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奭是个怎样的皇帝_刘奭的最后结局
很多人都对“昭君出塞”的故事耳闻能详,其实这个故事发生在汉元帝时期,不过很多人对这位皇帝并不熟悉。当然这也与文景二帝还有汉武帝的名气太大有关系,汉元帝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为何会让汉朝走向衰落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汉元帝刘奭是西汉第十一位皇帝,生于元平元年,是汉宣帝刘询的长子,她母亲是恭哀皇后许平君。
刘奭出生后数月,其父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两年后,许平君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死。汉宣帝虽然有作为,可惜却英年早逝,汉宣帝驾崩后,年幼的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由于汉元帝年龄小,于是汉宣帝临终前,已为汉元帝安排三位重臣辅政,由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
汉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通音律,为人柔懦。当他还是皇太子时,眼看着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动不动就用刑罚惩治下属,很不以为然。汉宣帝也对太子的性格颇为不满,认为他太过阴儒,难当大任,只是鉴于对已故许皇后的感恩与报答,他最终没有更换太子。
汉元帝继位后的第二年,改年号为“初元”。开始的时候汉元帝对几位托孤大臣非常的信任和支持,让萧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张,推行仁政的希望,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元帝对两位师傅特别信任,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与萧望之产生嫌隙,权力斗争的阴影随即笼罩着朝廷。
于是,史高与宦官里外呼应,反对萧望之的改革主张。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于是,向汉元帝建议: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必须予以纠正。由于元帝性情柔弱,缺乏主见,议论久而不决。萧望之提出此动议,却招致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嫉恨,于是他们与史、许两姓外戚联手,共同对付萧望之。
最后,萧望之被逼饮鸩自杀,元帝非常震惊,为之痛哭流涕,责怪弘恭、石显等人害死自己的师傅。但他却没有惩治逼死师傅的幕后推手,只是口头责问弘恭、石显等人,事后,对他们宠信如故。从萧望之死,便能看出汉元帝政治上短视与低能,空怀匡正理想,而缺乏战略眼光与政治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