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第一名吗_原来我们理解有误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位列榜首的人就会被冠以“状元”的称号。我们在电视剧中也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状元披红挂彩、骑着高马游街,可以说得状元的人是非常的风光。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状元却不是这样的。今天奇闻怪史君将和您聊聊真实的状元。
一、状元最早是个“官”,不用考
状元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汉朝,所以状元称谓的发展历史要远早于科举制度。
汉朝选拔官员采取的是皇帝征诏和地方推举两种方式。而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要制定“举状”,举状上写明了被征诏和举荐的人的姓名,这些人作为国家的后备官员,而能够被写进“举状”的人就被称为“状元”。
所以早期的“状元”并不是用于考试,而是推选官员所用,而且获得状元称谓的不止一人。
二、隋唐建立科举制,但榜首仍不叫状元
科举制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筛选人才,所以考试第一名的人也被称为状元。但经常使用的称谓更多的是“状头”。奇闻怪史君认为这时候还没将“状元”称谓普及开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科举考试放榜与推选官员的“举状”表现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是科举放榜中有名次之分,榜首为状头,次之为榜眼,三位为探花。所以,单纯的将第一名称为状元就忽略了名次的不同。
二是科举放榜是张贴出来,考生要在榜中查找自己的名字,而位于榜中所有人的首位的自然是第一名。因此,将其称谓状头是十分贴合实际情况的。
另外,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中对于状元的称谓并不严格,前三位也可以被称为状元。这种情况直到明代才发生改变。
三、明代以后殿试第一人为状元
殿试的发明人是唐朝女皇武则天,明代正式将殿试的第一名定为“状元”,并且将殿试成绩划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个层次。其中,一甲只有三名,分别为状元、榜首、探花。
从明代的科举制度中可以看出,能够成为状元的人可谓是万里挑一的人物,然而,纵使成为状元,但是状元可以得到多大的官职呢?
在电视剧中,状元郎一般会被皇帝授予八府巡按、尚书等至少三品大员、二品大员等大官。但实际情况,以清朝为例,状元会被授予一个名叫“翰林院修撰”的官职,属于正六品。而榜眼和探花则有点惨,被授予名叫“翰林院修编”的官职,属于正七品,只是一个芝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