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最屈辱的停战条约是什么_俄国最屈辱的停战条约详情
俄国最屈辱的停战条约是什么?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同盟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以割地赔款的方式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期间,英法为什么与沙俄产生了矛盾?
很简单,就是列宁试图退出二战,英法不允许俄国随便退出。
当时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得到人民支持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宣称会退出一战。
沙俄为了对抗德国,被迫参加一战。
然而沙俄军队的训练差劲,装备低劣,勉强可以同奥匈帝国对抗,完全不是德军的对手。
沙皇尼古拉二世优柔寡断,多疑善变,不善于用人。面对前线将军连连失利,沙皇不去任命更有能力的将军,竟然跑去亲自指挥。沙皇是个能力平庸的政客,对军事更是不了解,他的指挥只能让俄军雪上加霜。
开战以后,德军执行格里芬计划,首先集中主力,猛攻西线的英法。
1914年俄国趁机在东线攻击,一举杀入德国东普鲁士境内,逼近柏林。
德军主力赶来以后,迅速击溃俄军。俄军瞬间损失25万人,溃退到俄国境内。
1915年德军无法在西线获得决定性胜利,转向东线战场,试图全力击溃较弱的俄军。
德奥军队出动几十万大军,连续猛攻8个月。
俄军被打的丢盔弃甲,损失170多万大军,丢失大量领土,战线后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国家在欧洲的领土沦陷了大半。
随着连续的溃败,俄罗斯国内由于负担巨额军费,薄弱的农奴经济几乎破产。
以军工生产来说,俄罗斯连最基本的步枪都无法保证供应。
到了1916年时,俄国平均每月生产11万支步枪,只达到实际需求量的55%。每月20万产量的目标,直到俄国退出一战,都没能实现。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沙俄很多士兵竟然是拿着一柄刺刀作战的,并没有步枪。
1916年,沙俄孤注一掷发动布鲁西洛夫攻势。结果70万参战军队损失了50万,伤亡率极高。
由于前线伤亡率非常惊人,沙俄士兵普遍厌战,认为是沙皇将他们作为可以消耗的炮灰。
小说《日瓦戈医生》中,记载了一个真实的事件:这是几辆没有弹簧的双轮轻便马车,向上颠动着急驶过来,给包扎所送来了伤员,把这些木走运的人的骨头架子差不多都颠散了,五脏六腑都要翻个个儿。包扎所只能作些简单处理,很快打上绷带,有些特别紧急的也只能作些简单的手术。这些伤员都是半小时以前炮火稍停的时候,从堑壕前面的开阔地上运下来的,数量多得吓人,其中半数以上昏迷不醒。担架上抬着一个伤势特别吓人、血肉模糊的不幸者。一块炸开的炮弹壳碎片把他的脸炸得不成样子,嘴唇、舌头成了一团血酱,可是人还没死,那块弹片牢牢地卡在削掉了面颊的那个部位的颌骨缝里。这个重伤员发出轻微的、断续的呻吟,完全不像是人的声音,听到的人都会觉得这是在请求尽快了结他,解除这不可想象的拖长的痛苦。
护士仿佛看出,旁边走着的两个轻伤员在这种呻吟声的影响下,正准备徒手从这人的面颊上把那块可怕的铁片拔下来。
“你们要干什么,难道能这样?这得外科医生来做,要用专门器械。但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个必要。”
戈尔东在心里说:“上帝啊,上帝,请把他召去吧,可别让我怀疑你的存在!”
眨眼之间,就在上台阶的时候,这个血肉模糊的人喊叫了一声,全身一抖,就断了气。
这种惨剧每天都在发生,很多士兵不愿意为了沙皇和贵族老爷们送死,带枪逃亡甚至直接兵变。
在布鲁西洛夫攻势中,至少有6万名沙俄士兵成为逃兵。
一战爆发前,沙俄拥有142万军队,到1914年底已经扩充到650万。此后3年,历经19次动员,至沙俄退出战争,前后一共动员了1580万人。
沙俄人口只有1亿多,也就是说几乎动用了一切适龄男人上战场。
战场上的沙俄军人,基本人人都反对继续进行这种同归于尽的作战。
前线如此,后方也好不到哪里去。
沙俄是欧洲的老牌大国,也是资本主义大国,实力却较弱。
1913年,俄国的工业产值仅为法国的四成,英国的两成,德国的六分之一,美国的十四分之一。就产量而言,1913年俄国煤炭产量只有3600万吨,而德国达到2.77亿吨,英国为2.92亿吨,美国为5.17亿吨;俄国生铁产量为460万吨,而美国为3146万吨,德国是1931万吨。按人口平均产量计算,俄国的数据就更不能看了。
战争重创了沙俄的工业,大量工厂倒闭、停业,工业产量急剧下降。工人们大多上了战场,留在后方的难以拿到工资,超过百万工人罢工、游行,抗议无法生存。
以工业的命脉铁路来说,本来的落后和战争导致沙俄铁路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在严寒暴雪等极端天气条件下,蒸汽机车和车厢数量不足,铁路调度和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被无限放大。交通运输体系的混乱和瘫痪加剧了前线和后方燃料和粮食供给的紧张局势,进而引发了严重的粮食和燃料危机,并最终导致社会局势动荡和革命的发生。
沙俄的农业,也是一片萧条。农民被赶上战场,落后的沙俄农业却高度依赖男性壮劳力。缺乏男人的沙俄农村,立即出现农业播种面积和粮食收获量的剧烈下降,战争后期前线和后方的粮食供给形势紧张。军人都在饿肚子,更别说普通老百姓。
总之,沙俄全国局面一片混乱,沙皇已经无法控制大局,贵族阶层都开始试图推翻沙皇。
首先二月革命爆发,随后十月革命爆发。
上台之前,列宁就宣传必须退出一战,得到无数俄国人民的支持。但是大部分政客、政党都认为不应该停战。
原因很简单,此时停战可谓里外不是人。德国占领了沙俄大面积的领土,是绝对不可能吐出来的。沙俄又无力反攻夺回,想要停战就只能割地赔款,这会引起民众和全国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另外,英法美等盟友会非常恼怒。作为盟友的一员,沙俄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沙俄退出一战,会导致德军将所有兵力转移到西线,英法美的压力顿时会增加好几倍。
而之前英法美不惜代价从经济和军事上支持沙俄,给钱给物,目的就是让他不要退出战争。
沙俄如果强行退出,等于背叛了盟友,必然遭到仇恨甚至攻打。
在1917年12月举行的莫斯科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四百多名代表中仅有13人支持列宁的停战提议,其余380多人则主张坚持战争。
列宁则力排众议,主张立即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合约,为新生政权争取喘息的机会。
连列宁亲密战友托洛茨基,都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
1918年2月18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紧急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的主张,结果以七票赞成,五票反对,一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表示同意签约。
于是,苏联同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可以说是,俄国历史上最丧权辱国的条约。
这个条约让苏联受到巨大的损失:
国土损失共126万7千平方公里,相当于25%的国土。
人口损失共6200万人,相当于全国44%的人口。
农产损失33%
工业损失54%
制糖业损失80%
铁矿损失73%
煤矿损失75%
财政收入损失约27%。
其中丢失领土的大部分(包含波罗的海三小国、波兰),俄国要等到3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才由斯大林击败德军而收回。
俄国退出一战,让英美法颇为恼怒。仅仅几个月后,英国与法国领导日本等国组成了干涉军,深入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扶持高尔察克白军同红军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