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治水传说是怎样的_治水的历史传说

时间:2023-03-22 09:25:39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中国水利事业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了治理水害,开发水利的活动。他们为躲避洪水,便修筑堤坝,形成了我国古代最原始的防洪工程。之后随着农业的发

中国水利事业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了治理水害,开发水利的活动。他们为躲避洪水,便修筑堤坝,形成了我国古代最原始的防洪工程。之后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人工灌溉和人工运河等水利工程。到战国时期,铁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水利建设的质量和速度,水利工程种类开始增多,包括了治河防洪、农田水利灌溉、内河航运等,奠定了封建社会水利的初步基础。

(一)治水传说

原始社会最著名的治水传说应该就是大禹治水了。古文献中也记载尧、舜、禹时期发生大洪水,最后被禹所征服。但之前是共工氏和禹的父亲鲧负责治水。共工“壅防百川”,鲧则“障洪水”、“作城”等都是修筑一些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及耕地保护起来,用土挡住洪水漫延。这可以说是最早的防洪工程。但他们这种筑堤围护的方法只能在发生一般洪水时有效,并不能阻挡来势凶猛的大洪水。治河的失败也让他们受到了严厉的惩罚。鲧的儿子大禹就继承父业,继续治水。

关于大禹治水的过程,说法很多,大致是先划定区域,定九州,在高处标出山河位置,再用准绳、规矩和计时器等做测量,疏导河流排入大河,分入海。由于条件的限制,大禹历经千辛万苦才把河患治理,还流传下了“三国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传说,大禹的治水精神也受到后人的颂扬。由于治水的成功,人们拥护他为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

治水传说是怎样的_治水的历史传说

禹时的经济活动大约还局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其治水活动也多集中于这一带。大禹治水的方法,简单说来就是改前人围堵的方法为疏导,“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

《淮南子·原道训》也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以水为师就是善于根据水流运动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疏浚排洪。也就是说,疏通主干河道,导引洪水入海。我们认为大禹治水是以黄河中下游的洪潦为对象,是大规模洪灾发生后的抗灾行为。这不是治理简单的水潦灾害,而是“尽力乎沟洫”,将肥沃土地中的积水排到河、济中,又疏通河、济的河道,将其排到大海中,以达到顺通河道、利于泄洪的目的。

许多记载都表明大禹治水确实采用了一些基本的勘察、测量方法。禹在领导治理水患的斗争中,使用规矩、准绳,在河闸设置水文标杆,在山丘上设立水准标杆。还有治水时,禹还使用过计时工具和气候观测工具。

治水传说是怎样的_治水的历史传说

大禹根据地势的勘察,水位的测量等,确立了这些治水方案,用上述办法疏导治理河水,再将其引入大海。大禹运用这类疏导的方法治水,已经部分地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况,可以从更加根本的层面上解除洪水的威胁。由上可知,大禹治水的思想和手段对后世的治水、治河有着积极意义。

“满城飞燕”是一个著名的治水传说。传说中,古代中国的一位神仙“燕子门”听说了泰山一带的灾情,便变成了一只燕子,飞到了潍水河畔。他看到这里的河流波涛汹涌、洪水滔天,许多人被淹死或者失去家园。于是,他变成了一个人,走近了这片河。他仔细观察了整个河流,认为主要原因是山坡太陡,流水势头太大,没有用于控制洪水的建筑。他毅然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石坝,并且把山:

治水传说的主旨是告诉人们控制水文化,保护水资源,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核心。治水传说和在当时信仰中的水神、龙神、祖先等有关,人们为了避免洪水、干旱、灾害和污染等问题,尝试各种建筑和祈祷方式的夙愿。因此,在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治水传说和水利工程结合在一起,在经济、社会、文化和古代建筑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治水传说是怎样的_治水的历史传说

(二)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初步发展

就说大禹治水后至春秋,千余年黄河没有水患,实际古文献已记载,确切时代应在夏代。商代城都几次迁徙,应与黄河泛滥有关。时人为了抵御洪灾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最早出现的治河工程是堤防。堤防的出现标志着治河工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当时,各国为了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水坝、河道、灌溉系统等。

当时齐与赵、魏以黄河为界。有了堤就会有决溢,于是以堤防为防黄河洪水的主要工具,两千多年来不能改变。根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沿黄河修建了较大规模的堤防,堤防之间相距五十里,初步形成了保护流域安全的、比较连贯的黄河堤防。与过去没有堤防时洪水漫溢的情况相比,堤防系统的修建,是防洪工程的一个进步。

治水传说是怎样的_治水的历史传说

随着堤防大规模的修筑,筑堤和修防技术也有明显进步。韩非曾高度评价筑堤专家白圭的筑堤技术,“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是以白圭无水难。”堵口工程上也开始使用“茨防”,即用茅草等做成的防,用其来堵塞决口。

堤防的出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还标志着治河理论达到了新的水平。一般认为由“疏”到“堤”是治河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筑堤可以增大河床的容水量,防止洪水漫溢出槽,进而提高了防洪标准。

2、井田沟洫

根据我国古文献记载,早在夏商,我国人民在从事农田耕种时,就注意到灌溉问题了。开渠引水灌溉,开挖田间沟洫系统,相传也始于禹。禹“尽力乎沟洫”,兴修水利,其中就包括原始的灌溉系统。到了商代,沟洫工程有了文字记载,即井田制。井田,就是方块田,沟洫和道路将田地分为井字。一井共有九块,是一个农夫可耕种的面积。通过分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有专门表示田边灌溉沟渠的字样。到了西周,沟洫工程有了发展,技术水平也有了新的进步。由此可知最迟在商代,我国已有了农田灌溉渠道。

治水传说是怎样的_治水的历史传说

《周礼·遂人》中记载:田百亩一块为一夫,夫与夫间的小沟为“遂”,遂边有小路,叫“径”;十夫之间有“沟”,百夫之间有“洫”,千夫有“浍”,万夫有“川”,形成了遂、沟、洫、浍、川五级。

可见当时的灌溉系统已较完备,既有蓄水引水系统,也有排水系统。蓄水排水工程的集合,标志着西周沟洫工程的新水平。

《考工记》中还记述了匠人开沟洫的方法,当时用以起土的耜宽五寸,两耜同时下挖开成宽一尺、深一尺的甽;甽头横沟即遂,宽深各二尺。当时六尺是一步,一百步是一亩。可见工程已有相当的规模。

治水传说是怎样的_治水的历史传说

3、渠道工程建设

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生产关系的破坏,使沟洫系统逐渐被灌排系统所取代。农田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渠系灌溉工程是春秋时淮水流域的期思雩娄灌区,它是公元前 605 年楚国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后汉书·王景传》还记载说孙叔敖曾在今安徽寿县修建芍陂。期思陂和芍陂不是早期大型灌溉工程。芍陂是陂塘蓄水工程,即利用天然湖泊在周围筑堤形成的。根据相关记载,芍陂“陂有五门,吐纳川流”,陂堤长二三百里,东汉时可灌田万顷。经历代维修,使用直至近代。

引漳十二渠是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水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侯时邺令西门豹于公元前 422 年修建。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 256 年左右修建的,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灌区的渠堰工程,实际上利用的是一系列的分水鱼嘴分成的渠道系统。

治水传说是怎样的_治水的历史传说

除了都江堰,战国末年秦国还在关中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工程大约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完工。工程使得关中土地成为没有灾荒的良田。通过这两大工程,秦国变得富强,为之后统一六国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军事基础。

战国末年,在湖北襄阳地区建成的白起渠,是公元前 268 年白起攻楚别都鄢郢,于今武安筑堤,开渠数十里,引鄢水灌城,后人利用这一渠堰灌溉,称为白起渠。其特殊之处在于是它是陂渠串联形式,形成渠塘结合的灌区,即把大大小小的陂塘用渠道沟通。《水经·沔水注》中记灌区大三千顷,在灌溉农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航运工程——人工河渠的开挖

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天然河道航行。西周时期已有较大规模的水运。春秋时期黄河、长江、淮河流域的水运已很发达,不仅利用其来运输粮食等货物,还用来作战争霸。《禹贡》较集中地叙述了战国及以前的全国主要水运河道,以今山西南部为中心,指出各地区向这里运输应走的水道。

治水传说是怎样的_治水的历史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开挖的河渠较多,这些渠道主要是通水运,沿途也可引水灌溉。现将主要水渠介绍如下:

邗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记载的运河,它起自今扬州,终于淮阴,是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修建的。邗沟在扬州以南接长江,向北利用各湖泊河道,疏通开砸,至今淮安东北入淮水。大约到东汉以后,其邗沟的经济价值逐渐显著,并经过后代屡次的改道修治,一直是沟通江淮的主要运河。

开邗沟后三年,吴国有开了一条运河,即菏水。菏水的开挖主要还是军事目的,为了把军队开到黄河边上,继续向北争霸。所以在公元前 482 年,于今山东鱼台和定陶之间,挖了一条运河,即菏水。菏水的开浚,首次将江淮流域与中原联系起来。不过当时淮水和黄河间的航路尚未开通,黄河与淮河北面的支流虽然靠近,也不能由水路直接往来。这个缺陷被之后的鸿沟弥补了。

治水传说是怎样的_治水的历史传说

鸿沟是战国中期魏国兴修的一条人工运河,开挖于公元前 361 年。它的开凿,使黄河河淮河间构成了一个通航水系,沟通了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也反映出在战国时期,河淮间水运的四通八达。

济淄运河也是战国时期开挖的一条重要运河,由东方强大的齐国开挖。虽然运河较短,但却解决了齐国的大问题,船只可由淄水,通过运河进入济水。它沟通了齐国都城临淄和中原地区,使之联系更加方便快捷。

这一时期的海运也已兴起。吴越冲突时就曾利用海道,此外还有远距离的海运,如前 485 年,吴国曾派水军由海路北击齐国,为齐军所败。在渤海沿岸,沿海航运逐渐发展。

总之,鸿沟和邗沟把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水道沟通联系起来,为后来全国水道交通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另外,当时黄河北流与现在的海河水系混流,水道亦可通今海河各流域。

再加上沿海海运的发展,可以说此时中国东半部已由水运连通起来了。

治水传说是怎样的_治水的历史传说

治水传说是对水利工程实践的深刻反思,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发展的启示。

当时人们发现单独依靠治水工程是不足以解决水问题的,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如传说、祈祷和修述等结合到实践中,同时需要不断深化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管理。这些思想深入到当时社会,推动了当时水利工程的发展。

治水传说不仅仅是一个警示性故事,更是对于水文化的深入思考。在实践中,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从不同角度开展水利工程,通过学习自然环境特点,探索自然规律,不断创新提升,水利工程才得以不断进步,为当时中国的农业、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治水传说是怎样的_治水的历史传说

总之,治水传说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其中的智慧和理念在今天的环保科技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社会各界应该不断吸取成功的经验教训,加强对于水文化的保护和推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