师,他们愿意把部队整编为16个军,也就是48个师,这裁军力度十分之大,诚意十足。但是蒋介石并不满意,他只允许共产党保留12个师,而且永不扩建。
共产党的诉求和蒋介石所允许的条件相比差太多了,所以双方都不满意对方的条件,谈判直接陷入僵局。事实上,这两个问题就是核心问题。政治家的许诺从来空头支票,自古至今誓言的存在就是为了背叛而诞生。
为什么叫一诺千金啊,不正是因为守承诺的人古今罕见吗?相信政治家的许诺,那简直是愚蠢至极,相信蒋介石的承诺,那更是愚蠢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昔日鸿沟和议,项羽相信了刘邦,结果呢?“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经验怎么来的?难道不是因为楚霸王乌江自刎而留下的警示吗?
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怎么来的啊?不是因为蒋介石背叛了大革命,对共产党人下屠刀吗?陈独秀有没有相信蒋介石?相信了,但是结果呢?共产党险些“亡党”,就连毛泽东在日后总结“四一二”的时候都感慨:“大革命的“亡党之痛”提醒我们,要国民党进步,没有斗争是不行的。”
1938-1940年,国民党大量制造摩擦,把屠刀挥向共产党人,制造一个又一个惨案,平江惨案、晋西事变,种种罪孽罄竹难书。
共产党有没有相信蒋介石?相信了,但是蒋介石不值得相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及1938-1940年制造的摩擦用事实,用鲜血告诉了共产党相信蒋介石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
在与国民党相处之中,一定要切记自身必须保持“斗争的力量”,也就是军队。失去了军队,那么就会像各路军阀一样,陆续被蒋介石逼下野,甚至被暗杀。
在这么核心的问题上双方都坚持不肯退步。负责督促两党和谈的美国大使赫尔利在中国待了一年,但是仔细一算,双方的矛盾他好像没解决多少,面对两党都不退步的局面,赫尔利十分郁闷,当年自己在美国人民面前拍着胸脯保证能促成国共合作,但是现在貌似国共并没有合作的迹象,反而摩拳擦掌大有掀桌子干起来的意思。
1945年9月17日,赫尔利给双方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双方尽快达成和平协议,让自己回国交差算了。别管你们真和平还是假和平,你们随便搞个书面协定,我回去复命算了。结果双方依旧没谈拢,最后赫尔利黯然回国,之后再也没有过问过中国政治,也再也没有来过中国。
之后虽然双方还是搞出了一个“双十协定”,但是谁都知道,这个和平持续不久。因为双方都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不解决核心矛盾怎么可能迎来真正的和平。但不管怎么说,这份协定给重庆谈判画上了一个句号,也给民主人士、天下苍生一个盼头。
当时中国共产党有120万党员,领导一万万人民,同时组织了120万人的军队、220万的民兵。如果贸然对共产党开战,那么很容易陷入不利的境地,于是蒋介石利用了共产党人、民主人士、黎民苍生对和平的期盼之心,签订了这一份协定,表面上是和平,实际上是缓兵之计。
这是国民党给毛主席下的套,希望毛主席放松警惕,同时利用这段时间整肃军备、污名化共产党、强化国民党的统治地位,然后等待时机降临后,向解放区开战。
蒋介石的策略是有根据的,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民党接受了大量的日械、伪军,这股军事力量直接影响了国共力量的平衡。国民党手持400万军队,陈诚直接放话三个月解决共党问题。
野心勃勃的蒋介石十分自负,他在日记中写道:“断定其人决无成事之可能,而亦不足妨碍我统一之事业,任其变动,终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东北的争夺尤为重要。要知道陕北土地较为贫瘠,人口也比较稀少,根本无法和那些人口大省相比。而国民党占据南方数省,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双方的体量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
在这种情况下,我党制定了挺进东北的战略,意图在东北建立一块安全、稳定、富足的根据地,然后以此为跳板,可以与华北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共同夹击国军,然后将解放区连成一片,对南方的国民党形成压顶之势。
也正是因为东北的重要性,国民党也十分重视东北,派遣杜聿明来接收东北,试图扫清在东北的共产党军队,东北的局势也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林彪基于什么局势而发出电报?
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如果我们有了东北,大城市和根据地打成一片,那末,我们在全国的胜利,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了。---毛泽东
毛泽东的这一番话重点突出了东北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林彪对此心领神会,开始带领部队在东北建设根据地。但是当时的苏联向美国所妥协,认可了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这不得不使我军“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意思就是让开那些大城市,扎根于县城、农村,把共产党来到东北的消息传递给广大民众。受东北抗联的影响,东北的民众对共产党的军队十分有好感,因为在当年日本侵占东北的时候,国民党军一枪不放跑了,只有共产党的军队仍旧留在东北打游击。
在老百姓的帮扶下,在东北建设根据地的工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唯一比较麻烦的就是来自杜聿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军事威胁。
作为一代抗日名将,杜聿明可不是酒囊饭袋,他所带领的第五军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战斗力十分强悍。而且第五军还是国民党最早组建的现代化装甲部队,绰号“铁马雄师”。这样的机械化部队在东北平原机动性十分高,而且缺少重火力的我军也很难吃掉强大的装甲部队。
在初期,林彪一度避其锋芒,被迫收缩防线。东北的革命根据地一块块减少,局势也开始变得诡谲起来。当听到和谈的消息之后,林彪感到颇为不解。别人不知道,难道毛主席不知道东北的重要性吗?我们一路从井冈山走过来,听过蒋介石多少许诺,蒋介石这种人能信吗?而且之前还多次提及东北的重要性,让我带人在东北建立根据地,为何现在又和谈?
林彪对和谈是不抱任何幻想的,他认为战场上打不赢,那么谈判桌上说再多也没用。尤其是对于蒋介石,只有真正在战场上击败他,他才能好好地坐下来听你说话,否则免谈。而此时东北局势紧张,杜聿明明明是横扫之势,但是国民党却突然跑过来说要和谈,这难道是他的本心吗?
而杜聿明攻击我军,此举更是昭然若揭,敌人并不想和平!考虑再三,林彪认为这只是缓兵之计,因为杜聿明的第五军并没有完整登陆,国军仍旧在陆陆续续地向东北战场投放兵力,一旦国军整肃军备完成之后,东北的共产党军队将面临毁灭性打击。于是林彪一方面和干部们分析东北局势,强调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并且一再推进“一点两面”、“三三制”的战术战略。最后,林彪更是表示:没有自卫战争的胜利,就不会有真正的和平。
另一方面,林彪紧急向延安发电,向毛主席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和谈是敌人的阴谋。蒋介石把东北放在首位,希望通过和谈的方式稳住我军,避免华北地区的我军断了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后路。然后把大军投放到东北地区,在消灭东北地区的共产党军之后,掉头攻打华北地区,与南方的国民党军共同夹击山东、中原地区的共产党军,最后合力攻打延安。
林彪的措辞十分激烈,甚至说道“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在我看来,一向谨慎的林彪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也有点担心,以至于措辞不当。事实上林彪发出电报之后就有点后悔,认为自己措辞不当。
只不过毛主席并没有回复这封电报,也没有批评林彪措辞不当,而是暗自思考。
毛泽东的考量
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林彪和毛泽东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林彪在东北军政一手抓,可以说是东北区最高负责人,但是毛主席负责的是全国解放区的军队和党中央的事物,林彪出问题只是东北出问题,但是毛主席这里出问题,那全国解放区都会受影响,所以毛主席不能随随便便的决策,他也需要考量一下。
首先论军队人数,共产党只有一百多万军队,那两百多万民兵还为全部完成训练和政治教导,和正规的野战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而国民党有四百多万军队,兵精粮足,德械、美械、苏械、日械师应有尽有,更是有飞机,占领绝对的制空权。
这只是明面上的军事实力,而解放区、国统区的经济差距、人数差距也会影响军事实力,双方动员征兵的力量完全不同。国民党占据富庶地区,而共产党占据贫瘠之地,根本不能长期与国民党对峙,耗就能耗死自己。
国内的实力差距是一方面,而国外的影响又是一方面。在当时美国是支持国民党的,不仅给了国民党大量援助,更是利用其影响力迫使苏联妥协,强迫苏联认可国民党的统治地位,并且把关东军的武器装备移交给了国军。
力量悬殊大,国外没有支援,如果再失去国内民众的支持,那么此战不容乐观。毛主席知道和谈是阴谋,但是他还是要被迫陪蒋介石和谈,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在演戏,那也要好好演给老百姓看。
至少让老百姓、民主人士、国民党中的左派看到共产党是希望和平的,同时为了和平也可以做出牺牲,毛主席不畏困难深入虎穴谈判就是最好的体现。
林彪考虑问题往往局限于军事,这一次是这样,抗美援朝时也是一样。他与毛主席的角度不同,毛主席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问题,明白争取政治支持是多么重要的事,所以一再妥协忍让,为的就是争取大众的支持,让蒋介石引起众怒,从而孤立蒋介石。
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毛主席这一番话直接道破政治本意,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尽可能的削弱敌人的力量,孤立敌人。等把政治搞好了,那么经济、军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政治的延伸,军事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把军队而民众的关系搞好了,革命根据地建设好了,那么将无往不利,这是毛主席在这么多年斗争中总结的一条经验。于是毛主席配合国民党,颁布了“停战令”,号令全军停止战争。
此举让我党占据舆论的高地,同时全军战士、根据地也得到了喘息之机。要知道华北的革命根据地经历长期的抗战,侵华日军的历次“扫荡”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发展,趁机搞搞恢复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于是我军停止“减租减息”的政策,而是在根据地开展“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赢得广大农民对我军的信任,为进一步发动农民群众巩固解放区而做准备。
只不过蒋介石根本不给我军机会,1946年6月,在经历半年的修养后,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开战。中原野战觉被迫全线撤退,史称“中原突围”,而就此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蒋介石掀起的内战也被口伐笔诛,举国上下都对蒋介石有所微词。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国军根本无心作战,而这些国军陆续投诚、起义,也是双方力量发生改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道理蒋介石不会懂,当然他也没有机会再懂了,解放战争之后他被迫离开大陆,从此再也未能回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