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包青天的名号为什么响_包拯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当中,让老百姓想到铁面无私、为民请命的清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宋朝仁宗时期的包拯包青天。而且包拯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面目焦黑、脑门月牙,头戴黑相剪,身穿黑蟒袍,身边站着文胆公孙策,左右护驾的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位将军,还有南侠展昭做护卫。
之所以在人们心中会有这样的印象,都是电视剧《包青天》、小说《三侠五义》、戏曲《陈州放粮》、《斩美案》、《打龙袍》等等文艺作品的刻画,而且每个人都能说上一些包大人的事迹来,像什么12岁进京赶考,到定远县审乌盆,下陈州放粮怒铡国舅、破狸猫换太子案斩西宫、斩驸马、杀赵王等不畏权贵,为民请命,并且日断阳夜断阴,无所不能,被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包龙图、包相爷。但是,在宋仁宗时期的包拯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包拯,字希仁,老家是安徽合肥的,公元999年出生,在在28岁那年,也就是仁宗四年中进士,仁宗41年去世,整个为官经历贯穿整个仁宗朝。中进士之后,被放任到定远县,但是包大人非常孝顺,不愿意离开自己父母,那个时候不是有句话吗,叫做父母在儿不远行,所以这位大人辞官在家伺候父母,直到十年之后父母离去,包大人才正式出世为宋室江山效力。
之后包拯从端州知府,到进京任殿中丞,后该任监察御史,然后是天章阁待制、知谏院等官职。包拯所在的部门基本就是找别人的错的,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弹劾丞相的好友王逵,还弹劾过宰相宋庠,张贵妃的父亲张尧佐等,权知开封时整顿吏风,改革诉讼制度,凡是皇亲国戚求情的一律拒绝。
尤其是在任知谏院时,弹劾权贵,“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因为耿直、敢说话,而且不畏权贵,在社会上出现“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这些,能够足以说明包拯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着想,刚毅的连皇亲国戚、权贵官宦听到他的名字都会感到害怕,在做事的时候也会收敛一些。
虽然在小说、戏曲和演义中对包拯的描写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包拯本人就是具备这样的素质,权贵听说包青天的名头都还要收敛一些呢,在东京汴梁有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所以,在老百姓心目当中,他就是铁面无私,不惧权贵,为民请命的青天大老爷,哪怕在人世间没有伸掉的冤枉,到了阴曹地府还能够碰到包青天,所以人们愿意把包青天奉为神明,愿意称包青天为阎罗王。