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张学良是个怎样的人_张学良的评价

时间:2023-03-23 09:41:56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之后,张学良经过调查分析,他认为:父亲是被日本人炸死的。当时,他和幕僚们都是这么认为的。 那么问题来了:张学良为何不为父亲报仇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张学良是个怎样的人_张学良的评价

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之后,张学良经过调查分析,他认为:父亲是被日本人炸死的。当时,他和幕僚们都是这么认为的。

那么问题来了:张学良为何不为父亲报仇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的:

首先,张作霖死后,摆在张学良眼前最紧急的事情,并不是为他父亲报仇,而是张学良要先把自己的屁股坐稳。

此话怎讲呢?

事情是这样的:张作霖虽说是“东北王”,张学良虽然是“少帅”,但是,张作霖死后,东北当局留下来一大群的军政老臣,尤其是部队老臣,这些老臣不一定都服从张学良,虽然他们表面上都说服从张学良,但是人心隔肚皮,心里不一定服气。

万一有哪个不服从,不服气,图谋兵变,或者图谋造反,图谋割据地方为王,那么东北的局势,可能会出乱子,所以,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接班了,他最要紧的事情,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先把东北的军队稳住,把东北的政府稳住,做好一系列的相关安排和布局,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屁股坐稳了再说。

这还不算,其次,第二位要紧的事,也轮不到为父亲报仇,而是什么呢?

答案是:是要对付国民政府。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当时蒋介石的北伐军,正在磨刀霍霍,准备北上,和东北军决战,至少国民革命军的口号是这样喊的,打倒军阀,统一中国,所以,张学良当时要面对的问题是:到底是和国民政府火拼、决战?还是干脆归顺国民政府?

这个问题,也是生死攸关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在当时,也比为父亲张作霖报仇,重要得多。

此外,虽然张学良相信是日本人杀了他爸,但是,他并不知道具体是谁,是哪个日本人,连具体的凶手是谁都不知道,找谁报仇呢?总不能随便逮个日本侨民杀了解恨吧?所以,当时张学良即使要报仇,也是找不到具体对象的。

所以,事实上张学良是怎样为他父亲“报仇”的呢?

答案是:东北易帜。

所谓东北易帜,就是说,东北三省当局宣布:结束东北军和北伐军之间的紧张状态,东北归顺南京国民政府。

为什么说“东北易帜”是张学良报复日本人的一个方式呢?因为啊,当时东北易帜这个事,是日本人非常不愿意看到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搞的是“革命外交”,就是说要收回日本人在东北旅顺、大连、南满铁路的殖民特权,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其实就是变相宣布日本在东北的殖民地位死刑,这就是为什么在东北易帜之前,很多日本外交官(例如林久治郎)轮番找张学良,做他的思想工作,劝他不要搞东北易帜,但是,张学良一律予以拒绝。

当时日本人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他们认为:满洲(中国东北)是日本人的“生命线”,没有了满洲,日本这个国家,就没有活路。

为什么日本人当时认为“满洲是日本的生命线”呢?这个理论虽然很歪,但是在当时,日本人这一套歪理,是相当成熟的,说来话长,简单地说,日本人认为“满洲是日本的生命线”,理由至少有如下:

理由之一:日本本土铁矿、油矿、煤矿等各种矿产,非常贫瘠,甚至是没有,而中国东北则相反:非常丰富。所以,日本人认为:如果不控制满洲,那么,日本的国防资源,极易被外国卡脖子。

理由之二:日本每年生出几乎一百万的农业人口,日本本土耕地贫乏,需要向满洲转移农业人口,否则这些每年超生的农业人口,就会转化为国内矛盾。

理由之三:日本认为中国人“保不住满洲”、“满洲迟早会被苏联夺走”,而一旦苏联夺走了满洲,将对日本构成地缘威胁。

……等等,当时日本人有很多的“理由”,当然了,这些都是歪理,可问题是:当时的日本人不认为这个理歪,这是关键。

日本人为什么不觉得他们理歪呢?他们其中一个观点是:满洲是1904年日本从沙俄的手上“打回来”的,所以,日本人有权在满洲生存,有权开发满洲,这就是日本人当时的逻辑。

好了,扯远了,我们回到张学良的话题。

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要“东北易帜”呢?为什么不和蒋介石决战呢?

其实说实话,本质上来说,就是因为打不过,所以才要妥协。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谈和,须知当年的军阀,都是很现实的。

然而在南京这边,其实蒋介石也愿意妥协,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1927年的时候,蒋介石下野,去了日本,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当面警告过蒋介石,田中说:不准你北伐军打到满洲(东北),否则,帝国(日本)绝不会坐视不理。

蒋介石听之,对田中义一非常不满,但是,蒋介石回国之后,冷静下来,在内心深处,他还是不太敢攻击东北的,因为他还是担心日本出兵干涉的,所以,东北在当时最佳的结局,就是张学良主动“东北易帜”,主动宣布归顺南京国民政府。

这就是为什么东北易帜之后,蒋介石是非常高兴的,他喜出望外,和张学良结拜为兄弟,张学良东北易帜,等于是帮了蒋介石一个大忙,帮蒋介石解决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让他可以既统一东北,又避开了日本的武力干涉,一举两得。

然而从日本人的角度看,这事在当时,把日本人气了个半死,后来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易帜,是有关系的。

……

那么,东北易帜了半年之后,张学良突然对苏联动武了,这事我们很多朋友都知道,它既是赫赫有名的“中东路事件”。

然而,张学良为什么要发动中东路事件?为什么要攻击苏联呢?这件事要从1924年的《奉俄协定》说起。

1924年9月20日,当时的张作霖与苏联签订了《中华民国东三省自治政府与苏维埃社会联邦政府之协定》,简称《奉俄协定》,其中约定:苏联和东北当局“共管中东铁路”,也就是“合营”的意思,其中约定:苏联要将中东铁路沿线的电报、电话、矿山、图书馆、天文台、学校等一部分产业,移交给奉系(东北)当局。

但是呢,从1924年一直到1929年,苏联都没有认真履行这个约定,当时这条铁路以及沿线的产业,每年盈利超过(当时的币值)一千万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张学良不甘心这么大的一块经济利益被苏联人独吞,所以,张学良决定动武,把俄国人从中东铁路驱逐出去,此外,张学良也想通过这个事,对内立威,奠定自己在东北内部的强人地位。

再者,当时正是国民政府大搞“革命外交”的时候,当时非常流行“外争国权”,张学良既然“东北易帜”了,归顺国民政府了,也想在东北搞一点革命外交,让南京当局对东北,对张学良另眼相看。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问:话虽成立,张学良难道不知道苏联是强国吗?他为何敢对苏联动武呢?

其实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从1928年开始,苏联国内因粮食危机,而引发了大饥荒,同时,苏联遭到国际上的经济封锁,且,当时苏联的高层,也发生了内斗,总之,苏联内外交困。

综合这些情报,张学良认为:此时是苏联最脆弱的时候,也是武力收回中东铁路的最佳时机,所以,张学良决定动武。

1929年7月10日,基于对苏联形势的误判,张学良突然对外宣布:因苏联违反《奉俄协定》,不守条约信用,中方被迫使用武力,收回“中东铁路”。

于是,东北当局免掉了苏联方面的“中东铁路”铁路局局长叶木沙洛夫,并将中东铁路的职工全部逮捕,同时,东北军出兵中东铁路沿线各个火车站,强行接收铁路,而且,东北军还差封了苏联的商船公司、贸易公司、火油公司等,顺带解散了苏联的“路局职工会”、“青年团”、“妇女部”等各类组织,总之,彻底撕破脸了,武力收回中东铁路的主权。

莫斯科闻讯,大惊失色,立马派出苏军,前来攻击东北军,于是在东北,入境的苏联红军和东北军,很快就打了起来。

然而,真正打起来之后,张学良立马就发现,自己还是严重低估了苏军的战斗力,尽管苏联当时内外交困,可是苏联红军,还是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结果在战场上,东北军果然招架不住,于是,张学良向苏联求和,结果,非常难堪。

张学良打了这次败仗之后,他总结了教训,从此认识到:单凭东北军一己之力,是无法和苏联对抗的,所以,自从“中东路事件”吃了败仗之后,张学良“学精”了,他开始晓得:不要主动挑战苏联,而且,以他的观察,他认为日军当时的战斗力在苏军之上,所以同理,也不要主动挑战日本,即使日本挑衅,也要尽量回避,在两年之后的“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决定不抵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在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中,被打疼了,真的不敢对外作战了。

当然了,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也还有其他原因,例如,他以为九一八事变只是关东军挑衅,和以前很多起大大小小的挑衅事件一样,他没有想到,关东军这次竟然敢鲸吞东北三省,关东军胃口之大,是张学良当时没有料想到的。

……

那么,1930年蒋介石和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打的那场“中原大战”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要从“国民政府统一”和“裁军”这两件事说起。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出于政治正确,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等军阀,都以承认或者默认的方式,“服从”国民政府,但是,他们拒绝交出地方的权力,尤其是“军权”。

当时的国民政府,面临一个很荒唐的财政局面:全国财政收入4.5亿元,然而,军费总支出高达8亿元,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蒋介石要求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裁军。

可是,对于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这些军阀来说,你裁他的军,其实就等于要他的命,所以,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都不同意裁军,蒋介石则坚决要求裁军,并发出军事恫吓,那么到1930年4月,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联合起兵,反蒋了,简单地说,这就是1930年“中原大战”的起因。

当然了,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但这个是主要原因。

中原大战打着打着,进入了僵持阶段,那么这个时候,关外的张学良成了香饽饽: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都在拉拢张学良,蒋介石也在拉拢张学良,当时的张学良,拥兵20万,他站队哪一方,战争的天平,就会朝哪一方倾斜,所以,张学良的立场和选择,非常关键。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问:张学良不是两年前就“东北易帜”、宣布归顺南京国民政府了吗?既然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那么自然应该站队蒋介石这边呀,怎么还存在选择站队的问题呢?

其实,当年所谓的“归顺”,也只是名义上的“归顺”,事实上东北易帜之后,东北的军权、财政权,都没有交出来,所以本质上,张学良还是东北的土皇帝,这种现象在当年民国,是非常普遍的。

扯远了,我们回到正题:中原大战,张学良选择站队。

结果很快就揭晓了:张学良宣布站队蒋介石,并且,带兵入关参战。

因为东北军浩浩荡荡入关,帮助蒋介石作战,果然,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一败涂地,中原大战很快就结束了。

当时这事,简单地说,就是这么回事。

那么,问题又来了:张学良为什么要站到蒋介石这一边呢?

其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帮忙可以,但是,没有白帮的。

事实上,张学良一直在跟蒋介石谈判,他站队蒋介石,是有条件的,最终谈成的主要条件是这样的:

条件一:蒋介石把华北一部分地盘,割给张学良。(顺便提一下:这就是为什么“九一八事变”之前,张学良人在北京)

条件二:蒋介石“资助”张学良军费500万元,另划拨1000万元,资助东北三省的财政,且,将北方某几条铁路的经营权,划给张学良。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原大战期间,张学良决定站队蒋介石这边,其实,价钱早就谈好了的。

……

下一个环节。

那么,张学良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这同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今天尝试简单解释一下这个事。

快刀斩乱麻地说,就是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在西北和红军作战,东北军失利,张学良不愿再和红军打仗,因为那样不但是消耗自己的实力,而且离自己“打回东北去”的梦想越来越远。

于是,在1936年3月2日,张学良和延安派来的代表李克农,在陕北一所教堂里密谈,做出了这么一个约定:红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结成“三位一体”,在西北建立一个“西北国防政府”,脱离国民政府,独立,联合抗日。

且,张学良后来和周恩来也碰了面,确定了合作的具体方案。

然而,这只是张学良答应周恩来的方案,但是,对于蒋介石,张学良另有一个方案:张学良想尽力劝说蒋介石。

张学良的算盘是这样的:只要蒋介石听他劝、停止剿共、一致对外,那么,张学良可以放弃和延安结盟成立“西北国防政府”的方案。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飞抵西安,他此行的目的,是动员最后一次对延安的围剿,目的是将红军一网打尽,赶尽杀绝,然而,蒋介石没想到的是,人刚到西安,张学良就开始劝说蒋介石:停止剿共,一致对外。

对于张学良的谏言,蒋介石感到十分不解,而且十分不愉快,他为此,和张学良争吵了很多次,吵到最后,蒋介石对张学良撂下了狠话:如果你反对剿共,那么我会把你东北军,调到福建去,坐冷板凳,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也调到安徽去,也坐冷板凳!

蒋介石不是木头,他有思想。吵完架之后,蒋介石也意识到:张学良已经不可靠,于是,蒋介石开始暗地里盘算:换人。

1936年12月9日,身在西安的蒋介石,让邵力子密嘱驻陕《大公报》记者,要求《大公报》在12月12日发布新闻:撤张学良的职,换上蒋鼎文。

然而有趣的是:张学良在《大公报》里面,也有人脉,结果,报社里有人,把这个机密消息,偷偷告诉了张学良。

这件事,直接加速了张学良发动兵谏的步伐。

结果,西安事变立马就爆发了。

……

很多历史爱好者都知道,西安事变爆发之后,斯大林从莫斯科发来电报,他的意见是:反对西安事变,要求释放蒋介石。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问:斯大林不是一直都是蒋介石的敌人么?为什么斯大林不但不同意杀蒋介石,而且还要释放他呢?

答案是:因为国际形势变了。

事情是这样的:1936年11月25日,也就是西安事变爆发的17天之前,德国、日本、意大利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对苏联形成了“东西夹攻”之势,苏联感到了巨大的国防威胁。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支持中国抗日,是符合苏联利益的,此时的斯大林认为:既然要支持中国抗日,那么,就要保住蒋介石,所以,斯大林一反常态,决定不杀蒋介石,并要求释放他。

斯大林是什么逻辑呢?

斯大林的逻辑是:蒋介石是国民党的核心,如果杀了蒋介石,那么国民党就会失去核心,就会变成一盘散沙,那么当时的中国就无法拧成一股绳,无法对日本开展持久作战,那样就不符合苏联的利益,所以,斯大林一反常态,要保住蒋介石。

此外,斯大林对张学良的态度是:不接受张学良加入“苏共”,不支持张学良建立“西北国防政府”,这些,都令张学良很失望,对张学良的打击很大。

那么梦想破灭、投靠苏联这条路走不通之后,张学良其实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取得蒋介石的谅解。

这就是为什么张学良坚持要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于公于私,张学良都需要消弭蒋介石的怨恨,于私不必解释,于公而言,因为毕竟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承诺是口头做出的,没有字据,一旦蒋介石怨恨张学良,那么他就存在毁约的可能,所以,张学良希望尽量表现良好,力求取得蒋介石的谅解,这就是为什么,他要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并且在南京住一段时间,近距离、非正式地督促蒋介石履行他“结束内战、一致对外”口头承诺,这是张学良的算盘。

只是,事与愿违,蒋介石一到南京,就把张学良逮捕,软禁了50多年,对于被捕,张学良虽然也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有些意外的,因为在回南京之前,宋美龄和宋子文,对张学良拍胸口,保证过他的人身安全,当然了,政治这种事,又能有多少信用可言。

张学良虽然遭到长期软禁,但总算保住了一条命,然而,联合发动西安事变的另一个人物:杨虎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西安事变之后,杨虎城被迫“出国考察”,然而在1937年8月,杨虎城人在德国,他通过私人关系,和斯大林搭上联系,杨虎城请求斯大林给他发一个护照,让他从苏联绕道外蒙古,回延安,投奔八路军。

然而有趣的是:斯大林出卖了杨虎城。

斯大林把杨虎城的信,转交给了蒋介石,蒋介石阅毕,大怒,叫宋子文、戴笠设下陷阱,假装欢迎杨虎城回国,结果在南昌把杨虎城逮捕,然后关押了12年。

1949年9月,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前夕,下令把杨虎城全家杀了,这个事大家都知道,我就不细说了。

这就是杨虎城被杀的内幕。鲜为人知。历史就是这样,令人唏嘘。

……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张作霖到底是被苏联人炸死的、还是被日本人炸死的?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一桩命案过了94年,除非有特别确凿的证据浮现,其实事到如今,已经很难查清楚真凶是谁了,不过,“苏联特工炸死张作霖”的说法的出处,是俄国一个猎奇历史小说家,名叫德米特里·彼特罗维奇·普罗霍罗夫,这人不是严肃历史学者,历史学界并不认可他的推测。

其实,日本人炸死张作霖的证据,还是相当充分的,举几个例子:

证据一:日本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在1928年4月4日(张作霖被炸死的2个月之前)写给日本参谋本部矶谷廉介的信,河本大作在信中陈述了自己刺杀张作霖的计划。(参考:日(井星英)《张作霖爆杀事件真相》、日(相良俊辅)《鬼才河本大作之生涯》)

证据二:河本大作1954年在太原战犯管理所的笔供《我杀死了张作霖》。有人说是苏联人害怕东京审判暴露苏联特工炸死张作霖的真相,所以,苏联收买河本大作说假话,这种说法其实很难成立,因为河本大作这份笔供是在1954年写的,而东京审判早在1948年就审完了,远东军事法庭已经解散6年之久了。

证据三:小矶国昭《小矶回忆录》也显示:1928年6月某日,小矶国昭在东京火车站接到了回国的河本大作,河本大作亲口告诉小矶国昭:张作霖是他杀的。

证据四:炸死张作霖的直接凶手东宫铁男日记《满洲日志》在日本乡间被发现,内含他参与炸死张作霖一案的种种自述。

证据五:案发时在东北担任外交官的森岛守人在他的回忆录《阴谋,暗杀,军刀:一个外交回忆》中说,东宫铁男亲口告诉过森岛守人:张作霖是他杀的。

……

其实,证据有很多,而且这些证据,都是不容忽视的,当然了,我们毕竟不是刑侦警察,要去破一桩94年前的命案,其实还是有难度的,所以,今天的我们只能说,凭现有的材料,“日本行凶说”的证据,优于“苏联行凶说”的证据。

那么,关东军参谋为什么要杀张作霖呢?依照河本大作的笔供,简单地说,他的计划是:杀死张作霖,造成东北军内乱,或者造成东北军和关东军开战,以使日军吞并东北提早实现。

简单地说,就是这样。只是没想到,张作霖死后,东北当局处理得当,张作霖的死,既没有造成东北军的内乱和瓦解,也没有造成东北军和关东军开战,河本大作的计划落了个空。

按照河本大作的供述,炸死张作霖,还有报仇泄愤的因素,当年张作霖在东北建了一些铁路,和日本人的南满铁路平行,侵犯了日本人的殖民权益,这也是河本大作的解释,不过,张作霖到底是谁杀的,至今仍然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很容易引起口水战,简体中文网友有一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他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缺乏实事求是的素质,所以,多谈无益,其实说实话,我们读书,是为了搞清楚事实,而不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这是很基本的学养。学问的讨论,如果沦为意气之争,是很荒诞的,我们大家要戒之,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