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什么杀袁崇焕_崇祯皇帝杀袁崇焕的理由
凌迟袁崇焕(剧照)
1630年,时年19岁的崇祯皇帝,下令把46岁的袁崇焕凌迟了,这段历史公案,大家一直众说纷纭。
袁崇焕的案子,至今有争议。本文无意为袁崇焕喊冤、或者对他的案件进行重审。
不过,我们重新审视崇祯皇帝对外公布的袁崇焕的六条大罪,则足以让我们重温历史、吸取袁崇焕的教训、以史为鉴、进而指导我们做人做事。
是的,崇祯皇帝当年为什么要杀袁崇焕,在这一点上,崇祯皇帝对外界解释得清清楚楚,而且白纸黑字,是记录在案的。
正史资料《崇祯长编》卷三十七,收录了崇祯皇帝在杀袁崇焕之前,对外公布的袁崇焕六大罪状,是这样的:
袁崇焕罪状一:付托不效。
袁崇焕罪状二: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
袁崇焕罪状三:以谋款则斩帅。
袁崇焕罪状四: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袁崇焕罪状五: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袁崇焕罪状六:至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我们逐个来细说一下,袁崇焕这六大罪,都是触犯了什么事情。
袁崇焕第一罪
托付不效
崇祯皇帝说袁崇焕“托付不效”,说的是什么事呢?
它说的是:1628年,也就是崇祯皇帝登基的第二年,袁崇焕入朝,对崇祯皇帝夸下海口,说:
“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人权、财权和事权,我只要五年时间,就足以平定辽东!”
所谓平定辽东,就是把后金(清兵)打败、征服的意思。
当时崇祯皇帝听到这个,是很高兴的,他当时相信了袁崇焕,并且给予袁崇焕统帅辽东的全权,并把当时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都划拨给了袁崇焕,平时袁崇焕送来的奏折,崇祯皇帝都尽量准奏,可以说,给了袁崇焕极大的权力和期望。
然而结果呢?
结果却恰恰相反:袁崇焕夸下海口仅仅一年之后,后金的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山海关防线,绕道蒙古,分兵三路,从京郊河北地区某些薄弱关口,突破了长城,然后直扑北京!
也就是说,崇祯皇帝授予袁崇焕统筹辽东大权仅仅一年时间,后金(清兵)的部队,不但没有荡平,反而打到北京城下了!
袁崇焕许诺的业绩,结果是负数兑现。
你换位思考一下,换了你是崇祯皇帝,你该有多失望,你该有多恐惧,你该有多生气。
尽管,袁崇焕星夜赴援,在广渠门外,终于把清兵打跑,有惊无险。然而,这件事,令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愤恨不已。
袁崇焕第二罪
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
这条说的是,袁崇焕过去这一年时间,表现专横,经常欺骗皇帝、对皇帝隐瞒了大量的实情。
例如说,袁崇焕在辽东带兵,把粮食卖给科尔沁蒙古人,而科尔沁蒙古人又把粮食转卖给后金(清兵),这种事被崇祯皇帝得知,崇祯皇帝就认为:袁崇焕是故意资敌。
资敌。这个罪可不小。
而且要命的是:事实上崇祯皇帝曾经警告过袁崇焕:不要把粮食卖给科尔沁蒙古。但是,袁崇焕把皇帝的话当成耳边风,他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态,我行我素,仍然卖粮食给科尔沁蒙古,间接资敌了。
当皇帝的,最忌讳就是自己的话,臣子不听,这是大忌。
袁崇焕第三罪
以谋款则斩帅
这条罪状,是指控袁崇焕在未经皇帝批准的前提下,把辽东名将毛文龙杀了。
袁崇焕为什么杀毛文龙呢?他说毛文龙杀降冒功、飞扬跋扈、对首长(袁崇焕)无礼……等等各种,这些,我们不深究,关键是:袁崇焕杀了皇帝信任的大将,而且是越权杀的。
事实上,袁崇焕是没有足够的权力杀毛文龙的,他杀毛文龙,完全是越权的,越了谁的权呢?越了皇帝的权!
而皇帝最怕什么呢?皇帝最怕的,就是臣子越了他的权!
我们看《明史·职官志二》明文规定:“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且《大明会典》也规定:“如总兵镇守官有犯违法重事,须用体复明白、指陈实迹、具奏请旨,不许擅自辱慢。”
可见,明文规定:袁崇焕如果想杀毛文龙这种高官,不能直接动手,而应当向皇帝报告,袁崇焕擅自诛杀大将军毛文龙,是很清晰的越权行为,他杀了毛文龙之后,才向皇帝报告,崇祯皇帝顾及大局,没有责罚袁崇焕,但是在皇帝的内心深处,他是记恨袁崇焕、猜忌袁崇焕的。
而且从皇帝看来,1629年清兵之所以敢倾巢而出、直扑北京,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袁崇焕杀了毛文龙、解除了清兵的后顾之忧!至少皇帝是这样看的。
你说,杀毛文龙这事,是不是闹大了?
袁崇焕第四罪
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崇祯皇帝指责袁崇焕“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就是指的1629年,皇太极率领清兵,绕过山海关,从长城缺口入关,然后长驱直入,直扑京城,最后,竟然果真打到了北京城下!
京师大震!
而且皇帝收到奏报:袁崇焕虽然带兵紧急回京救援,但是在一路上,竟然没有对清兵出击,而是眼睁睁地看着清兵一路长驱直入,几乎是“护送”清兵入京。
我们不知道当时袁崇焕这样做,是不是有他的独特战术考虑,但关键是:他没有就自己的可疑行为,及时和皇帝解释,导致皇帝对他的举动,感到生疑。
要知道,外敌打到了北京城下,这种事情对于崇祯皇帝来说,那是十分可怕、十分敏感的,所以,尽管袁崇焕及时赶回北京勤王、并且击退了清兵,但是在皇帝看来,清兵打到北京城下,这是令皇帝十分恼火的事情,这件事,彻底毁坏了皇帝对袁崇焕的信任。
注:很多史料记录崇祯皇帝中了“反间计”,也就是说,清兵故意“私下谈论”袁崇焕和清兵“勾结”,然后,故意让一个被俘的明朝太监听到,然后借故释放太监,太监不知是计,回北京之后,向崇祯皇帝报告,但有趣的是,崇祯皇帝公布的袁崇焕六大罪状,并不含这一条,不知何故,暂且按住不论。
袁崇焕第五罪
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这一条罪说的是,1629年清兵打到北京城下,明朝各路勤王部队赶来救驾,都归袁崇焕指挥,然而,此时的袁崇焕,却把各路赶来的援兵,分散到各处,甚至把一些部队赶走,这从崇祯皇帝看来,不但是失职行为,而且更有叛乱的嫌疑。
袁崇焕第六罪
至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这个说的,还是1629年那一回,清兵杀到北京城下,袁崇焕的军中,竟然带着喇嘛,这喇嘛是干什么用的呢?答案是:是袁崇焕和后金(清兵)议和的翻译和中介!
崇祯皇帝其实早就知道
袁崇焕常用喇嘛帮忙刺探情报
不过,这次皇帝对袁崇焕起了疑心
平时不太可疑的事,也就变得可疑起来了
这还不算!
偏偏在这个时候,袁崇焕向皇帝提出:请皇帝打开城门、准许袁崇焕的部队进入北京城休整。
这个要求,把崇祯皇帝对袁崇焕仅存的那么一点信任,彻底击垮了。
袁崇焕,触犯了皇帝最敏感的地方:人身安全。
因为,按照当时明朝的规定,部队是不能进入北京城的,袁崇焕提出“部队入城”的要求,从崇祯皇帝看来,结合袁崇焕其他种种可疑的行为,所以,崇祯皇帝就难免对袁崇焕,产生了高度的怀疑!
崇祯皇帝,他怀疑袁崇焕要图谋不轨!
读到这里,我们也许会问:这个崇祯皇帝,不能单凭心里的怀疑,对袁崇焕来进行定罪啊!
对不对?对的。说得有理。
但是,历史资料给我们展示了惊人的一幕:
《明实录·崇祯实录》白纸黑字记载:
“召袁崇焕、祖大寿、满桂……上问以杀毛文龙,今反逗留何也?不能对命,下锦衣狱”
什么意思呢?老冯给大家翻译一下:
“崇祯皇帝把袁崇焕和他的几个部下,传召入宫……皇帝问袁崇焕:‘你上回未经我允许,把我的辽东爱将毛文龙杀了,我那次没追究你,现在这回,满洲兵竟然打到我城下,虽然已经击退,可是,你不赶紧回辽东布防守备,反而带着重兵,还逗留在我京城里,你到底想干什么?!’这个时候,袁崇焕竟然支支吾吾,语无伦次,说不出话,崇祯皇帝原本就怀疑袁崇焕了,这回看袁崇焕支支吾吾,答不上话,就认定:这人必然是要谋反!于是,皇帝叫锦衣卫,把袁崇焕关押了起来”
于是,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资料,就可以知道:原来当年崇祯皇帝,并不是仅仅凭着自己的猜测,来对袁崇焕定罪,而是曾经和袁崇焕当面对质、想给袁崇焕一个机会,让他把事情好好解释清楚,然而万万想不到的是,袁崇焕竟然:
支支吾吾说不出话!
我们实在无法了解:当时袁崇焕到底是哪根筋出了问题,为什么突然间支支吾吾说不出话。还是说,此事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内幕?
不但如此,把袁崇焕关起来之后,崇祯皇帝仍然感到不稳妥,他还征询了好几个大臣的意见,一众大臣之中,基本上都同意崇祯皇帝的看法:袁崇焕有问题,应该是要谋反,该死!(史料原文:卿等已知之,今法司罪案云何?诸巨顿首惟命……辅臣曰其罪不宥)
也就是说,在杀袁崇焕之前,崇祯皇帝不但亲自审问过袁崇焕,而且还征询过一众大臣的意见,在征得多数大臣“袁崇焕该杀”的意见之后,才决定杀袁崇焕的。
说到这里要注意:我并不是说袁崇焕该死,我只是想告诉各位:崇祯皇帝并不是单凭一时头脑发热杀的袁崇焕,他是经过审问对质,并且征询过许多大臣的意见。
而且,有一点大家要知道:袁崇焕从被关押到被杀,在狱中待了九个月时间。
袁崇焕在这九个月里,经历了各种提审,这里面的细节和内幕,实在耐人寻味。
皇帝:我给你机会解释,你竟然结结巴巴
吞吞吐吐,说不清楚,叫我如何不怀疑你?
我们不妨换个视角,从崇祯皇帝的角度看来,袁崇焕的行为,到底有多可疑:
我们说横看成岭侧成山,一个现象,我们从不同的人物角度看来,景象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罗生门”,从崇祯皇帝看来,袁崇焕这个人的事情,竟然是这样一个面目:
疑点一:这个袁崇焕,去年夸下海口,说五年时间荡平辽东,骗取我的信任,然而他到辽东之后,偷偷把粮食卖给后金(清兵),瞒着我,资敌,各种胡作非为,各种让人生疑,而且我关于此事还警告过他,但是,他却不听,他到底是要干什么?
疑点二:这个袁崇焕,明知我的爱将毛文龙,在辽东钳制后金,作用重大,但偏偏没经我允许,他把毛文龙给杀了,做出这种怪事,我顾及辽东大局,暂时放他一马,但是我想:袁崇焕是不是和后金勾结了起来,故意杀我良臣、毁我长城?看!毛文龙死后,后金果然肆无忌惮,没了后顾之忧,直接杀到北京来了!
疑点三:这个袁崇焕,竟然眼睁睁看着后金的兵,绕过山海关,从长城薄弱处入关,然后在这一路上,袁崇焕竟然围观不打,他显然是故意放这些后金兵进京、杀到我北京城下,而且袁崇焕的大军刚到京,后金的兵也就到了,这难道不就是约好的吗?这个袁崇焕,是不是果真和后金勾结在了一起?而且,从关外逃回来的太监也报告:他在清兵营中,亲耳听到清兵和袁崇焕勾结一事,说得如此逼真,结合最近种种表现,我觉得十分可疑!
疑点四:看这个袁崇焕在北京御敌的行为,非常怪异,不但遣散我的各路勤王部队,而且袁崇焕的身边,还带着几个喇嘛,这喇嘛,分明就是和后金议和的中介,你以为我不懂?袁崇焕啊袁崇焕,你竟然瞒着我,偷偷和后金议和!不但如此,而且你还开口犯忌,叫我打开城门、让你带兵进城“休整”,你到底是想“休整”还是想造反?被我拒绝之后,你还带着重兵,驻屯在北京城外赖着不走,这不明摆着要谋反吗?
须知,崇祯皇帝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
可见,只要我们换位思考,从皇帝看来,袁崇焕的种种行为,确实可疑。
站在崇祯皇帝的立场上来观察,袁崇焕一系列的可疑行为,在崇祯皇帝的眼中,就构成了一个版本完全不同的故事,而且从崇祯皇帝看来,袁崇焕的谋反嫌疑,其实还真的挺大。我们换位思考,从崇祯皇帝的角度去观察袁崇焕的种种可疑行为,就可以知道:在此刻皇帝的心中,袁崇焕这个危险人物必须要除去,不除掉这个人,皇帝就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读到这里,崇祯皇帝为什么要杀袁崇焕,其实已经很清楚了。
关键不在于袁崇焕是否真有谋反行为,关键在于袁崇焕的行为,已经让皇帝起疑心了,已经让皇帝不放心。这才是关键。
自古皇权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皇帝一旦感觉你对他构成威胁,那么你的厄运就来了。
1630年9月22日,袁崇焕在北京甘石桥,被凌迟处死,由于皇帝公布了袁崇焕的罪状,北京市民都说袁崇焕是国贼,许多人从刽子手的手上,买来袁崇焕的肉,生吃,借以泄愤。
袁崇焕被凌迟之后,骨肉内脏,全部被北京市民吃光,只剩下一个脑袋。袁崇焕有一个姓佘的仆人,把他的脑袋安葬了。
不得不说,崇祯皇帝,果然是一个很残酷的人。
那么,我们以全新视角,重温这一段历史,又有什么启示呢?
启示一:不要对领导夸海口。我们向老板许诺业绩的时候,应当以保守为佳。业绩目标定得低一点,业绩好了,老板高兴。业绩目标定得太高,业绩达不到,老板失望。袁崇焕向皇帝夸口“五年平定辽东”,结果短短一年,后金竟然打到了北京城下,这种期待业绩和实际业绩的落差,会使老板暴跳如雷,无法接受。我们吸取袁崇焕的教训,要学会“管理老板的期望值”(manage your manager’s expectation)。
启示二: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做瓜田李下的事。我们看袁崇焕,卖米给蒙古人,杀我朝大将,和敌军几乎同时出现在北京,遣散勤王部队,随着带着议和中介,而且还叫皇帝打开城门,让他带部队进城……这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可疑的行为,可见袁崇焕并不懂得换位思考、没有站到皇帝的立场去看自己,袁崇焕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从别人的角度看来,其实是很令人生疑的。
启示三:和老板有分歧的时候,要及时沟通,不要靠忽悠、糊弄来搪塞。在本案中,崇祯皇帝已经警告过袁崇焕:不要把粮食卖给科尔沁蒙古,因为科尔沁蒙古会转卖给后金。袁崇焕听了,不认可,认为不可能,但是,他又没有主动和皇帝沟通解释清楚,而是自认为“我自有分寸”,继续我行我素,然而他并没有想明白:这从皇帝的角度看来,是一种违反领导命令的行为,伴君如伴虎,违反皇帝的旨意,这妥妥是一个大忌。
启示四:和疑心重的人打交道,一定要做到行事透明,有误会要及时沟通,皇帝找袁崇焕对质,袁崇焕竟然一时结巴、说不出话,这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他就坐实了你“心里有鬼”。要知道,在皇权不受制约的古代,一旦皇帝认定你有问题,即使皇帝没有确凿证据,他也会搞“有罪推定”、倾向于杀你。
启示五:不要侵犯领导的权力。毛文龙这种高级将领,杀不杀,是皇帝的权限,然而袁崇焕竟然敢侵犯皇帝的权力,杀了他不该杀的人,要知道当领导的,最忌讳的就是下面的臣子,做事越权,不听话,不听管控,尤其你还是带兵的,这个身份就更加敏感,可以说,袁崇焕其实是触犯了很多大忌。
说到最后,老冯有必要澄清一下:本文无意挑战袁崇焕的冤案性质,袁崇焕案子的真相,目前还没能做到百分之百的还原。本文不是为了证明案子冤,也不是为了证明案子不冤,而是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探讨我们如何和领导相处、共事,才能避开一些不必要的雷区。我们说读史可以明智,就是这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